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炘
1897年 清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1歲
3月14日,出生于浙江寧海冠莊村。學名天授,字大頤,號阿壽,別署懶道人等,晚年常署雷婆頭峰壽者。
1903 年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 7歲
入村中私塾讀書。開始喜歡習字和臨摹《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小說的插圖。是年,生母病故。
1910 年宣統二年(庚戌) 14歲
入縣城小學讀書。購得《芥子園畫傳》及一些字帖,有志于中國書畫。
1915 年民國四年(乙卯) 19歲
從正學高小畢業,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赴杭州就讀。
1918年 民國七年(戊午) 22歲
寒假回鄉,遵父命與同縣姜吉花結婚。
1919年 民國八年(己未) 23歲
五四運動中在杭州參加學生愛國游行集會。
1920 年民國九年(庚申) 24歲
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畢業,受五年師范教育,得到名師經亨頤、李叔同、夏丐尊等的教育和熏陶。畢業后,因經濟困難,無力繼續深造,返寧海正學高小任教。
1922 年民國十一年(壬戌) 26歲
轉浙江孝豐(今屬安吉縣)高小任教,與沈遂貞就地舉辦兩人書畫展。作《禿頭僧圖》等。
1923 年民國十二年(癸亥) 27歲
由師友介紹,赴上海民國女子工藝學校教授繪畫。同年夏,兼任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國畫實習和理論課教師,與諸聞韻共創中國第一個國畫系。
結識吳昌碩、王一亭、黃賓虹等著名畫家。吳昌碩厚愛有加,贈以篆書對聯“天驚地怪見落筆,巷語街談總入詩”及一首七言古詩嘉勉。詩中贊其“年僅弱冠才斗量”,但也發現他對古人的重功力、嚴法則的主張有點兒掉以輕心,所以又婉轉地指出:“只恐荊棘叢中行太速,一跌須防墮深谷,壽乎壽乎愁爾獨。”
姜吉花生長女秀蘭。
1924 年民國十三年(甲子) 28歲
辭去民國女子工藝學校教職,受聘為上海美術專門學校教授。
1926 年民國十五年(丙寅) 30歲
與友人俞寄凡、潘伯英共同發起籌辦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
所編《中國繪畫史》正式出版。
姜吉花生次女貞。
1927年 民國十六年(丁卯) 31歲
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正式成立,出任藝術教育系主任。
1928年 民國十七年(戊辰) 32歲
杭州國立藝術院(后改名為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創立,受聘為國畫系主任教授,兼書畫研究會指導教師。定居杭州,仍兼上海美專、新華藝專兩校授課教師。
是年,與姜吉花離婚。
1929年 民國十八年(己巳) 33歲
赴日本考察藝術教育。負責籌辦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師生作品展。
1930年 民國十九年(庚午) 34歲
與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首屆畢業生何文如(愔)結婚。
1931 年民國二十年(辛未) 35歲
何情生長子忻。
1932年 民國二十一年(壬申) 36歲
與諸聞韻、吳蕘之、張振鐸、張書旂等組織國畫研究會——“白社”,主張以揚州畫派的革新精神從事國畫創作。先后在上海、南京、杭州和蘇州等地舉辦畫展。
何惜生三女曦。
1934年 民國二十三年(甲戌) 38歲
與邵裴子等人同游黃山,并寫長詩記游。
1935年 民國二十四年(乙亥) 39歲
與姜丹書、朱屺瞻等同游富春江、金華北山,訪古苧蘿村,并寫長詩記游。
1936年 民國二十五年(丙子) 40歲
所編《中國繪畫史》修訂本出版,并被收入“大學叢書”。
何情生次子赦。
1937年 民國二十六年(丁丑) 41歲
抗日戰爭爆發,隨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內遷。在10年教學生涯中所創作和收藏的中國書畫因留杭未攜走而盡遭損毀。
1938年 民國二十七年(戊寅) 42歲
杭州藝專與北京藝專在湖南沅陵合并為國立藝專。整理舊詩稿,編成《詩媵》一冊。國立藝專奉命西遷昆明,遂將生病無法西行的夫人何情送回浙江縉云岳父處,約友人繞道河內,奔赴昆明。
1939 年民國二十八年(己卯) 43歲
國立藝專遷昆明安江村,中西畫分科,主持中國畫教學。
1940年 民國二十九年(庚辰) 44歲
國立藝專遷四川璧山,出任教務長。
次子赦在浙江縉云因日機轟炸受驚嚇夭亡。
1941年 民國三十年(辛巳) 45歲
按規定獲準假一年,回浙江探親,并采集畫材。
1942年 民國四年(乙卯) 46歲
返四川,至江西上饒因病折回,獲準續假。赴福建建陽,任東南聯合大學教授。
1943年 民國三十二年(癸未) 47歲
東南聯合大學合并于英士大學,搬遷至浙江云和,出任藝術教育系圖工組主任。與友人同游武夷山。教育部電示請赴重慶擔任國立藝專校長,他自認辦事能力不強,堅辭不就.并退回路費。
1944年 民國三十三年(甲申) 48歲
教育部再次來電,國立藝專師生亦一再來電請求,乃邀請謝海燕、吳蕘之同赴重慶磐溪,接受校長之職,同時仍兼授國畫課程。離浙前,《聽天閣詩存》結集出版。在磐溪編著教材《治印叢談》。
