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翠萍
【摘 要】
經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寶寶不會吃飯,挑食,吃飯慢。孩子吃飯不好早點送幼兒園去,讓老師培養。因此,培養孩子吃飯問題不僅是幼兒園老師的責任。寶寶吃飯習慣應該從0-3歲做起,家庭教育應該負起這個責任。
【關鍵詞】
吃飯問題 家庭教育 策略
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元,也是幼兒成長最自然的生態環境,擔負著養育幼兒的重大責任。0-3歲寶寶的生活是在家里度過的,家的影響印刻在寶寶身上,每一個寶寶都從自己家庭的生活中獲得不同于他人的經驗,形成自己的行為習慣等,因此家庭教育對0-3歲寶寶吃飯習慣的作用是起啟蒙性和基礎性的。
通過觀察剛入幼兒園的寶寶,從他們吃飯過程中發現以下現象和問題。
(1)挑食,偏食現象
有些幼兒只吃肉,不吃蔬菜,有些幼兒不吃黑色食物,認為那是臟東西。有些幼兒喜歡吃膨化食品,對主食不感興趣,有些幼兒偏愛幾樣蔬菜等等,幼兒對食物真是很挑剔。
(2)不會吃現象
有部分幼兒進入幼兒園后不會吃飯,不會握勺,有些幼兒吃個飯到處都是臟的,有些幼兒直接等著老師喂。
(3)吃飯慢的現象
有些幼兒喜歡把飯菜含在嘴巴里,不肯咀嚼,有些幼兒吃飯時光顧看著其他同伴。
(4)獨食現象
當進行自助餐活動時,有些幼兒就將一份菜端到自己面前,不讓其他同伴一起分享, 誰要是動了他的菜,就會發火。
針對以上的現象和問題,結合一些案例談談我對家庭教育培養幼兒吃飯習慣的做法。
一、家長是幼兒形成良好吃飯習慣的行為鏡子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
1.慎言慎行——正確觀念形成
陶行知先生認為,各種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最好在生活中進行,習慣培養更應該如此,“生活即教育”父母應該積極為兒童創造適宜的家庭環境,在行為、舉止和談吐等方面給兒童一個最好的榜樣。
如,有些家長本身自己存在偏食挑食現象,不自覺的就會說出:我討厭吃這個,讓孩子時常聽見這些負面的話,也會讓孩子模仿家長的行為,也挑食了。所以家長對食物的偏見,不要用語言表述出來,而是要多夸獎每種食物的美好,讓寶寶對食物產生好印象。
2.巧妙講解——了解食物
3歲前孩子所有的吸收能力都處于一種無意識狀態,孩子不是不吸收,而是大量地、不自覺地吸收。家長適當講解食物的特點,讓寶寶多了解食物營養。例如:很多孩子都不喜歡吃黑色的食物,認為是臟的。但是西西寶寶從小就特別喜歡吃黑色食物,原因剛開始吃黑芝麻時,媽媽引導孩子觀看爸爸媽媽的頭發、眼睛,讓西西知道多吃黑芝麻可以讓身體變漂亮,結果這個孩子喜歡上吃黑的食物,包括黑木耳,火龍果等食物。
3.探索食物——增加好感
0-3歲的寶寶是通過各種感官認識這個世界的,因此寶寶的好奇心很重,非常喜歡探索,這里摸摸,那里摸摸。就是在這種探索中,寶貝知道了許多知識。
如,西西寶寶一直不喜歡吃野生黃鱔,媽媽將買回來的黃鱔放在澡盆里,引導寶寶觀察黃鱔游泳,接著媽媽和西西玩抓黃鱔的游戲,可是很多次都不成功,于是找出原因黃鱔的皮膚。通過這次探索黃鱔的秘密,西西愛上了黃鱔湯。
4.食物多樣——拒絕挑食
每一種食物都有它獨特的營養價值,若寶寶從添加輔食開始什么食物都添加的話,寶寶應該不會很挑食,但是有的家長根據寶寶的喜好制作食物,容易養成挑食習慣。例如:西西寶貝喜歡吃生番茄,不喜歡吃黃瓜,于是媽媽提議讓寶寶一起制作番茄黃瓜汁,讓寶寶觀察番茄果汁的顏色,以及加入黃瓜后的顏色變化這種有趣的實驗,讓西西開始吃黃瓜了。
二、規則是幼兒形成良好吃飯習慣的措施保障
“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幼兒期是人生熏陶漸染化的開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是這個階段形成的,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因此,在吃飯問題上,家長還是要有規則給孩子的。
1.餓一餓,不為過
有的孩子不吃飯,家長要追著喂;有的孩子只吃零食不吃飯,因此家長適當把握時機讓孩子養成到點吃飯的習慣。如:群群小朋友特別喜歡吃零食,不喜歡吃飯。有一次媽媽下了狠心,藏了家中所有零食,到吃飯時他不吃飯媽媽也不叫他,然后告訴他,吃不吃都可以。結果孩子被餓壞了,到了晚上吃飯時,吃的又多又好。媽媽又給他講了吃飯的道理。試驗了幾次后,群群也改正了壞習慣。
2.臟一臟,不要緊
2-3歲是培養寶寶獨立性的關鍵期。這時寶寶已經取得了一些經驗,他事事都想嘗試自己動作的力量和效果,他常常表示要“自己吃”“我自己拿”,而且討厭大人的幫助或干預。如:西西在14個月的時候,就開始自己吃飯了,即使吃的地上,桌上身上都比較臟,但是父母還是愿意讓她自己吃,由于寶寶比較愛干凈, 所以多次的練習,到2周歲的時候已經吃的非常好了,衣服很干凈,桌上有米粒也能撿到嘴巴里。
3.動一動,有進步
寶寶的獨立性傾向,是一種積極的表現,父母一定要予以鼓勵,并引導他學會“自己來做”。如:西西在33個月的時候,要使用筷子。媽媽也同意了,帶著這種有趣的嘗試,一個月后寶貝能靈活的用筷子夾菜夾飯吃,因此家長應該放心大膽的讓寶寶自己吃飯,多給與孩子支持和鼓勵。
三、分享是幼兒形成良好吃飯習慣的精神品質
分享是社會交往的一種重要方式,分享可以幫助幼兒得到玩伴的信任,能較好的解決交往所遇到的問題,能夠積極的幫助他人,在吃飯問題上,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分享,更重要的是接受孩子的分享,這樣就能減少獨食現象。
如,西西7個月后就去鄉下外婆家了,外婆家的鄰里關系特別好,當大家吃東西時,都會給孩子嘗點。得到分享后,外婆就會和西西說,你看別人和你分享了,西西大點后,外婆引導孩子與大家分享。不僅如此,在飯桌上媽媽還引導孩子一起分菜,所以這樣的孩子很少有獨食現象。
吃飯問題是幼兒健康成長問題,作為家長要慎言慎行,做好示范榜樣,同時積極觀察寶寶,發現寶寶的問題,要及時幫助寶寶解決問題,這樣我們的寶寶成長就會更健康。
【參考文獻】
【1】張軍.幼兒園教師招聘考試專用教材,2011(9)
【2】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S】.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