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他于我,上林都可以是行走的歸屬,雖是異鄉,亦是故鄉。
[作者簡介] 黃娟,資深旅游策劃人。
其實幾年前就打過交道,但是初見東林卻是在2014年6月,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東林是我認識的為數不多思想比面相成熟,深刻、老辣的年輕人。他思維敏銳,善于表達,文字精準,一針見血后還能令人生樂。東林長得也招人喜歡,清秀儒雅,氣質溫和,并不像他的文字那樣犀利。于文字,于文學,我一是喜歡,二是曾經教過,所以我們的相識也算是一見如故,關鍵是他不嫌棄我這種不會聊天的人,每每相會,閑敘甚歡。
第一次跟東林聊上林是在武漢,正籌備開業的403國際藝術中心,我代表公司邀請他做403漫行書店的駐店作家。我們從閱讀聊到寫作,聊到他寫的《身體的鄉愁》。我說,東林我很羨慕你。他說你也可以寫,也可以出書。我畢業后留在南寧,因為工作的關系行走各地,這座定居15年的城市反而成了最陌生的地方。東林安慰我說,張仁勝老師不是在歌劇《文成公主》的唱詞里寫了:“天下沒有遠方,人間都是故鄉?!?/p>
那天,我們正是從故鄉說起,慢慢說到上林的。2005年,我第一次聽說上林。當時上林舉辦了首屆葵花文化節,通過報道我知道了一個叫三里洋渡的地方,在報紙上看到了圖片,很美,很像桂林。雖然就在南寧邊上,但卻從未成行。2011年我第一次到上林,因為一位大哥要在家鄉開發旅游,請我去給他做策劃。大哥的家鄉在上林縣西燕鎮大龍洞村,那里有非常美麗的喀斯特地貌高山平湖,坐在船上很享受,就像在游漓江。
后來,因為各種機緣讓我得以深入了解這個地方。前后四年的時間,我走遍了上林的山山水水,見識了上林的各種美、各種風情。作為一個還算資深的策劃人,平心而論,上林旅游資源的豐富性及優異性在廣西是不多見的,未來發展旅游業的價值很大。但是上林最終打動我的不是令人驚艷的山水,不是悠遠深厚的文化,而是隨處可得的質樸田園味道。這種味道可以觸動我們日漸麻木的感官,在我們的身體里重新醞釀出醇厚綿長的鄉愁。
這是我夢寐以求的,也不僅僅是我一人如此。最近,我偶然間看到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給新農堂Farmer4寫的一封公開信,廖董事長對他們再造故鄉的行動表達敬意的同時,也倡導“故鄉可以是故鄉人的新故鄉,也可以是異鄉人的新故鄉”。而觀照到我們,多年來的發展模式使得許多人背井離鄉,或是像我這樣沒有故鄉的人,或是有回不去故鄉的人,有些是身體流浪著,有些是心靈飄蕩著。這些人是孤寂苦悶的,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需要一個地方來紓解對故鄉的情懷。舊故鄉難得,而新故鄉更難得,其實哪里都可以是故鄉。
上林對于我而言,正是這樣的新故鄉。也許是因為帶著對新故鄉的熱情和寄情,也許是因為素來“沒有故鄉的鄉愁情感”在作祟,在參與“上林歷史文化”叢書策劃的時候,我推薦了東林來寫這本《線城》。當然不是因為平日聊天時喜歡揶揄他是“婦女之友”或“情感專家”,我是想讓他同樣以異鄉人的身份走入上林,帶著異鄉人的情感需求來感受這里的風土人情,用他獨到的觀察和思考方式去解讀這個可以作為新故鄉的地方。
我跟東林說,作為異鄉人的我,需要重新構建自己的新故鄉。我的父母是有他們的故鄉的,而對我來說那只是祖籍,并不是故鄉。應該說,這樣的感知在蠻早之前就有了,只是還沒有清晰地意識到,還沒有形成理性的認知罷了。我說:“東林你有沒有覺得從情感上我已然把上林當作了新故鄉,所以會對上林的事情格外上心,會對平凡的一草一木格外容易動情?”東林笑笑回我說,他寫這本書,不只是會用心,還會用情。
這本書歷經幾個月的行走書寫終于完成,我看到了東林的用心,至于是否用情,還需字里行間細細品讀。但是東林說了,于他于我,上林都可以是行走的歸屬,雖是異鄉,亦是故鄉。有一天在朋友黃大姐的農耕文化園里吃飯時,東林喃喃地說,他不念經,但卻想在上林要個精舍。我呢?我不隱居,但也想在上林的鄉野里蓋個房子。日后,無論在他的精舍還是我的房子,都可以接我們的老師張仁勝先生來小住,吃米喝茶論道侃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