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勤
【摘要】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課程整合,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學習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通過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有效整合,可以有效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語文教學效益。
【關鍵詞】語文 信息技術 學科整合
“減負不減教學質量,增效不增學生負擔”一直是廣大教師和教研工作者思考、探索與實踐的課題,作為教學條件不是很好的廣大農村學校來說,真正做到減負增效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隨著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隨著網絡、多媒體和交互式電子白板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不斷涌進課堂,使學生在減輕過重課業負擔的同時不致教學質量滑坡甚至提高變成可能。現結合筆者的工作實際,就如何做到初中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達到減負增效之目的談談個人看法,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功效。
一、客觀認識信息技術在農村學校的應用現狀,循序漸進,最終實現有效整合
信息技術與基礎課程的整合作為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正成為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以計算機、通訊、軟件、多媒體為主要內容的信息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動力推動著教學方式的改革,現代信息技術已經步入了語文教學的課堂,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帶來了閱讀方式、寫作方式的變革。
信息技術既是學生學習的對象,同時又是學生學習的工具。在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中,主體是語文課程,而非是信息技術,所以不能為使用技術而使用技術,甚至不惜以犧牲課程目標的實現為代價。教師應當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手段,為語文課程的展開而服務,而不是單純地為了達到在課堂上使用信息的目的。語文課學習的主體內容就是字詞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而不是信息技術的教學。語文教師應以語文課程目標為根本出發點,合理地選擇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把聲、光、色結合起來,知識的信息通過人的種種感官接受,產生了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學生積極思維,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有利于知識的系統化,通過錄音范讀,創設情境,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課堂小結對展示知識框架,讓學生加深印象,培養學生的記憶理解能力。使學生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進行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同時,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意識與能力。
但由于信息技術在農村學校的普及是近幾年的事,農村學校受條件限制,教師在運用計算機教學中還不夠嫻熟,學生在網絡學習中缺乏主見,存在盲目性,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還存在許多障礙。所以,實現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對農村學校來說,不是有了計算機、多媒體、網絡后整合就一蹴而就,而只能結合實際,循序漸進,最終實現有效整合。
二、充分發揮信息化優勢,創設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興趣
美國當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布盧姆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有力的因素。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主動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填鴨式教學,其套式為“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背”。憑借一支粉筆、一張嘴,形式枯燥單一,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而要打破這種機械、沉悶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應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為質疑、探究、創新提供條件。網絡資源和多媒體的運用,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其形象性、趣味性、新穎性,可以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化呆板為生動,創設模擬各種生活情景,將教學內容涉及的事物、現象、過程再現于課堂,展現精彩場面和詩情畫意又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使學生在一種虛擬而又真實的生活空間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體驗,從而喚起學生美的情感,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他們更深入地思考,并深化對課文主題的認識。例如講授《蘇州園林》時,可從網絡上下載介紹蘇州園林的視頻給學生播放,在柔美的音樂中,配合標準的朗誦,與文章內容和情景相對應的圖片逐一展現在屏幕上,營造出蘇州園林優美的意境,在這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深受感染,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又如,一些科學說明文,學生靠傳統教學模式學習既沒興趣,又不便理解,但如果借助現代教學手段,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平臺,變革傳統作業模式,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通信技術的發展,為老師和學生的在線交流和資源共享變得更為便捷,部分傳統的語文作業,可以通過網絡完成。師生之間可以通過校園局域網、習信、微信、QQ群等平臺實現實時溝通,資源共享。充分利用這些信息技術手段,可以省去了學生大量的抄寫時間,減輕了課業負擔,同時,也方便了教師及時答疑、解惑,作業批改等工作。
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引導學生積極探究、提升語文能力
語文教學,除了與其他學科所共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教育、思維訓練、發展智力等任務外,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本學科的主要任務,概括起來,不外乎一手像樣的字,一筆得體的文章,一口流暢的普通話,一看就能抓住要領的讀書能力。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術,高效地完成這一任務呢?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便于做到:
感知語言,培養語感。比如,在閱讀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賞詞析句能力,教師優選范例后,引導學生聯系課文理解詞句,適時利用多媒體手段,創造一種最佳的氛圍,引導學生探究,突破難點,突出重點,使學生理解作者用詞語表達內容的匠心所在,情感得到了升華。通過聆聽標準的、賦予感情的誦讀,感受語言美,培養語感。
激發美感,滲透美育。審美感知是人對于能夠引起愉悅的事物完整的形象反映,感受美是審美過程的起點。學生對于艷麗的色彩、和諧的聲音有一種天然喜愛的傾向。根據這一點,把語文課文中美的形象、事物通過視頻、投影、計算機展現出來,創設一定的意境,讓學生感知審美對象、產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情操,直至使學生擁有鑒賞美的大腦和創造美的雙手。
啟發想象,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造能力。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配合多媒體技術,經常進行想象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遠性、深刻性和創造性。
對于語文中許多學生無法感知的遙遠環境,如宇宙中的天體運動,微觀粒子的運動形式,通過計算機模擬技術,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突破學生理解上的難點。
五、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大課堂教學容量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單位時間內傳授更多的知識受著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教師一面講課,一面板書,很難最大容量地把要講的知識在四十五分鐘內充分表現出來。只有一塊黑板,而黑板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教師只顧去講,不去板書,對初中生,特別是初中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要在短時間內理解教師講解的內容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實際是一個廣取博覽,博采眾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大容量的接觸知識,經過自己的分析取舍,最后形成語文知識的積淀。因此學生在初中階段學好語文,打好語文基礎,要建立在廣取博覽的基礎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把互聯網接入課堂,可以打破上課時間的限制,穿越時間的隧道,把遠古的神話拉進課堂欣賞;可以打破空間的局限,思接千載,神游萬里,盡覽世界奇麗風光,如:可以同李白一起欣賞“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的壯麗河山,也可以同劉禹錫一道去感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時過境遷。這種大量占有教學資源的優勢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是不可實現的,而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則可以很容易地做到這一點,從而加大課堂教學的容量,提高45分鐘利用效率,讓學生在45分鐘內獲得最大量的知識。應用現代技術,充實課堂內涵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
六、合理呈現,發揮最佳教學效果
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是為語文教學服務的,選擇一個最佳的呈現時機很重要。一般在導入新課時,可以配合導入語使用;在突出重難點、品味語言、渲染意境、揭示主旨時適當借助現代技術手段,可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掌握學習內容,如前所述,不能“為了使用”而使用,最終變成擺花架子、作秀,起了事與愿違的效果。
總之,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課程整合,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學習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術提供了極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時時更新的各類知識,語文是各學科之本,語文教師對此研究更是責無旁貸。我們應利用現有的信息資源,不斷改進我們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把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讓學生逐步形成一種自主學習的方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