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一慶
【摘 要】
在作文教學中一談到作文,對多數學生來說,純粹雞肋一塊,棄之不舍,食之無味。因此,筆者認為作文批改中,老師不應將作文批改就事論事,而應把它作為連接師生關系的橋梁。唯有實現“教師——作文——學生”一體化,才能觸動學生的內心,引發他們的興趣,才能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
作文教學 作文批改 有效作用
作文是學生的一個實踐性、創造性的作業,可以說寫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語文成績的好壞。但多年來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師的難題,教師們重指導,重行文,也重講評,對學生的作文從內容、結構、形式、語言、卷面進行全面的細致的批改,既指出學生作文中錯誤的原因,又指明改正的方法;既表揚已取得的成績,又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如山的工作量壓在語文老師的肩上,不由你不死掉一大批腦細胞,但學生并不領情,往往作文本到手,看看分數,看看批語,往抽屜里一塞——完事!紅紅的眉批總評在學生的眼中竟成了過場,似乎對學生寫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乃至能力并沒有多大的觸動和提高。如何改變這一局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探討,從而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讓作文批改成為思想交流的方陣
眾所周知,寫作的目的就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學生的每一篇習作都是經過自己構思的結果,都是學生思想情感和思維的表現,因此,我們教師在批改作文時就應該著重考慮到學生的寫作情感和思維,而只是關注于對學生作文的批改,這樣,是不可以的,容易被學生忽略以致事倍功半。所以老師應該在批改學生作文中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進行情感交流,從而讓學生明白寫作的目的,體驗寫作的快樂。
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個性上有一種渴望獨立,渴望自我認識,幼稚中渴望成熟的沖動,對于他們作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意見、愿望,只要教師稍加參與,他們便會產生極大的滿足和愉悅。在學生的一次次寫作中,如果教師對其作文一次次的進行心理交流,深入其內心世界,與他們進行心靈交流,使我們師生在平等、和諧的心態中相處,而我們的學生就會產生更強烈的寫作熱情,爭強自信,進而產生新的飛躍。我們班有一學生,數理化學習成績很好,但語文成績特別差,考試的時候,作文都不能完成,甚至一字不寫,考卷講評完,讓其家長簽字,都以自己冒簽終了。反復多次,我覺得這個學生是否有意而為之,對其十分失望。然而在一次寫作中,我找到了答案,他在文中傾訴:我的媽媽每次看到我的語文卷總是長時間用眼睛看著我,一句話也不說,暗自流淚,顯得很是失望。作文難啊!看來,這是家長和孩子溝通上出了障礙,這是孩子對作文存在著思想上難以逾越的鴻溝,如果我們教師能用一種特殊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作文水平就一定能提高。因而點評中我致力于跟他思想上的交流寫作上的溝通,距離縮短了,熱情提高了。后來,他給我回復:老師,我不會讓你,讓媽媽失望的!
二、讓作文批改成為寫法交流的方陣
初中生經過幾年的寫作訓練之后,有時會出現“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情況。就是說,經過幾年的寫作訓練之后,各種文體的模式套路已基本成型了,但有時一些具體的寫法卻把握不起來,明知這樣寫不妥,卻又不知該如何修改,此時教師就應給予適當的點撥,引導其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例如,在一次作文訓練中,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我有意讓學生寫一篇以《秋天》為題的作文。我們看到其中有學生在作文自批中這樣寫道:“文章的內容應該圍繞秋天的特有的景象來寫,比如秋天的天氣——晴朗與涼爽;秋天的景象——豐收與繁忙。然而,文章中卻寫了秋雨中的樹葉——綠色,這好像與文章的內容不符。”我們從學生的自批中可以看出,學生對描寫秋天景物這類作文的寫法認識不深,竟然認為描寫秋天時顏色一定就是黃色、枯色,用了綠色,就認為不符合文章的內容了。于是我在批語中寫道:“其實,秋天時,寫綠未嘗不可,關鍵是寫出秋天中的綠與春夏中綠的不同之處來。例如,春天中的綠是新綠,夏天中的綠是墨綠,而秋天中的綠是黃綠,綠中泛出黃點。所以,寫景作文重點是把握住景物特征,把看似相似的東西寫出一個與眾不同來。”如此以來,既糾正了學生批改中的失誤,又指導了寫作方法,正是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三、讓作文批改成為情感交流的方陣
中學生受生活實際和閱讀范圍的限制,作文取材較窄,尤其是我強調學生作文要“說真話抒真情”, 所以學生作文選材多是圍繞身邊發生的事或親身經歷展開,從學生作文中頗能發現他們情感上的一些波動。比如,一次英語老師向我反映說某同學像有心事似的,一節課什么都沒聽進去,提問時一問三不知,也不知怎么回事。這答案竟讓我在作文中找到了,那周的作文話題是“選擇”,從文中顯示出她收到了男生一張紙條,正不知該如何選擇呢。文筆極端細膩,心情異常矛盾,直至最后也沒下定決心,甚至還求助月亮星星告訴她該如何選擇。很顯然,這是初中生常見的早戀現象,這種事不談,學生面臨彷徨,很有可能走上彎路;面談,又會引起學生心理的恐慌,讓其無地自容。于是我便借作文批改進行了一次旁敲側擊的教育:“看得出來,文中的主人公正經歷著一次痛苦的煎熬,別的不說,但是一張紙條就已攪得她睡不好覺,聽不進課了,以后還能怎樣?要知早熟的果子雖然好看,卻是又酸又澀!我們是否應該幫她盡快走出青春的沼澤地?”下次作文再交上來時,我發現“月亮不再昏暗,星星不再眨著迷惑的眼睛,主人公的腳步也堅定了”,我心中的那塊石頭也落了下來。如此以來,既避免了面對面的尷尬,又有“潤物細無聲”的功效,何樂而不為?
這種以交流為載體的作文批改,不僅溝通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而更滿足了學生對作文的期待心理,這樣,學生寫出來的文章能夠有血有肉,就能引起別人的共鳴了,同時也會激發、增強他們對作文的興趣,有了方法,又有了興趣,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不是難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