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理明
發熱的定義及常見病因有哪些
每個家長基本上都會遇到孩子發熱的情況,發熱在兒科臨床中是比較常見的癥狀,兒科急診室就診患兒中,有將近2/3的患兒是因為發熱來就診。正常人的體溫受體溫調節中樞所調控,并通過神經、體液因素使產熱和散熱過程呈動態平衡,保持體溫在相對恒定的范圍內。當機體在致熱源作用下或各種原因引起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障礙時,體溫升高超出正常范圍,稱為
發熱。
發熱的病因有很多,一般可分為感染性發熱與非感染性發熱,兒童發熱最常見的原因以感染性發熱多見。感染性發熱包括各種病原體的感染,最常見的是病毒、細菌感染,其他的病原體如真菌、結核、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等相對少些,感染可以是急性、亞急性或慢性起病,也可以是局部或全身性。非感染性發熱臨床上也不少見,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無菌性壞死物質的吸收(也叫吸收熱),包括大手術后組織損傷、內出血、大血腫、大面積燒傷、心肺脾等內臟的梗死或肢體壞死、癌癥、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應等。
2.抗原-抗體反應,如風濕熱、血清病、藥物熱、結締組織病等。
3.內分泌與代謝病,如甲亢、重度脫水等。
4.皮膚散熱減少,如廣泛性皮炎、魚鱗病及慢性心力衰竭等。
5.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如中暑、中毒、各種顱內病變等。
6.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多為功能性低熱,如夏季低熱、感染后低熱、原發性低熱、生理性低熱等。
發熱的表現有哪些
正常兒童的體溫一般為36~37℃(腋溫),肛溫所量的溫度一般會比腋溫高出約0.5℃。不同兒童之間體溫有個體差異,一天內體溫有所波動,以下午、劇烈運動或進食后稍升高,但波動范圍不會超過1℃。臨床上按發熱的高低進行分度,體溫在37.3~38℃為低熱,38.1~39℃為中等度熱,39.1~41℃為高熱,41℃上為超高熱。
發熱的表現可分為體溫上升期、高熱期、體溫下降期。體溫上升期常常有疲乏無力、全身肌肉酸痛不適、四肢冰冷、面色蒼白、畏寒與寒顫等現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往往把寒顫誤以為是抽搐,該期體溫可以驟然上升,也可以緩慢上升,在體溫上升過程中許多小兒容易發生驚厥。高熱期是指體溫上升達高峰后保持一定的時間,持續時間長短因疾病的病因不同而有差異,患兒寒顫消失,皮膚發紅并有灼熱感,呼吸加快加深,開始出汗。體溫下降期表現體溫開始下降,出汗增多,喜飲水,皮膚潮濕。
孩子發熱家長怎么應對
對于孩子發熱,家長有時非常緊張,實際上兒童發熱多半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病毒感染多以對癥處理,體溫升高是身體對感染后致熱源增多的反應,體溫的高低并不完全代表病情嚴重的程度,病情嚴重程度應該與原發疾病密切相關。
如果體溫在38.5℃以下,我們建議家長采取物理降溫為主,適當降低環境溫度,酌情增減衣物,可考慮降溫貼或冰枕、冰袋降溫,當然孩子出現寒顫時可以增加衣服、被子保溫,還有一點比較重要,家長需要多向孩子喂水增加液體攝入,防止脫水的發生。
當體溫超過38.5℃時,家長可以考慮給孩子吃退熱藥控制體溫,目前兒童退熱藥主要有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尼美舒利由于其嚴重的不良反應已經在兒童退熱藥物中不再使用。布洛芬及對乙酰氨基酚兩者可以交替使用,間隔4~6小時可以重復使用,退熱藥物使用過程中特別注意多補充水分,避免出汗過多引起脫水癥狀。
什么時候去醫院跟家長的經驗有直接的關系,從醫學專業的角度來講,發熱的前24小時不一定去醫院,發熱只是疾病癥狀的表現,是否去醫院取決于發熱的病因(基礎病變)及孩子一般情況。如果是一般的病毒感染,只需對癥處理就會好,具有自限性的特點,但是由于家長對兒童發熱不具備醫學專業的判斷能力,所以體溫超過39℃以上或患兒一般情況不佳時,建議及時去醫院就診,由專業醫務人員對原發病的判斷和病情評估后,進一步處理。家長不必強調非輸液不可,最好由醫生根據原發病及病情嚴重程度或有無并發癥,或患兒一般情況好壞決定是否輸液,抗生素的使用應該根據有無細菌感染或細菌感染的指標高低來決定。
什么叫熱性驚厥?家長怎樣處理和預防熱性驚厥
熱性驚厥既往又稱高熱驚厥,是小兒最常見的驚厥之一,絕大多數預后良好,發病年齡6個月至3歲較多見,一般到6歲后由于大腦發育完善驚厥緩解,一般發生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初期,體溫上升過程中大于38℃以上出現驚厥,排除顱內感染和其他導致驚厥的器質性或代謝性異常,既往沒有發熱驚厥病史,就可以診斷為熱性驚厥。
如果孩子在家中發生熱性驚厥,家長切忌慌張,將孩子放于平側臥位,避免嘔吐物吸入窒息,可用紙巾或毛巾擦去分泌物,可掐人中與合谷穴位,同時用毛巾溫水擦身降溫,一般情況下驚厥多于2~5分鐘緩解。如果驚厥沒有緩解呈持續狀態(驚厥超過5分鐘以上甚至達到30分鐘以上,意識不清),急送就近醫院立即搶救治療,包括吸氧、靜脈使用安定止驚、藥物退熱等急救處理。病情穩定后行腦電圖、頭顱CT或MRI、血生化等檢查排除其他導致驚厥的疾病。
小結
預防熱性驚厥復發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家長需要給孩子適當的鍛煉、充分的營養,盡量減少或避免在嬰幼兒這個階段患急性發熱性疾病。如果患兒有發熱征象,早期識別并積極使用退熱藥物或物理降溫避免體溫上升到38℃以上尤為重要。其次,家長要知曉病情,間歇或長期服用抗驚厥藥物預防熱性驚厥的復發,間歇短程預防性治療包括在發熱早期(體溫在37.5℃時)及時使用安定(包括口服或直腸給藥),同時及時退熱及治療原發病,體溫降至正常后停止使用止驚藥物。如果小孩為復雜性熱性驚厥、頻繁熱性驚厥(每年在5次以上)或熱性驚厥呈持續狀態,使用間歇短程治療無效時,應長期口服抗癲癇藥物控制發作達到預防熱性驚厥的目的。可在醫生指導下選擇苯巴比妥或丙戊酸鈉藥物,一般療程持續到3~5歲,同時注意藥物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