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告辭出門時金日成推周總理走在前面,彭總推金日成首相走在前面,因此彭總走在最后。此時,斯大林要我把彭總請到他的身旁,他們離開大家站在大廳的一角,開始交談起來。
師哲親歷了中蘇關系從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諸多重大事件。他曾隨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彭德懷五次訪蘇。以下是他對周恩來、彭德懷與斯大林會談時的回憶。
周恩來的睿智
雖然1951年7月10日在朝鮮戰場上敵我雙方開始談判,但是,敵人并無誠意謀求和平,所以8月、9月先后發動了夏季和秋季兩次攻勢,同時在空中對我交通線實行絞殺戰。1952年1月敵人又進行細菌戰。朝鮮戰場一直也未實現真正停戰,而形成邊打邊談的局面。
在談判桌上,美國、李承晚的代表乘機刁難、破壞。1951年12月開始“關于戰俘的安排問題”的談判。美國利用戰俘問題大做文章,首先以失蹤人數為基數向我要俘虜名單,散布我們虐待殺戮俘虜的謠言。然后又提出一對一交換戰俘,“自愿遣返”等問題。如果照此辦理,我們有許多被俘人員不能回歸家園,當然遭到我方的拒絕。
美國為了打破戰場上的膠著狀態和談判桌上的僵持局面,壓我屈服,從1951年8月中旬起開始大規模地轟炸北朝鮮并中斷談判。面對敵人的狂轟濫炸,有兩種態度,一種為敵人的進攻所嚇倒,接受美國方案;另一種是堅持斗爭直至勝利。
我黨中央的態度是堅持立場,貫徹既定原則。認為只有堅定才能逼敵人轉彎。戰爭拖下去,對我們確實不利,但困難是可以克服的。而敵則有內外不可克服的困難,最后總要找出和平解決的辦法。我們不怕拖,也不怕戰,但也不宣告破裂。彭總更是做好了再打兩三年的準備,如果必要的話。
1952年8月17日,周總理率政府代表團抵達莫斯科,商談朝鮮戰爭及第一個五年計劃等問題。8月21日和斯大林會談。周總理首先說明了我黨中央對朝鮮戰爭和國際形勢的看法。
斯大林同意我們的談判方針,并同意幫助裝備中國六十個師,但炮彈消耗與敵人之比一比九是不行的,應是二十比九,必須壓倒敵人。他說:朝鮮戰爭對美國是敗血癥,實際上北朝鮮和中國都沒有損失領土,美國也了解朝鮮戰爭對他們不利,迫切需要停戰。如果宣布蘇軍繼續駐在旅順口,他將更傷腦筋。美國在朝鮮既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在其他地方也就更難以實現自己的想法。停戰談判是一大問題,毛澤東主張忍耐、堅持是對的。我們援助朝鮮是不吝惜的。美國扣留戰俘是非法的。
斯大林提出談判的三個步驟:我方被俘人員以十一萬六千人計算,如果敵人扣留我30%,我們可以扣留敵俘13%左右作為交換,說明我們不相信敵人所謂我方被俘人員有不愿回來的事實。故扣留其比例的半數,促使敵人改變態度。如不成,第二步可主張先行全面停戰,然后再解決雙方遣俘問題。再不然,第三步可將所謂不愿遣返的戰俘,雙方交中立國代管,然后由當事國進行訪問,陸續接回。
當時,有人認為朝鮮戰爭打下去會引起世界大戰。周總理針對這種看法說:朝鮮戰爭推遲了世界大戰。毛主席的估計是五年、十年、十五年不可能爆發世界大戰。
斯大林高興地說:毛澤東的估計是對的。但要說明一點,美國沒有本領進行大戰,他的英法朋友更不行,人民也不愿打仗,斯大林又強調:我們對美國應堅持立場,只有硬,才能解決臺灣問題、朝鮮問題。公道對美國是不存在的。美國以原子彈和空襲嚇人,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決定戰爭,還是靠陸軍。他同意援助朝鮮五個高射炮團,以增強防空能力。他認為中國空軍不能出擊三八線,出擊等于正式參戰,因為空軍不是志愿軍的,而是國家的。不管在戰略上還是戰役上現在都不要出擊,不要破壞談判局面。
最后,在周總理建議下,斯大林同意彭德懷、金日成、樸憲永秘密訪蘇。
彭德懷的性格和風度
9月1日,彭總、金日成、樸憲永抵達莫斯科,由蘇聯軍方接待,住在鄉下的別墅。
9月4日斯大林約見了彭德懷、金日成、樸憲永,在座的有莫洛托夫、馬林科夫、貝利亞、米高揚、布爾加寧、卡岡諾維奇及中國政府代表團全體成員:周恩來、陳云、李富春、張聞天、粟裕五人。
