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評價是學術研究和學術成果交流、傳播不可或缺的基本環節,是引導學術規范發展的重要方法,是促進學術繁榮的重要手段,對學術研究的健康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本期專題,各位專家學者就學術出版的創新和評價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
謝壽光:學術評價是學術出版的前提,是學術出版的應有之義。中國學術出版機構應有擔當、有作為,恢復和重建中國學術評價功能。
趙劍英:在學術研究生產中,學術出版不應只是一個摘果子式的學術研究終結,而應主動與作者一起選種、種樹,學術出版人要以其編輯的思維方式和創造性勞動,來組織、推動、引領和規范學術研究。
馬援: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為學術研究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工具和手段,通過互聯網和數據分析,學者們對學術資料的查詢、搜集幾乎達到隨心所欲的程度,通過大數據平臺,每個學者在掌握資料方面幾乎可以超越錢鐘書、范文瀾。
白中林:就學術出版的本質而言,其是思想創新的載體和傳播源頭,一旦在學術出版領域喪失了這個操守,那么間接地會導致整個國民心智走向閉塞。唯有消除學術評價的異化,方能回歸學術出版的本質;而學術出版本質的回歸同樣有助于維護學術評價機制的良性運行。
李雪濤:全球史中有很重要的一條是去中心化,不僅要去除歐洲中心主義,同時也要營造多元文化的全球史研究學術氛圍。因此,一些所謂的小語種相關著作的引進,對當下我國學術生態的建構是非常重要的。
有了學術理想,有了學術路徑,健全學術共同體的評價機制,保障學術獨立和自由,在可期待的未來,我們可以更多地看到學術出版與學術評價之間這種積極的正向促進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