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
4月21日,在“2015年中國綠公司年會”上,王健林和馬云兩位大佬之間進行了一次關于轉型的精彩過招。馬云問王健林,轉型準備付出多大代價?王健林回答,我們不準備付出多大代價,代價太大了,我們就變窮了。
在近幾年商業地產和電商之間的大小“戰役”中,傳統商業地產商每每居于下風,不得不讓出了零售陣地,把業務放在體驗式消費上。
但商業地產商被迫轉型的體驗式消費,也有可能成為這場“戰役”的一個轉折點。電商最薄弱的線下服務能力,可能會因為商業地產商大規模轉向體驗式消費而變得更為薄弱,使得消費者重新改變已經養成的在線購物習慣。
4月22日,成都青羊萬達廣場啟動,跟原有萬達廣場模式不同,項目更強調體驗式消費和電商。此前5天,萬達在上海開辟了第7個項目,其中一個體驗型業態占比高達70%的青浦萬達Mall備受關注。對于這種更強調娛樂、游玩、生活、旅游等互動體驗的萬達Mall,王健林曾透露還將開業10個左右。
從萬達廣場到萬達Mall,這不僅僅是名稱的改變,更是一個企業的轉型,而這背后也是整個零售商業格局的轉變。越來越多的綜合體項目開始強調對電商和體驗式消費的試水,用體驗業態把消費者最長時間地黏在商場,即便人流沒有直接轉化為客流,但至少是商業招商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基礎。而這種體驗業態的引入,可以最大限度提升吸客力,提高對購物中心經營的貢獻率,提升購物中心整體業績,這也是原來單純購物業態無法做到的。
另一方面,輕資產、低成本、不受地域和交通限制,曾經是電商在與實體經濟競爭的一大優勢,但是其品牌保障不足、線下服務能力薄弱等“短板”也逐一暴露。由此可見,單純說“受電商沖擊,商業地產面臨窘境”并不準確,那些電商無法逾越“之殤”正是商業地產大有可為之處。因此,除了增加體驗式業態,強化線下品質和服務,緊密結合線上線下,正成為商業地產迎接未來春天的重要“反包圍”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反包圍”過程中,客流量的持續性對商業地產商非常重要。從消費群體的屬性看,體驗型商業也往往伴隨著一次性消費的弊病,很多項目在前期很有迎合度,但后續無法跟上快速變化的消費需求,使得業態反而顯得落后。因此,對于商業地產而言,時時提供新的想法、保持供銷對路,這點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