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偉觀
摘要:在高校圖書館借閱量逐漸走弱的大環境下,有著海量藏書的中山大學圖書館推行借書數量無上限的新規,并通過縮短借閱限期的方式來規避借閱緊張。通過分析,筆者指出,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優化藏書結構、增加開放時間、合理制定借閱限期、提高借閱數量、引導使用電子書籍等方式來完善圖書館的服務,以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 借閱無上限 藏書結構 借閱緊張
2014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中山大學圖書館從這天起,正式實施外借圖書數量無上限的措施。全國范圍內,推行“無限量借書制”的高校至今寥寥無幾,在廣東,中大此舉也是首創。
借書數量無上限的出發點,當是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借閱需求,而服務于讀者也是所有高校圖書館工作的第一要義。一項新政策的推行,無疑是要經過慎重考慮和詳細討論的;中大推行借書數量無上限,也可以讓我們從中解讀到很多東西。
1 中大推行借書數量無上限的現實背景
1.1 高校圖書館借閱量萎靡不振。我們先來看一組廣州大學圖書館提供的數據,見下表[1]: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高校圖書館的借閱量每況愈下,持續走低。
萎靡不振的原因是多樣的,包括:電子閱讀的逐漸普及和興起,藏書結構不完善導致不能完全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功利性閱讀的社會氛圍導致的閱讀興趣降低,特別是深閱讀的興趣降低,等等。
中大的程煥文館長在接收采訪時也說了推行借書數量無上限的目的是“希望借閱量會大幅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高校圖書館借閱趨勢逐漸走弱的基本情況。
1.2 中大藏書量豐富。據程煥文館長所言,中大有五六百萬藏書,推行借書數量無上限的新規,沒有問題。這種回答顯示了中大的底氣:藏書量豐富。重點大學在經費預算方面相對于普通高校有著先天的優勢,因而每年在圖書館上的投入也要比普通高校的圖書館更充裕;中大圖書館于1924年隨著建校伊始,歷史悠久,常年累月積累下來的藏書也是數量巨大;高起點,高投入,保證了中大藏書量得無比豐富。
1.3 研究型高校對文獻參考的需求相對較大。中大是研究型本科高校。研究型高校,對閱讀量以及閱讀深度都有一定的要求,查閱資料,寫論文,是教師和學生必備的能力之一。教師和學生在做課題研究或者寫論文時,經常要參考大量的書籍,而中大之前實行的是每人限借10本,這對于很多“學霸”型的學生來說,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1.4 場地限制導致外借增加。由于圖書館的空間有限,并不是所有讀者都能在館內找到座位學習,找不到座位的,自然只能通過外借圖書的形式,在館外其他地方進行閱讀和寫作。
中大圖書館并不是24小時開館。以南校區總館為例,開放時間是每天7:30-22:30,而借還書處是每天8:00-
22:30,所有的進館讀者都被壓縮在每天15個小時以內,而另外9個小時的時間,并沒有很好地起到讀者分流和圖書回收整理上架的作用。
2 推行借書數量無上限的弊端及對策
2.1 藏書結構不合理導致類型書借閱緊張。一個圖書館的空間決定了藏書數量的上限,在知識更新換代頻繁的21世紀,很多采購的圖書,會變得不再適應新時代的教學與研究,歷史積累有時候反而成了圖書館的累贅,導致藏書結構不合理。根據二八定律,只有約20%的圖書利用率較高,而80%的圖書利用率很低。受歡迎的圖書收藏較少,供不應求會導致類型書的借閱緊張,這跟藏書總量沒有直接的關系。
2.2 借書時間段集中導致時段性借閱緊張。高校課程的時間安排都比較集中,專業書的臨時性借閱緊張會出現在學期中段、學期末兩個時間段,還有一種情況是中大的畢業生報考公務員的比例較高,在公務員報考至考試階段會同樣出現時段性借閱緊張,而這個緊張時期,基本上是靠近學期末的階段。
2.3 相應的解決對策
2.3.1 加大藏書數量,完善藏書結構。每年采購回來圖書,都是對藏書數量的良好補充,應參考圖書館所在高校的專業設置,因應教師和學生的借閱需求,做好采購規劃;并適時淘汰一批不適宜的舊書,多進多出,不斷完善藏書結構,達到外借多的圖書收藏多,外借少圖書的收藏少的預期效果。
2.3.2 縮減借書限期。提高每本圖書的流通速度,也可以達到部分緩解圖書借閱臨時性緊張的問題。中大的圖書外借限期,由原來的60天縮減為30天[2],并且所還圖書已有預約的不能續借,這也是提高了圖書在讀者手中的周轉速率。
3 其他高校圖書館可以借鑒之處
3.1 提高圖書外借數量。每個高校圖書館的情況都不一樣,在館藏圖書數量可以保證的前提下,是可以考慮通過提高圖書外借的數量,來方便讀者。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的學生外借數量就由原來的10冊提高到現在的20冊[3],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絕大部分該校學生的借閱需求。
3.2 合理制定借書限期。由于結構性藏書缺陷,即使中大號稱五六百萬藏書,也還是將學生借書期限由60天縮減為30天,以避免借閱緊張的加劇。合理制定借書限期,可以盡可能地優化圖書流通速率,提高圖書利用效率。對于借閱率高的圖書,可以相應縮短借書限期;對于借閱率低的圖書,則可以適當延長借書限期。
3.3 完善藏書結構。當藏書數量滿足辦學基本條件之后,藏書結構應盡可能優化,更新換代快的知識,相應的圖書要淘汰速度快一點;借閱量大的圖書,采購的時候要增加副本數;對時效不太敏感的圖書,應選擇核心的,經典的。多次的進出調整之后,藏書結構會趨于合理,結構性借閱緊張將得到緩解。
3.4 延長圖書館開放時間。在條件允許下,延長開放時間,讓讀者留在圖書館進行文獻閱覽,可以分擔部分借閱緊張的壓力。廣州大學、臺灣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圖書館,已經在開辟24小時開放區,這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3.5 引導讀者使用電子圖書
圖書電子化,是一個方興未艾的新趨勢。電子化占用的場地面積很小,而且可以遠程服務于所有讀者。圖書館在紙質館藏不足的條件下,可以積極發展電子圖書,并引導讀者使用,讓讀者多一個選擇的學習渠道。
參考文獻:
[1]鄧堯偉.《信息共享空間:思考、行動與計劃》.廣州大學圖書館,2014年11月.
[2]《圖書館借閱制度》.中山大學圖書館,2014年4月22日.
[3]《校園卡和借閱證管理辦法》.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
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