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欣萌
編者按:數字華夏品牌傳播機構正在嘗試“小微化改革”,并以最終實現團隊的集體升級為終極目標。這其中有何深意,又將如何操作,數字華夏品牌傳播機構總經理姜培峰向《國際公關》記者做了詳細解讀。
《國際公關》:請您介紹一下“小微化改革”的具體涵義?
姜培峰:如何實現“公關+”是公關人一直思考的問題,這需要充分解放思想,發揮更多人的智慧與創造力,所以我們進行了“小微化改革”。所謂“小微化改革”是以小、微化體現。具體來說,以前我們會指定負責人作為一個項目的領頭,而現在實行內部競標制和毛遂自薦制,公司會根據“小微化”的方案策略及可執行性、團隊水平、承諾付出精力、與公司分成比例等,擇優選擇,部分項目也可以根據各自優勢進行聯合服務。每個小微體都類似一個小微公司,具有較大自主權,可以去選擇合適的行業、企業開拓,與公司進行利潤分配,充分激發員工的潛能和積極性。同時,這種局部的漸進式改革,也能推進企業的長足發展。互聯網是個性化的時代,每個人都想發揮自己的能量和創造力,因此我們基于每個人個性、需求及特長等,給予他們充分的創造空間,發掘每個人無限的潛能,最終實現團隊的集體升級。
《國際公關》:“小微化”與以往的“大家一起做一個項目”相比,在方式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和優勢?
姜培峰:“小微化改革”給予項目負責人更大的責權利,充分調動“小團隊”的積極性,團隊中的每個成員把項目都看作是自己的孩子,想盡一切辦法執行好,并向公司提出需求、向外界尋求支持等,將資源進行優化整合,以提供最大價值服務。用換位思考的角度說,對于數字華夏小微體來說,他們服務的可能是一個項目;而對于企業來說可能就是其命運的轉折,是關系生死存亡的大事。數字華夏目前剛剛實施小微化改革,雖然效果尚未彰顯,但員工的積極性開始得以調動,真要展現魅力,需要經歷改革的一個輪回,小微團隊要確實在經歷過人力管理、財務管理綜合指標的調控下,獲得超額利潤了,才可以說有點成功。因此,我們如履薄冰,真正在小微過程中,把項目當作自己的事業,與客戶共成長、同發展,而且要一輩子。
《國際公關》:聽說此次改革是受到數字華夏的客戶海爾集團的啟發?
姜培峰:海爾集團近兩年提出了“人單合一、每個人都是自己的CEO”的口號。目前,海爾集團的6萬多名員工中分成了200多個自主經營體,他們自己承接用戶交互數據,更像一個小微公司,業務由這些團隊自主管理,然后形成平臺組織下的自經體并聯平臺的生態圈,自負盈虧,自主運轉。海爾集團的自主經營體模式適應了互聯網時代平臺化、個性化、互動化的趨勢,能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并真正與消費者站到一個隊伍里,會在未來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其實,這樣的模式更適用于作為智力領域的公關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都想充分發揮,每個人也需要與他人合作,進行優勢互補,這些人更具有相對趨同的價值觀和理念,組合成更加優化的小微體,將集體力量發揮到極致。同時,海爾集團在管理理念上對我們最大的影響就是“結果導向,倒逼機制”,這對于成長型的中小公司尤為重要,數字華夏的司訓就是,“人單合一,盡職盡責,信守承諾,追求卓越”。
《國際公關》:數字華夏為什么愿意放棄一部分利益來推廣“小微化改革”的模式?這與國外的“合伙人制”有何不同?
姜培峰:公關是智力密集型行業,人才具有自主性,流動性較大。而我們以搭建平臺的思維推出了“小微化改革”的模式,讓人才愿意與我們共同發展,形成主人翁意識,把自己當作CEO,實現自己的最大價值。而其他大型公司會給部分高管持有股份的待遇,涉及全體員工的,據我了解還沒有,但我認為這是大勢所趨。
而國外的“合伙人制”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往往要在全世界設立更多的辦公室,這就需要更多有豐富經驗的人才與公司共同發展,每一個分公司、每一個辦公室的核心成員,都要保持高度的、穩定的、可持續的服務水準,從而實現企業的全國乃至國際化布局。另外,合伙人樂于借助國外公司的品牌優勢去開拓更多的業務,利于自身團隊乃至分公司的發展。往往國外公司的資深人士更加吃香,而非轉型,因為他們提供的專業服務讓客戶非常敬仰和尊重,這些資深人士也并不會因為體力原因而離開,畢竟這是智力產業的競爭,而非國內公關的體力化操作。
《國際公關》:您能否為我們解讀一下“公關+”的概念?
