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數學的本質;精中求簡;返璞歸真;智慧數學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15)09-0058-03
張奠宙教授認為:數學教育,自然以“數學”內容為核心。數學課堂的優劣,自然以學生能否學好“數學”為依歸。體現“數學的本質”“精中求簡”“返璞歸真”,呈現數學特有的“教育形態”,使學生高效率、高質量地領會和體驗數學的價值和魅力,是數學課堂理應追求的教育形態。要想形成這樣的教育形態,教師必須具備“跳出數學教數學”的意識與能力。“跳出數學教數學”,并不是要脫離數學本身去開展教學,而是要從“數學的本質”出發,以“精中求簡”“返璞歸真”的教育理念去審視、理解、改造和運用教材。下面,筆者以蘇教版三下《用兩步連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教學實踐】
板塊一:選一選
出示信息:(1)4個班舉行跳繩比賽;(2)每班3組學生參加;(3)每組有10人;(4)三年級共有234個男生。
師:哪些信息與跳繩的總人數有關?為什么?
…………
師:生活中的信息有很多,我們要學會選擇與問題有關的信息。
通過呈現雜亂的信息,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審視信息,從而篩選出有效的信息。
板塊二:連一連
1.出示圖1。
師:這里有三個信息(如圖1),你能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嗎?拿出練習紙,先把有聯系的信息用線連起來,然后寫出你想到的數學問題。
生:我根據“每袋5個乒乓球”和“每個乒乓球2元”想到了“每袋乒乓球多少元”,根據“每袋5個乒乓球”和“買了6袋乒乓球”想到了“一共有多少個乒乓球”。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出示課件,如圖2。)
師:根據“每個乒乓球2元”和“買了6袋乒乓球”這兩個信息,你能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嗎?
生:不能,因為這兩個信息之間沒有聯系。
師:是的,只有找到信息之間的聯系,我們才能得到新的信息。
2.師:觀察這里(如圖2)的信息,你還能想到什么數學問題?
生:買6袋乒乓球需要多少元?
師:要求“買6袋乒乓球需要多少元”需要用到哪些條件?該怎樣列式呢?
學生先思考再討論、匯報,得出兩種解法:(1)5×6=30(個),30×2=60(元);(2)5×2=10(元),10×6=60(元)。
師:你是怎樣思考的?
(學生說出思考過程,教師相機出示圖3和圖4。)
師:如果這樣列式2×6=12(元),12×5=60(元),你認為怎么樣?
…………
解決數學問題離不開分析信息之間的聯系,學生連線的過程實則是尋找聯系、分析關系的過程。借助樹形圖,信息之間的聯系得以直觀地呈現。學生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思考中深刻地體驗到:兩個有聯系的條件可以建模生成新的信息,而這個新的信息也可以為下一次建模提供必要的條件……至此,學生對條件之間的聯系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對數量之間的關系有了更為有效的建構。
板塊三:比一比
師:5×6=30(個),30×2=60(元)與5×2=10(元),10×6=60(元)相比,有什么不同之處?又有什么相同之處?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1:它們的解法不同,計算的結果卻是一樣的,我們可以用一種方法去檢驗另一種方法。
生2:不管選擇哪種解法,關鍵是要找出信息之間的聯系。
生3:這兩種解法都是從條件開始想起的。
…………
師:解決問題時,我們不妨先通過“選一選”選出與問題有關的信息,再通過“連一連”找出信息之間的相互聯系,最后通過“比一比”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法。(板書:選、連、比)
師(小結):在數學學習中,同一道題目,解決的方法可能有很多種;在生活中,處理同一件事情,解決的方法也可能有很多種。我們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選擇合理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比較的過程就是提升經驗、建構模型的過程。在前面的教學活動中,學生通過比較問題解法的異同,積累了解決問題的經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引領學生對經驗進行了提升,通過“選”“連”“比”的提煉,學生明晰了解決問題的過程,完成了“兩步連乘”模型的建構,毫無疑問,這樣的建模過程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更加生動、有效。
【教后反思】
1.“跳出數學教數學”,就要洞悉教學內容的本質與核心。
本課屬于問題解決的教學范疇,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當“兩步連乘”這些文字作為課題出現時,學生的學習狀態立刻就有了松懈,他們認為接下來學習的無非就是“a×b×c”類型的題目,無需過多思考,只要“依葫蘆畫瓢”就可以了,于是,不少學生會產生這樣的思維定勢——遇到含有3個數量的題目,一律用兩步連乘的方法去解決。教學本課時,教師如果不能準確地把握教材,很容易就會忽視對教材背后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挖掘,從而導致整個教學活動停留在“做題目”的層面上,最終使原本的新授課變成練習課。
問題解決教學的過程就是構建模型的過程。因此,教師結合小學生擅長直觀形象思維的特點,設計了“選一選”“連一連”“比一比”這樣的教學活動。借助這些形象直觀、易于理解的動作指令,教師引領學生經歷了“了解問題情境—明確條件目標—尋求解決方法—求得解答并檢驗”的過程,學生在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活動中掌握了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并逐步實現了“兩步連乘”模型的建立與拓展。
2.“跳出數學教數學”,就要追求課堂教學的和諧與統一。
數學科學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它有著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然而,為了教學的需要,人們常常將其分割、細化為一個個知識片段,這難免會造成知識體系的支離破碎以及學生的誤讀與曲解。因此,教師必須從知識體系的整體性出發,在把握教學內容核心的基礎上提煉出教學的突破點,并依據某一思想線索將這些點串成線、連成片、形成塊,使整個教學活動成為一個有機、有序的整體。
教學活動中,教師從知識的本質出發,以建模過程為核心,以知識生長為主線,形成了三個教學板塊,有效地保證了各個教學活動之間的和諧與統一,使得建構“兩步連乘”模型的過程變得更直觀、更有效,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的放矢地掌握了方法、培養了能力、感悟了思想。
3.“跳出數學教數學”,就要尋求知識背后的精神與力量。
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陳士文認為:數學是一種智慧,我們要“為智慧的生長而教”。數學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人類智慧不斷萌發、生長、超越的歷史。對于每一個學習數學的人來說,把未知內化為已知同樣伴隨著智慧的萌發、生長與超越。為了讓學生享有智慧,教師必須跳出知識的文本,引領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生長智慧。
智慧的生長離不開適時的點化。在以往的數學課堂上,我們常常能聽到這樣的“反思與小結”: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兩步連乘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做題目時,一定要認真讀題……不可否認,這些學習經驗很有價值,然而,經驗不能僅僅停留在對知識點的感悟與體驗上,我們還應該讓學生聽到不一樣的聲音,如前述教學,這里,有貫通知識的點撥之語,有融合方法的概述之語,有凝結思想的提煉之語,還有感悟人生的啟迪之語,它們引領著學生從數學知識走進了數學方法,從數學思想走向了人生智慧。
【參考文獻】
[1]潘淑芬,王衛東.有效的教學設計需整體性的教學主線[J].小學教學研究,2013(4):49—51.
[2]米山國藏.數學的精神、思想和方法[M].毛正中,美素華,譯.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育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