斯大林詢問了朝鮮戰局及談判的情況。他說:中朝人民是英勇的。中國空軍是不能參戰的。因為空軍參戰就意味著國家參戰,而中國公開參戰,對和平陣營是不利的。但是,朝鮮人民軍的空軍應積極行動,蘇聯可以援助朝鮮三個空軍師。可給中國和朝鮮各一個師的噴氣式轟炸機,給朝鮮再增加五個高射炮團、兩千輛汽車。陣地前沿多布地雷。
當談到士氣問題時,斯大林說:軍隊沒有勛章、沒有官階、沒有薪金是不正確的。不要將軍、元帥是無政府主義的想法。
我方做了解釋:原打算全國勝利后逐漸實行從供給制轉到薪金制,后因朝鮮戰爭而推遲了兩年,預計1954年完全可以實現薪金制。
關于談判方案,斯大林認為,沒有必要同意美國方案,這是立場問題。應采取按比例也扣敵人一定數目的俘虜,比例可以比他們少一半,也可以和他們扣一樣大的比例。
會談結束后,與會的全體人員被邀請到斯大林別墅會餐。飲宴間,斯大林依次向大家祝酒;忽然他舉著一個大酒杯,要彭總也給自己斟滿一大杯白酒。我(師哲)知道彭總有胃病,不宜多飲酒,便要求不要勉強他過飲。
周總理知道彭總有酒量,立即向我示意不要干涉。果然,彭總站起身來,同斯大林碰杯后,一飲而盡。從表情上看,斯大林當時很高興,滿意地望著彭總,端詳了好一會兒。我不由得想起林彪在斯大林面前的表現。這前后兩人的表現,是鮮明的對照,相形之下,斯大林不能不有所感觸。看得出,斯大林是喜歡彭總的性格和風度的。
宴會持續了約四個小時。然后,斯大林請大家跳舞、吃點心。深夜,歡宴結束。大家告辭出門時金日成推周總理走在前面,彭總推金日成首相走在前面,因此彭總走在最后。斯大林要我把彭總請到他的身旁,他們離開大家站在大廳的一角,開始交談起來。
斯大林請彭總轉告他對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問候和祝賀。并詢問了有關俘虜政策及執行情況。斯大林陪著彭德懷在大廳里邊走邊談,有說有笑。中國共產黨早在紅軍時代就制定了不殺俘虜、優待俘虜的政策。歷來執行俘虜政策是很好的。
令人氣憤而心酸的是1959年廬山會議之后,竟給彭總扣上“里通外國”的帽子。彭總于1962年6月給中央的報告中對他各次出國情況一一作了說明,并說這次是我在場擔任翻譯。
“文革”驟起,彭總慘遭迫害。我也被關在秦城監獄。1970年8月專案人員追到秦城向我盤查此事。我于8月19日如實寫了證明,和我今天的回憶基本一樣,只是稍簡單些。我看著當年寫的證明材料,心潮難平,浮想聯翩。物是人非,彭總已永遠離我們而去。
9月12日,斯大林以家宴的形式宴請彭德懷、金日成、樸憲永。周總理、富春、張聞天、粟裕也出席了宴會。席間周總理談及墨西哥提出的關于朝鮮問題的三點建議。
斯大林說:美國急于找一出路解決朝鮮停戰問題。他說:聯合國已失去它應有的作用。我要給毛澤東寫一封信,請你們帶回去。我們應為新的聯合準備條件,應設法促成亞洲國家區域聯合。如果成功,蘇聯亦可參加。
周總理回答:我們現在對聯合國早已不感興趣,現在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大會甚好,為亞洲的聯合準備群眾基礎。這樣可迫使亞洲國家的某些政府贊成區域聯合。
斯大林說:不要急,區域聯合是要政府參加的。斯大林很同意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大會應以和平為中心,一切圍繞著為爭取和平做斗爭,能爭取日本、印尼、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參加很重要。
他說:朝鮮戰爭是艱苦的,是否不愿東歐各國幫助?周總理笑著說道:沒有不愿的道理。后來東歐各國對朝鮮戰爭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援助。
最后,斯大林和中朝同志討論起中朝兩民族的由來。宴會充滿親切、融洽、歡快的氣氛。
這次,斯大林贈給彭德懷一輛“吉姆”轎車,以表示友誼。
經過中朝人民的努力,到1953年春,我們開始反攻,開始將戰線向南穩步地推進。經過志愿軍金城反擊戰后,美國人不得不認輸,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社會主義陣營,贏得了和平。
(水云間薦自《在歷史巨人身邊-師哲回憶錄》,師哲/口述、李海文/著,九州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