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巧
摘 要:本研究根據斯金納的強化理論,探討了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優缺點和運用強化理論的注意事項。主要根據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中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探討在每個階段(嬰幼兒、中小學生、大學生)的應用,以促進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促進各階段教育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斯金納;正強化;負強化
1.斯金納的強化理論
(1)強化的概念。強化是斯金納學習理論的核心概念。所謂一個操作得到加強,指的是某種反應受到強化,其出現的概率增加,即該操作行為更容易出現。
(2)強化的分類。①按照強化物的性質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正強化是指由于一刺激物在個體作出某種反應(行為)后出現從而增強了該行為(反應)發生的概率。負強化是指由于一刺激物在個體作出某種反應(行為)后而予以排除從而增強了該行為發生的概率;②根據人類行為受強化影響的程度分為一級強化和二級強化。一級強化是指滿足人和動物生存、繁衍等基本生理需要的強化。二級強化是指任何一個中性刺激如果與一級強化物反復聯合,它就能獲得自身的強化性質;③根據行為和強化間間隔時間分為連續式強化和間隔強化。連續式強化是指對每一次或每一階段的正確反應予以強化。間隔式強化是指行為發生與強化物的出現或撤去之間有一定的時間間隔;④強化與獎勵、負強化與懲罰的關系。斯金納使用強化而不是獎勵,因為獎勵是對與愉快情景相聯系的行為主觀解釋,而強化是根據可觀察和測量的事件來加以討論。負強化不同于懲罰,前者是撤走一種負強化物,使得在此之前的行為出現概率增加,而后者是增加一種負強化物或撤離一種正強化物,引起的結果是先行行為的抑制。
2.斯金納的強化學習理論在教育中的應用
(1)強化理論在嬰幼兒教育階段的應用。嬰幼兒時期是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及其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人的一切心理特點都是在言語活動基礎上存在和表現出來的。而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在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和促進語言的發展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強化理論在中小學教育階段的應用。①相倚行為契約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相倚行為契約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對學生要做什么事情及事情做好之后期望有什么結果(強化)達成的共識;②行為塑造與矯正對于中小學生良好行為的培養。教師要確定學生的起點行為與目標行為,把兩者間的差距分解為一個個難度逐漸升高但跨度不大的細小步驟,不斷強化學生每一個接近目標的行為;③利用強化引導中小學生主體性發展。利用教師的表揚、獎賞、激勵等積極的外部強化引導學生的發展;④在教學中適當地運用程序教學法。程序教學的基本觀點:一,把教材分成具有邏輯聯系的小步子;二,要求學生對所有內容做出積極的反應;三,對學生的反應要有及時強化;四,學生在學習中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定步調,學習進度不要求統一;五,使學生有可能每次都做出正確的反應,使錯誤率降到最低限度。
(3)強化理論在大學教育階段的應用。①在教學中適當地運用強化促進大學生知識的掌握。需要將及時強化和延時強化手段在教學中因時、因地、因情制宜、靈活運用,一般知識技能學習要及時強化,對自我意識差的學生應及時強化;②采用強化促進大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正面強化能使個體持續的做出努力以取得更好的成績;而在負面強化的作用下,人們的全部動力是為了避免潛在或實際存在的威脅和懲罰,一旦威脅解除,便不再進取。
3.斯金納的強化學習理論在教育運用中的注意事項
①注意普雷馬克原則的使用。即在強化時,用高頻的活動作為低頻活動的強化物,或用學生喜愛的活動去強化學生參與不喜愛的活動。②要依照強化對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強化措施。③小步子前進,分階段設立目標。④及時反饋。當學生做出良好行為后,要予以及時強化,否則這種行為容易消退。⑤正強化為主,負強化為輔。⑥強化是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要結合理論灌輸、意志磨煉、行為引導和矯正等方式方法進行。⑦間歇強化更適用于穩定的或經常出現的行為,而且可變性的間歇強化往往比固定性的間歇強化效果好。⑧及時強化并非是倉促行事,要在掌握充分信息的基礎上進行,否則就可能出現對強化性質、強化強度把握失誤。⑨多運用獎勵少用懲罰。
斯金納根據強化學習理論所設計的各種應用技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把握該理論的應用尺度,促使理論與實踐有效地結合,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 奇,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謝應寬.B·F·斯金納強化理論探析[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01).
(作者單位:重慶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