姜培峰:“公關+”概念的提出,是基于我們服務于中國競爭最激烈的家電產業、IT產業、汽車產業等領域,我們更加了解他們的痛點與發展本質;而服務于搜狗、微軟、谷歌等企業的經驗,也讓我們為傳統企業服務的思維加上了互聯互通的概念。在新媒體滲透進工作、生活的時代,傳統企業遭遇互聯網打劫的背景下,公關公司必須進行思維的革命,與企業一起轉型升級。
《國際公關》:您認為公關服務的核心是什么?“公關+”如何應用到實踐中?
姜培峰:公關服務的核心是高質量內容的傳播與溝通,讓組織與利益攸關者形成良好的關系。“互聯網+”時代,產生內容的主體有所變化,需要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在升級過程中,我們會根據互聯網的平臺化、開放化、無縫化等特性,將消費者、自媒體、客戶、相關專家、創意型供應商、其他第三方等,統一結合到一個共同的平臺上,一并產生內容,通過新聞、段子、漫畫、H5、九宮格、故事、自媒體稿件等,集體發出核心方向一致、內容豐滿立體的整合式聲量,讓受眾愿意“享受”我們的內容,幫助企業及其他組織融入到社會化營銷版圖中。
與此同時,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結合,是開放型思維在傳統領域的開疆破土,也是傳統企業進行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我們依托“互聯網+”,提出了“公關+”,表明我們要立足傳統行業的思維和行業本質,以互聯、互通、互動的思維方式,幫助企業與社會公眾進行溝通,受眾將更加廣泛,傳播也更加暢通。
《國際公關》:數字華夏將以“公關+”概念進行哪些配套改革?
姜培峰:“互聯網+”為各個行業提供了無限的機會,也為公關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由此,我們提出了“公關+”,即為所服務企業、組織等,提供更多可能,顛覆傳統思維,幫助他們與世界進行連接,實現跨界、跨越、再成長,從一個企業或行業的小公關做成與社會融合創新的大公關。我們將整合更多消費者、創客、專家、第三方等資源,建立密切的溝通機制和平臺運營機制。實際上,“第一內容營銷專家”是在“公關+”框架下產生的,如果要創造海量的、有吸引力的內容,就需要這種平臺思維,讓海量的內容多飛一會兒。
《國際公關》:新媒體環境下,您如何看待公關公司的轉型?新媒體業務能否支撐公關行業業績增長的重任?
姜培峰:新媒體環境下,公關公司從之前的媒體資源型轉向內容智造型,當然這樣的智造除了事件營銷之外,還要有強大的持續服務系統,維持所服務機構的熱度,這需要對公關公司服務體系的標準、落地、創造性進行完美的統一。2011年數字華夏在國內傳播領域率先獲得了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認證內容包含:新聞營銷、品牌傳播規劃、E-IMC整合網絡營銷傳播三大板塊;2015年,數字華夏又榮獲“亞洲(數字營銷)行業領軍品牌”大獎,這都標志著以數字華夏為代表的本土公關公司,在網絡營銷模式上的創新和體系上的突破,且越來越多此前沒有做過傳統公關的中小企業,也紛紛試水新媒體營銷,這也是公關公司的新機遇。
《國際公關》:當下,90后逐漸成為公關行業的生力軍,您對他們有怎樣的寄語?在人才建設方面,您如何利用“小微化改革”和“公關+”吸引優秀畢業生和創業型人才?
姜培峰:90后是張揚個性化的群體,我認為他們非常適合“公關+”時代,并且喜歡創造好玩的內容以及充滿趣味性的互動,具有創業、創新的冒險精神。我相信他們會讓公關行業更具活力,更加壯大。而“小微化改革”正是基于80后、90后的創業理想,搭建的一個可以盡情發揮才能的舞臺,我歡迎他們選擇數字華夏,選擇與我們共同發展,并引領“公關+”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