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壽光
學術評價是學術出版的前提,是學術出版的應有之義。中國學術出版機構應有擔當、有作為,恢復和重建中國學術評價功能。
學術評價是學術研究和學術成果交流、傳播不可或缺的基本環節,是引導學術規范發展的重要方法,是促進學術繁榮的重要手段,對學術研究的健康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學術評價從本質上說,是一種主觀評價,是依據學術共同體在長期學術活動中積累形成的規范、程序,對研究成果所作的一種判定。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尤其是以大數據運用為標志的科技發展,學術研究新技術手段不斷出現,并被廣泛運用,各個學科深度細分和融合,導致學術成果數量和種類海增,傳統的學術評價方法無疑面臨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專業化的學術評價機構應運而生。
當下中國流行的學術評價方法主要是文獻計量分析,它具有客觀、可量化的優點,但是對于社會科學領域,這種“純客觀”的評價,其缺陷和不足也是十分明顯的。而學術出版機構作為學術資源的整合者,應成為學術評價的重要一極。
一 、學術出版機構參與學術評價是本性回歸
學術評價是學術出版的前提,是學術出版的應有之義。中國學術出版機構應有擔當、有作為,恢復和重建中國學術評價功能。
1.學術評價是學術出版的基本職能之一
在學術研究和學術消費之間,學術出版者始終承擔著第三方角色,它作為學術成果的傳播、推廣平臺,需要具備價值發現功能,將好的作品貢獻給讀者。
學術出版機構直面市場,其發展依賴于學術成果品質高低和學術繁榮與否。學術成果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學術出版機構的生存發展,特別是在各種出版形式層出不窮,傳統出版特別是傳統學術出版面臨各種挑戰與困難的時期,更增加了學術出版機構對于學術成果質量的依賴。進行評價篩選,發現高品質學術成果,是學術出版機構的內在需要和本質功能。
2.學術出版機構參與學術評價是理性回歸
國際上不乏相關案例,牛津、劍橋、哈佛、芝加哥等大學出版社,無一不是學術世界公認的學術成果評價機構。他們都有一套匿名評審、同行評議的規范流程。當今世界有影響的學術評價機構,創辦SCI和SSCI的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其實也是一個數據出版公司。
在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學術評價工作基本上是由以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為代表的著名學術出版機構承擔。他們有一批學者型編輯隊伍,用專業、獨到的眼光評選選題,編輯書稿,甚至自己創作編寫。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以前,學術研究、學術出版成為黨的意識形態部門,上級黨政意志成為研究和出版活動的評判標準。改革開放以后,學術研究作為專業活動得到認可,但是,對學術出版形態、出版功能的認知相對落后,存在這樣的問題:一是以經濟效益為主要指標衡量學術出版機構的績效;二是沒有按三大出版領域分類,學術期刊、學術圖書出版的專業化程度低。這種狀況的結果是學術出版機構扮演不了第三方角色,沒有形成學術公信力,從而客觀上為學術出版機構之外的學術評價機構的出現留下了很大的空間。但是,這些評價機構所能做的是以引用率為主的客觀評價,這種評價是不全面的,應該回歸學術評價的本色,即由學術出版機構參與(主觀)學術評價。當然,學術刊物、學術出版機構也應履行社會責任,探索參與學術評價的方法、規則。
二、學術出版機構參與學術評價的優勢與特色
1.學術出版機構參與學術評價能夠確保客觀公正
學術出版機構要直接面對市場,學術成果品質不好,帶來學術著作的銷量和影響力下降,直接影響學術出版機構的聲譽和經濟效益。從這個角度講,學術出版機構比學者更加注重學術成果的質量和品質,他們最希望學術成果品質優良。因此,學術出版機構對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科學性要求很高,由學術出版機構實施學術評價,最有可能保證學術質量。
