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度:★★★★☆
回顧:2015年8月2日,一則2分41秒的視頻在社交媒體中廣泛傳播。崔永元等微博名人的轉發,更是加速了信息的發酵。
視頻中,一名臺灣導游向內地游客痛斥臺灣頂新集團濫用餿水油的行為,并宣傳了臺灣民眾自發的“滅頂運動”。更指出作為其子公司的“康師傅在內地使用的餿水油是臺灣的56倍”,因此,號召內地游客抵制該品牌,維護食品安全。
8月3號上午,康師傅集團發表了嚴正聲明——《康師傅強烈呼吁社交媒體勿淪為謠言的溫床!》。而網友們卻幾乎一邊倒地表示懷疑,并聲稱要對康師傅集團進行抵制,為何如此?
首先,近幾年多發的食品安全事件,令民眾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度降到最低;其次,聲明中僅強調了康師傅不涉及臺灣的油品問題,卻沒有公布民眾最關心的油品來源;最后,向警方報案和指責社交媒體散布謠言的說法,也容易激發民眾的負面情緒。
所以,康師傅是否使用不合格油品,還有待相關部門查證。而據媒體報道,康師傅集團因此損失的市值超過30億港元。因此,不可否認的是,康師傅此次危機公關,沒能將自身從輿論漩渦中解救出來。
公關人有話說
睿符品牌傳播機構總裁 孫雷:社會化媒體的負面輿論有幾大特點:一是即時、全天候;二是全方位、海量;三是產生的效應取決于網絡大V的推波助瀾,以及受眾的情緒化程度。而公眾的情緒不可能通過當事方單方意見立即得到糾正,所以康師傅若想扭轉這一負面輿論,首先,不僅不能指責網絡輿論,還要順應輿論傾向。其次,應該傳播對自己有利的客觀信息;最后,要通過大量網絡推廣手段轉發這些信息。而康師傅所發的聲明將矛頭指向了社會化媒體的平臺和用戶,不僅在本質上無效,甚至引起了用戶的反感。康師傅本是接受質疑的對象,卻錯誤地把自己定位為評判機構,這說明了企業在此事的認識上存在本質問題。
小編畫外音:食品安全關乎百姓健康,企業應嚴把質量關,并注重危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