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連
人一生中不同時期,骨鈣含量處在不停的動態變化之中。出生時,全身鈣含量僅為25克,成人體內鈣含量可達1 200克。30歲左右,人的骨量(單位體積內的骨組織含量)達到一生中的高峰,醫學上稱之為“骨峰值”。峰值骨量如同人體“骨銀行”,年輕時峰值骨量越高,“儲蓄”越多,供日后消耗的骨量就越多。
人體骨量變化的幾個時期
骨量增長期:出生至20歲。隨年齡增長骨量持續增加,其中男女兒童7~8歲,女少年13~14歲和男少年15~16歲是兩個骨量快速增長期。該期男性增長速度快于女性,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2%和19%,這也是最終男性骨密度峰值高于女性的主要原因。
骨量緩慢增長期:20~25歲。年增長率為0.5%~l%。
骨量快速丟失期:主要見于絕經后女性。絕經后l~10年,骨量丟失速率明顯加快,年丟失率為 1.5%~2.5%,該期維持5~10年。男性不存在快速骨丟失期。
骨量丟失前期:女性30~49歲,男性35~65歲。骨量輕微丟失,年丟失率女性為0.4%~0.6%,男性為0.3%~0.5%。
骨量相對穩定期:25~30歲。骨骼生長處于相對平衡狀態,骨密度也處于一生的峰值期,但女性骨峰值低于男性。該期維持5~10年。
40歲之前:
建設強大的“骨庫”
防治骨質疏松癥,首先是在40歲之前建設好強大的“骨庫”,爭取達到較高的骨峰值。這需要從飲食、運動和健康的生活習慣做起。
1.合理飲食
(1)高鈣飲食:這是預防缺鈣的根本措施,也是一種既經濟又安全的補鈣方法。牛奶和豆制品是鈣質的良好來源。高鈣食物還有蝦米皮、海帶、紫菜、牡蠣、海藻、芝麻醬等。動物骨頭湯含鈣也很豐富,但需要在烹調中加些醋,以促進鈣的溶出,有利于鈣的吸收。
(2)適量蛋白質:最好選用優質蛋白質,如蛋類、瘦肉、魚、蝦、雞、豆制品等。但過量的蛋白質在體內代謝時會產生酸性物質,增加尿鈣排出量,導致體內鈣的丟失增加。
(3)多食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新鮮的蔬菜和水果能促進鈣的吸收,對骨基質形成有利。但需注意,一些蔬菜(如菠菜、空心菜、茭白、冬筍等)含草酸較多,能與鈣結合形成不溶解的草酸鈣,影響和阻礙機體對鈣的吸收。在食用這些蔬菜前先用水焯一下,以去除蔬菜中的草酸。
(4)低磷飲食:當血磷增高時,血鈣減低,同時腸道吸收鈣的作用變差。故要少食高磷食物,如可樂等。
(5)低鹽、低糖飲食: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戒煙、限酒,少喝咖啡,消除鈣吸收過程中的障礙因素。
2.適量運動
運動量少或不運動,易使骨骼的鈣質被移出,導致骨量丟失,引起骨質疏松。因此,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游泳、打太極拳等,能增加骨骼韌性,骨質增長,提高抗骨折的能力。
3.日光浴
無論你身體攝入多少鈣質,如果沒有維生素D,小腸也無法對鈣進行吸收。人類皮膚中含有7-脫氫膽固醇,只有通過紫外線的照射后,才能轉化為維生素D3。因此,多接受陽光照射,可促進維生素D3的合成,增加小腸對鈣的吸收。由于紫外線不能透過玻璃,而且衣服、塵埃、煙霧等都能阻礙紫外線的通過,所以,曬太陽要盡量使皮膚直接與陽光接觸,不要隔著玻璃曬太陽,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4.克服不良嗜好
(1)缺乏運動和日曬:現代生活中,不少青壯年都習慣以車代步、電梯代替樓梯、終日面對電腦,缺乏運動與陽光照射,且不正確的坐姿和長時間保持某種姿勢會使骨骼負重過大。這些都不利于鈣質的吸收和保留,增加日后患骨質疏松癥的幾率。
(2)營養失衡:食用過多的鹽會促使鈣質排出,加速鈣流失;咖啡、可樂中的咖啡因,過量攝入會抑制骨質對鈣鹽的攝取利用,導致骨密度降低,引發骨質疏松癥。
(3)吸煙酗酒:煙草中一些有毒物質可增加血液酸度,促進骨骼溶解;長期吸煙會造成人體免疫功能低下,抑制骨形成,誘發骨質疏松。長期大量飲酒可引發機體營養代謝失衡,減少維生素D的合成,抑制腸道對鈣和維生素D的吸收,使骨鈣大量“遷移”,尿排鈣量大幅增加,導致骨骼嚴重缺鈣。酒精還直接抑制成骨細胞生長因子和性腺功能,這都可導致骨質疏松或加重病情,增加骨折的危險。
40歲之后
關鍵在于延緩骨量丟失
中老年人由于體內組織器官功能減退,各種激素分泌減少,骨代謝紊亂,吸收的鈣不能補償排泄的鈣,體內就處于“負鈣a平衡”狀態。這時為了保證生理功能的正常發揮,體內主管鈣代謝的系統就會動用“骨庫”中的鈣來維持血鈣的平衡。雖然每天動用的骨鈣量微不足道,但緩慢持續的動用使鈣不斷從骨骼中流失,甚至只有“支出”沒有“收入”。長此以往,骨量不斷減少,骨結構中的骨小梁變細、變薄,易斷裂,骨密度下降,出現骨空洞,發生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女性絕經后體內缺乏雌激素,骨吸收超過骨形成,會導致骨量快速丟失而引起絕經后骨質疏松癥。
針對這一時期的骨量減少,很多人采取單純補鈣來防治。但由于人體衰老,腸鈣吸收能力減弱,“骨庫”拒絕收鈣入“庫”,此時“增收”已經不大可能。但可以“節支”,因此,如何減少骨鈣流失,保住“骨庫”中現存的骨鈣量,對于中老年人防治骨質疏松意義重大。
1.降鈣素防治:降鈣素由甲狀腺C細胞分泌,可降低血鈣,中老年人甲狀腺C細胞功能減退,造成降鈣素分泌減少或停止,加速了骨質疏松的發生和發展。國外醫學家在20年前開始嘗試通過補充外源性降鈣素彌補體內降鈣素的不足,以制止老年人骨量的持續減少,防治骨質疏松。美國醫學家給1 255名有1~5處脊柱骨折的婦女用鼻噴降鈣素治療,5年后脊柱骨折的患病率比對照組下降了約35%。降鈣素噴鼻劑在發達國家被用來作為治療骨質疏松的首選藥物。
2.攝入足夠量的鈣:這是防治骨質疏松癥最基本的方法,使用降鈣素的同時補鈣,達到增加骨密度,減少骨量丟失和防止骨折的目的。絕經后婦女需鈣量為1 500毫克/日,65歲以上的婦女應增至2 500毫克/日。為了防止夜間禁食情況下骨丟失,宜在每晚睡前喝牛奶或服鈣劑。
3.激素替代療法:最好選用天然、短效、口服的雌激素制劑。如戊酸雌二醇、微?;贫嫉龋?~2毫克/日。當攝鈣量達1 500毫克/日,激素量可減半。國內常用的合成激素有尼爾雌醇,為雌三醇衍生物,口服2毫克/2周;乙炔雌二醇0.05毫克/日;安宮黃體酮2毫克/日,隔日交替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