2.專業編輯可以成為學術評價的重要參與者
學術出版機構的核心要素——專業編輯是對學術作品做出價值判斷的最佳人選和重要環節。相對于同行學者或審稿專家的閱讀評價,編輯的評價視角是多維的:內容、影響、規范性。
從內容看,編輯要看作品的觀點和論述的規范性[社科文獻出版社的《學術著作出版規范》就分別指出原創性學術著作、學術研究報告、智庫報告(皮書)、學術譯著、古籍文獻、連續性學科出版物的學術規范標準],要看學術研究過程的規范性(如參考文獻和索引是否規范),要看結構安排的邏輯性,還要看所用語言的專業性和規范性;從影響看,編輯要看作品所述內容是否對人類和社會有益;從體例看,編輯要看作品的體例是否符合特定類型學術成果的規范。除了特殊人物,編輯恐怕是唯一對學術作品全文進行深度閱讀的人,因此,編輯既是學術作品的加工者,又應該是一個全方位的評價者。
目前的許多評價方法都使用量化指標,這些指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術成果的水平,但是無法全面判定一個學術成果的品質。對于質的評價也有評價機構會請一些專家做出內容評價,但是這些專家中有多少能夠做到全文深度閱讀就很難講了。能夠做到全文深度閱讀的恐怕只有編輯,因此,編輯成為學術成果評價的參與者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3.學術出版機構能夠成為學術評價的重要組織者
學術出版機構是學術活動的觸發者、學術成果的加工者和推廣者,是學術作品面市的最后一道關,因此也是學術質量的最后把關者。另外,學術出版機構是編輯的組織管理者,是學術作品加工的組織者和生產者,是學術產品市場的銷售者,是連接學者與市場的橋梁,少了學術出版機構的學術評價是不全面、不科學的。因此,學術出版機構應成為學術評價的重要一極。
國外出版機構在學術規范方面已經建立了一套成熟的管理方法。與社科文獻出版社合作了十年的Brill出版集團,審稿過程嚴謹,對引用數據的時限要求非常嚴格;與我們進行大型合作項目的Springer集團,對于參考文獻、索引有著嚴格的要求,而這些要素都是確保學術品質的重要手段。
社科文獻出版社在學術出版界提出了實行學術著作出版規范的倡議,并制訂了出版社出版規范。社科文獻出版社所做的皮書評價已經成為某些科研機構考核的重要標準,目前正在嘗試做研究報告的評價。這些都是學術出版機構參與學術評價,履行社會責任的實踐背書。
三、學術出版機構參與學術評價的思考
1.利用學術旋轉門機制建立學術評價體系
學術出版機構作為學術資源整合者和學術產品生產平臺,是連接學術作品創作者和學術作品消費者的橋梁,是學術作品加工(編輯)的組織者。創作者、消費者和加工者往往存在角色互換,就是我常說的學術旋轉門。學術出版機構是這個旋轉門的發動機和推手,在學術產品生產過程中,學術出版機構積累了大量的生產和內容評價數據,這些數據構成了學術出版機構建立學術評價體系的基礎資源。
學術出版機構可以利用這些資源,建立以專業學科編輯為中心,對編輯過程進行重點監測,利用專家系統實施專業的匿名評審和同行評議,兼做其他數據收集和分析的系統學術評價體系。
2.注重學術評價的客觀性、科學性管理
通過旋轉門機制建立的學術評價體系,涉及多個利益訴求不同的主體,進行學術評價,特別是主觀評價難免會存在一些利益沖突,加強利益相關者對學術評價的客觀性、科學性管理是學術出版機構參與學術評價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保證學術評價信度的重要手段。作為學術資源整合者,學術出版機構具備這樣的能力,也應該進行這方面的布局。
3.搭建學術評價平臺,挖掘學術評價大數據
除采集、分析、挖掘本機構在學術評價過程中的數據信息外,學術出版機構還可以建立學術評價平臺,通過與學術評價第三方合作,將其評價方法和結果納入評價系統;收集與成果相關的各種數據信息,進入評價系統;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和關心學術評價的人提出評價建議,參與評價,將這些數據同樣納入評價系統,納入其他一切相關數據。這些數據共同構成學術評價大數據信息系統,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整合、分析,得到多元化、多維度的評價結果。
(作者系社科文獻出版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