1945年 民國三十四年(乙酉) 49歲
抗戰勝利,在昆明舉辦個人畫展。
1946年 民國三十五年(丙戌) 50歲
國立藝專迂回杭州,先行赴杭參加接收,籌建校舍。
1947年 民國三十六年(丁亥) 51歲
聘黃賓虹任國立藝專教授。
辭去國立藝專校長職務,全力投入藝術創作和教學,同時兼任上海美專教授。何情生三子公凱。
1948年 民國三十七年(戊子) 52歲
作《松鷹圖》《濠梁觀魚圖》《柏園圖》《讀經僧圖》等。
1949年 (己丑) 53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 (庚寅) 54歲
國立藝專改名為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中西畫合并成繪畫系,中國畫被忽視。隨學校師生下鄉,作《踴躍爭繳農業稅圖》等表現時代風貌的人物畫,自嘲是“六十六,學大木”。為留用教授,任民族美術研究室主任,與吳茀之等大量收購、鑒定民間藏畫,分類造冊,裝裱修整,充實院系收藏,為教學提供了充分的直觀教材.從此該校中國畫系古畫收藏為全國高校之最。
1951年 (辛卯) 55歲
參加皖北土改工作隊。
1953年 (癸巳) 57歲
出席中國文藝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學院成立彩墨畫系。
作大幅指墨畫《松梅群鴿圖》。
1954年 (甲午) 58歲
作《竹谷圖》《美女峰圖》《睡貓圖》等。撰寫《毛筆的常識》。
1955年 (乙未) 59歲
赴雁蕩山寫生,回杭后作《靈巖澗一角圖》《梅雨初晴圖》等。
1956年 (丙申) 60歲
中央美院華東分院恢復國畫系。撰寫《顧愷之》專著。
1957年 (丁酉) 61歲
任中央美院華東分院副院長。美術界批判民族虛無主義傾向。
撰寫《中國畫題款之研究》《談談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
1958年 (戊戌) 62歲
被補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榮獲蘇聯藝術科學研究院名譽院士稱號。
作《鐵石帆運圖》《小蓬船圖》《露氣圖》等。
1959年 (己亥) 63歲
中央美院華東分院改名為浙江美術學院,出任院長。出席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應邀以《鷲鷹圖》《小蓬船圖》《江天新霽圖》等作品參加前蘇聯舉辦的“我們同時代人展覽。作《百丈巖古松圖》《晴晨圖》等。
1960年 (庚子) 64歲
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作《小龍湫下一角圖》《小龍湫一截圖》《百花齊放圖》等。繼續嘗試創作山水與花鳥相結合的新作。
1961年 (辛丑) 65歲
兼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浙江分會主席。出席全國高等學校文科教材會議,提出“中國畫系人物、山水、花鳥三科應該分科學習”的意見,認為中國早有人物、山水、花鳥三個獨立的系統,都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三科的學習基礎,各有不同的特點與要求,為了專精地培養人才,三科必須分開教學。會議上他展示了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的教學方案,得到上級的首肯與兄弟院校的響應。從此,逐漸形成了全國性的國畫系分科教學局面。作《小亭枯樹圖》《雨后千山鐵鑄成圖》等,并重游太湖。
1962年 (壬寅) 66歲
在杭州、北京等地舉辦個人畫展。
在素描教學討論會上,反對“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的提法和“繪畫都是從自然界來的”、“西洋素描就是摹寫自然最科學的方法”等觀點,強調中國畫一定要建立自己的造型基礎,主張摒棄以明暗素描作為中國畫基礎訓練的教學方法,而代之以傳統的白描、雙鉤練習并吸收西洋素描的速寫作為基礎訓練的內容之一,加強寫生、臨摹、耽寫等訓練。由此,中國畫教學出現新面貌。
作《雁蕩花石圖》《雨霽圖》等,并重游黃山。
1963年 (癸卯) 67歲
任中國書法代表團副團長,訪問日本。在交流過程中,認定必須加緊籌辦書法篆刻專業。中國第一個書法篆刻專業在他的首倡下,經上級批準正式成立,開始招收本科生。與陸維釗、諸樂三、沙孟海等人一起為此作了大量工作。赴山東等地講學,游泰山。整理《聽天閣詩存》。《潘天壽畫集》出版。作《雁蕩山花圖》、《無限風光圖》等。
1964年 (甲辰) 68歲
出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香港舉辦個人畫展。作《泰山圖》《勁松圖》等。
1965年 (乙巳) 69歲
參加上虞農村社教工作隊。去湖州作畫。重游太湖。
1966年 (丙午) 70歲
作《梅月圖》等。
“文革”開始,被誣壽“反動學術權威”,遭受迫害。
1969年 (己酉) 73歲
被押往家鄉游斗。于返回杭州的火車上,在一張香煙殼紙背面寫下了他最后的一首詩:“莫嫌籠縶狹,心如天地寬。是非在羅織,自古有沉冤。”心身遭損,體力迅速衰竭。
1971年 (辛亥) 75歲
聽罷被定為“反動學術權威”的結論,憤慨之至。數月后,于9月5日逝世。
(作者為潘天壽紀念館館長)
責任編輯:宋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