陳曉青
針對宏觀形勢的變化,經濟下行的風險,為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充分發揮統計監測預警作用,掌握全區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生產經營狀況,準確預測經濟運行走勢,提供決策參考依據,邗江區統計局建立了“5432”動態跟蹤監測制度,增強分析預警能力,提高新形勢下統計工作的“快速反應”能力。
一、整合資源,建立動態跟蹤監測指標體系
根據提出建立“5432”動態跟蹤監測制度的思路,我局從重點行業和產業入手,對全區50家規上工業企業、40家批零住餐和規上服務業企業、30個重大項目、20家房地產企業實施動態跟蹤監測,充分利用各方資源,集聚統計力量,搜集、整理、分析資料,形成動態監測體系。
1.整合專業資源,實現專業與企業互動
區局各專業科室牽頭,分別下發《關于做好重點工業企業運行情況監測的通知》(揚邗統〔2014〕19號)、《關于開展重點批零住餐、服務業企業統計監測的通知》(揚邗統〔2014〕 22號)、《關于開展重點房地產企業運行情況監測的通知》(揚邗統〔2014〕30號)、《關于開展重大項目投資情況監測的通知》(揚邗統〔2014〕31號)。列出各專業甄選出的110個重點企業和30個重大項目,監測內容為各重點企業主要經濟指標的完成情況、當前企業運行情況判斷及預測等,主要從企業的規模實力、投入產出能力、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和成長能力等整體風險指標著手,分別對相關先行指標、同步指標、滯后指標進行調查,提前獲取企業的一手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形成監測報告,從而達到監測預警目的。
2.整合部門資源,實現數據與信息共享
一是聯合部門組織實施監測。為充分利用部門資源,實現統計信息利用價值的最大化,縮減行政成本,減輕基層負擔,區統計局與區服務業發展局、區商務局、區發改委、區經信委、區房管局等部門聯合制定監測方案,共同組織實施監測工作,并建立信息共享機制。二是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為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區政府發文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積極搭建部門統計監測工作的業務聯系平臺。每月召開一次部門統計聯席會議,通報情況,分析問題,研究對策。
3.整合系統資源,實現區局與鎮園聯動
為加強統計動態監測工作在全區的整體推進效果,根據“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按照“逐級審核,逐級上報”的要求,各鎮(街道、園區)負責本轄區范圍內重點企業報表和文字分析材料的布置、收集和審核整理工作。對涉及的五個統計專業,鎮級對口管理部門二產辦、三產辦和統計辦協同配合,跟蹤推進,組織完善監測資料的梳理上報工作。
二、監測指導并重,確保信息收集準確可靠
根據“協調促進、形成合力”的原則,堅持動態跟蹤監測與統計行政指導相結合,積極促進區、鎮、企業三個層面的統計規范化建設,提高企業數據質量,著力提升區、鎮兩級統計機構服務能力。
1.注重夯實基礎,力求規范性
一是進一步加強企業統計基礎建設。規范源頭數據采集管理,加強原始資料管理,分不同專業建立統一規范的電子統計臺賬,加強對企業統計法制宣傳,提高企業依法統計意識;進一步提高區鎮兩級統計機構專業統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加大培訓力度,邀請專家講解統計分析方法、寫作技巧等,提高統計人員對經濟形勢的正確研判能力。二是注重監測數據質量控制。建立統計動態監測管理考核機制,完善數據質量評估檢查制度。源頭數據質量方面把關要嚴,加強數據采集、搜集、審核、匯總、評估、分析等各環節的質量監控,確保監測數據的完整性、真實性、有效性。
