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杰
隨著黨和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關注,近年來,全國在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逐步完善各學校教育教學資源,無論是城市,還是偏遠山區的孩子,都有學可上,有書可讀,有師帶教;尤其是偏遠山區學校得到了全方位的革新,無論在教學設備方面,還是在師資力量補充方面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扶;山區學校整體面貌的革新為改變山區文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改變山區貧窮面貌喚來了新的希望。然而,在黨和國家大力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大好形勢下,一些偏遠山區農村學校卻面臨著學習之星“離校出走”、學校教師“改嫁他校”的困境,山區學校備受“肋上剮肉”的痛苦。
一、學習之星“離校出走”
近年來,響應黨和國家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城市學校在平穩的發展,大部分偏遠山區農村進行了撤并“麻雀學校”聯村辦校的改善,但由于各地地理條件、人為因素等影響,偏遠山區農村學校建校規模、在校學生人數均不及各地方中心小學的十分之一,幾乎所有的偏遠山區農村學校各年級只有一個班,而班級學生人數更是少得可憐,有的學校,一個年級甚至只有四五個學生。山區學校各科任課教師想方設法通過半學期甚至一學期的艱辛付出,所帶的班上好不容易育出了幾個有希望的學生,心里開始琢磨著下次考試時能考出個好成績;然而,天有不測風云,某天,任課教師費盡心思備足課程興致勃勃的大踏步走進教室準備進行當天的教學內容時,發現有幾個座位空著,自己的得意門生不見了,問清原因才知道,自己的得意門生另投他人門下——轉到其他學校去了。按照地方規定,學生轉校需要轉學手續,而這一條規定在偏遠山區的農村學校卻常常被省略掉了,一些地方中心小學在接收其他學校轉來的學生時,不問轉校手續,只追根究底的問該學生的學習成績,成績好的便熱情的請進校門;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中心小學依托私人交情接收各分校沒有開轉校證明的學生,使得各分校學生資源大量流失。偏遠山區農村學校學習之星的“離校出走”對學校以及各任課教師無疑是一種損失,這使得辦學規模本來就很小的農村學校更加的萎縮,而由于“得意門生”的“離校出走”使得那些艱辛付出、寄學生以厚望的任課教師內心無比的憤懣和抱怨,從而導致偏遠農村學校的一些教師出現懶教、不教的現象,使教師教學積極性大打折扣。
二、學校教師“改嫁他校”
隨著黨和國家對教育事業尤其是對農村教育事業的重視,每年都會組織招聘一批剛從大學畢業的具有從教資格的優秀大學生到教育崗位工作;為了推動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為了提升偏遠農村學校的教育質量,這些大學生大部分被分配到偏遠農村學校任教。每到上級單位要分撥新教師的季節,各偏遠農村學校的領導就盼望著能分一些年輕的優秀教師到學校任教,這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能給學校增添許多色彩。盼啊,盼啊,終于有新教師加入了這支最前線孤戰的隊伍,有了他們的加入以及老教師的不懈努力,各農村學校領導開始琢磨著如何改善一下校園文化氛圍、教學模式等,如何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提升學校的整體教學水平。然而,正在各學校領導精心籌劃、精心設計時,一些在校優秀教師卻被借調走了,他們想方設法“逃”出了偏遠山區的農村學校,“改嫁”到城區或是條件好的學校去了。因為是上級的調動,各學校領導滿腹的苦水無處倒,有口不敢言。優秀教師的“改嫁”使得山區學校的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為了不耽誤學生的學習,學校領導只能給在校教師增加教學任務;有的學校因師資的缺乏,出現了六七個老師帶八個班二百多學生的現象;因為在校教師課程的加重,常常是晚上熬夜備課,批改作業,白天全天上課,這樣的工作日程使得他們的精力嚴重的不足,甚至體力透支。山區教育本來就跟不上城市教育的步伐,而優秀教師的“改嫁”對農村學校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在農村社會中,農村學校不僅是傳授科技文化知識的場所,更承擔著維護和傳承農村社會鄉風禮俗的功能,整個農村社會就是依靠這些優秀的鄉風禮俗維持基本秩序的。優秀教師的“改嫁”無疑是抽空了整個農村社會賴以正常運轉的根基,動搖了維系農村文明文化的脊梁骨;學生的大量流失不僅給農村學校教師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使其教學積極性大打折扣,而且使學校大量的教學資源被閑置,甚至廢棄;在國家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今天,農村學校教師的“改嫁”迫使農村學生家長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轉到離家很遠、師資力量較好的城鎮學校去,因為學校離家較遠,學生不能每天回家,必須在學校所在地租房子,購買生活用品等,這些開支無疑增加了每個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在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的今天,國家為了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村孩子的文化素質,雖然免去了學生的相關費用,但是相反的,學生上學的費用卻成倍的增長了,這與國家減免學生上學費用的初衷大相徑庭。
看著偏遠山區的教室一間間被閑置,看著農村孩子的家長因經濟壓力而佝僂的背影,看著一個個年輕教師“改嫁他校”的身影,我想說:救救農村學校,救救山區教育。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洛塘鎮新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