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置性學習是“讓學”語文課堂的基礎一環,有效的前置性學習能夠真正意義上促成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前置性學習的設計理應基于兒童、發展兒童;立足語文,把握規律;內容多元,形式簡約。這既是對學生已有認知激活與建構的過程,也是提升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徑。它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營造自主探究的可能,更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智慧地引領。
【關鍵詞】前置性學習;有效;激活;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15)09-0029-02
【作者簡介】王蕾,南京市江寧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南京,211100)校長助理,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
前置性學習不等同于傳統意義上的預習,它指的是教師向學生講授新課內容之前,讓學生先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進行的嘗試性學習與探究。它更側重于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及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
一、激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
怎樣在理解與尊重兒童天性的基礎之上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潛能是前置性學習理應關注的問題。在前置性學習這一環節中,我嘗試著以小組為單位實行責任承包——小組可以從生字詞讀音和字形的研究學習、理清文章脈絡、搜集資料等學習內容中選擇一個內容作重點研究并進行匯報。這樣的方式調動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又發揮了每個學生的特長。
以蘇教版五上《金蟬脫殼》這篇課文為例。在前置性學習環節,我設計了如下話題:“金蟬脫殼的哪些場面描寫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用你喜歡的方式進行呈現。”有的小組通過畫結構圖的方式,配以文字說明;有的小組搜集了精美的圖片,以圖片遞進的方式呈現金蟬脫殼的過程;還有的小組將“金蟬脫殼”的過程編成兒歌,讀來朗朗上口,令人印象深刻。
二、讓學習實實在在地發生
“讓學”的語文課堂有一個重要的標志,那就是讓學習真實地發生。讓不同的學生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展示性學習,讓不同的學生在前置性學習的過程中找尋到自己的興趣點與難點,學習才能實實在在地發生。
以我校李洪祥校長執教的蘇教版四下《鳥語》為例,在前置性學習的字詞環節,他設計了一個話題:“課文中有很多有味道的詞語,值得我們去琢磨體會。你能找到其中的一個詞語并去研究它的奧妙嗎?”學生的興趣極高。在展示環節,有一小組匯報了對“呢喃軟語”這個詞語的研究成果。他們通過查資料懂得“呢”是輕聲地說,“喃”是小聲地嘮叨,整個詞語有絮絮叨叨的感覺。如此一結合,燕子的“呢喃軟語”便回蕩在耳邊,語言文字的畫面感呈現眼前,語言文字的魅力也根植于學生的心里。
三、提升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提升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則是前置性學習重要的目標之一。這樣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除了我們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營造自主探究的可能,還需要教師智慧地引領。
有位教師在字詞教學中,注重引領學生運用多元的生字學習方法,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曼妙與魅力。以“協”字的學習為例,學生聯想到這個字與以前學過的“諧”字容易混淆。通過研究,他們發現“協”從字義上來講,側重的是“合作”;而“諧”強調的則為“和諧”。為此,他們還編了一個小口訣:“十人協作力量大!”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愈發強烈,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愈發強烈。久而久之,學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識與能力得到扎扎實實的提升。
我校語文團隊在課堂實踐中,深入挖掘教材,集思廣益,提煉了前置性學習的三點設計原則。
1.基于兒童,發展兒童。
要想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語文課堂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必須要把握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因此,前置性學習的設計要遵循全面性、多樣性的原則。它應該成為學生的探索發現之旅,讓學生在接觸文本初期的探索旅程中,經歷崎嶇和曲折,經歷好奇與探究,并且帶著收獲與思索進行展示性學習。久而久之,學生必將會在研究性學習中擁有一種“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頓悟和豁然。
前置性學習一定是基于兒童的,一定是本著“不加重學生負擔”的原則。因此,這樣的設計還需把握一個“度”的問題,即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最有效地進行科學合理的自主學習與探究。因此,這樣的設計不宜拔高也無需降低課標年段要求。
2.立足語文,把握規律。
前置性學習的設計應心無旁騖地落實到讓學生寫好字,讀好書,會傾聽,樂表達,打好聽、說、讀、寫的基礎;應重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與能力,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這樣的設計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文本為憑借的設計,是能夠使課堂和諧而有序流動起來的一種平衡。“有了這種平衡,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就能夠有效互動起來,學生就能夠在親歷言語實踐的過程中,學語習文,得意得言。”因此,前置性學習的設計理應基于語文自身及課堂教學的規律,以清晰的目標指引學生的學習航向,以有效的研究驅動學生的探究欲望。前置性學習的設計,還要祛除那些“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花哨形式,夯實基礎,激發潛能,為課堂學習做準備,使前置性學習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快樂學習、幸福體驗的場所。
3.內容多元,形式簡約。
前置性學習的內容設計是生動的,多元的,漸進提升式的。對于低年段學生來講,前置性學習應突出趣味性。如蘇教版二上《夕陽真美》,可進行如下設計:“讀課文,想一想太陽落山的過程是怎樣的?你可以畫圖表示,也可以用文字概括……發揮你的特長,比比誰具有創造力。”我們對學生展示的形式不做具體的統一的要求,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表達。
對于中高年段的學生來說,前置性學習的設計應重點著力于對文本的研讀與探究,旨在激發學生的研究意識與探究欲望。這就需要教師在解讀教材的時候,以語文的眼睛去審視、去發現文本的語言,并且將文本中那些最具張力的語文元素發掘出來。如蘇教版三上《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前置性學習的設計應引導學生認識說明文,懂得文章說明了什么道理,并且以怎樣的例子進行論證;蘇教版三下《放飛蜻蜓》一文,很多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容易將這篇課文當作普及蜻蜓知識的科普讀物。其實不然,在前置性學習設計的時候,應引導學生感知陶行知先生這一人物形象;蘇教版五上《黃果樹瀑布》,這是一篇寫景類文章,移步換景的寫法,學生是第一次在文本中接觸到,設計時可以引導學生對比之前學過的寫景類文章,感受“移步換景”這一寫作方法的特點。
前置性學習的內容可以是多元的,但是,形式應該是簡約的。低年段的前置性學習一般分為三個板塊:讀準字音、識記字形(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方式正音辨形);朗讀課文(關注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家長評價,分為三個層次:正確流利、基本正確流利、還需努力);讀完課文后的收獲與問題(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教師依據文本內容進行多元設計,凸顯低年段語文學習的趣味性)。中高年段的前置性學習一般分為以下板塊:我的提醒(字詞)、我的朗讀、我的研究、我的疑問。在趣味性的基礎上凸顯研究性,豐富語文實踐活動,提升語文素養。
前置性學習所獲得的知識是學生自我建構的,在這樣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獲得一種愉悅、成功的體驗。這樣的體驗也是“讓學”語文課堂的應然追求。因此,需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之路上一邊行走,一邊探尋,引導學生以語文的方式學習語文,獲得鍛煉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