2.注重分類指導,力求代表性
針對不同專業、不同行業、不同對象,有的放矢,加強統計行政指導,減少影響樣本數據誤差的主觀因素,增強監測樣本的代表性。一是對鎮園指導重協調管理。針對鎮園統計機構職能偏弱,人員、經費、任務繁重等問題,結合統計規范化建設和監測工作的實際,區局對鎮園級統計機構人員配置、經費撥付、硬件設施等問題進行有效督促,并由區政府下發《關于加強統計工作的意見》《關于鎮、街道、園區統計機構設置的意見》,明確機構和統計人員的配備,適應統計任務的需要。二是對企業指導重答疑解惑。各專業動態監測調查問卷中既包含定量指標也包含定性指標。定量指標直接從企業有關財務報表中取數,不容易產生歧義,而定性指標卻是模糊、籠統的概念,沒有具體的標準和規定。為此,除了開展必要的動態監測問卷業務培訓,在監測信息的搜集過程中,區局各專業人員對企業統計員在填報時提出的各類問題作詳細解答與釋疑,有效避免了因理解不透徹而產生的主觀偏誤。
3.注重監測實效,力求科學性
一是把握前瞻性,立足“早”字。動態跟蹤監測先于一套表數據上報,能夠發現重點企業的異常波動,及時了解各重點企業的實際情況,有助于對經濟形勢作出正確判斷,發揮預測預警職能。二是富于針對性,立足“準”字。區局每季度有針對性地對全區經濟運行中熱點、 難點、焦點等敏銳性問題開展動態跟蹤監測,并以此加強對重點指標的分析,掌握經濟運行情況,準確預測走勢。三是體現時效性,立足“快”字。信息的實效性與可利用價值成正比。動態監測制度要求各重點企業每季上報監測問卷并簡要分析,由各鎮園負責匯總數據并整理分析資料,區局收到資料后快速形成監測報告。
三、強化預測預警,充分發揮決策參謀作用
為了充分發揮統計信息的監督職能,我局對數據監測、信息咨詢、統計服務產品等方面的服務效能常抓不懈。
1.進一步拓展服務內容,提供準確及時信息
2014年,宏觀經濟形勢愈加嚴峻,債務危機和樓市萎靡帶來的各種因素變數較多,給我們準確判斷形勢、預測走勢增加了難度。因此,我局適時提出開展“5432”動態監測工作,拓展服務內容,為領導提供有充分利用價值的服務。一是統計目的趨于明確化。實施動態跟蹤監測后,全系統的重大變化就是由原來工作目標模糊轉向清晰思維,分析報告素材少轉向內容多,統計職責更加明確,服務理念得到改變,監測預警能力得到提高。二是服務產品趨于多樣化。加大信息、分析、監測報告報送頻度,提高報送質量,為黨政領導和社會各界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統計咨詢信息;每月編印《經濟信息匯編》,包括國家、省、市、區的重要信息;每月7日前匯總各部門、各專業經濟指標預計數據,每月15日前提供各鎮、街道、園區主要經濟指標數據給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按時收集、整理、編印《邗江統計月報》、《服務業統計季報》各160份。
2.進一步創新工作思路,提供高效優質服務
著名創新專家郎加明在2010年首次提出創新思路的公式:創新的思路=方向*方法。選擇在全區建立動態監測制度的方向已定,那么,如何來實現這一目標,創意方法尤為重要。一是創新機制,激發潛能。今年我局著力改變舊的管理模式,建立考核激勵機制,激發全局人員工作熱情,挖掘最大潛力,打造一支優秀的統計隊伍。二是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動態跟蹤監測制度的有效實施體現了部門資源和統計系統力量的有機組成,是一支分工明確、高效合作的大團隊的形成雛形,有助于達成工作目標。
3.進一步加大監測力度,提供深度分析報告
我局根據監測分析報告的“時效性、深度性、前瞻性”的總體要求,整合資源,團結協作,信息共享,構建宏觀決策分析系統,提高監測分析的針對性、預見性和科學性。2014年,我局共形成分析、監測報告77篇,一些重要觀點建議被主要領導和部門認可,一批監測分析報告被領導批示、報刊登載。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