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絡
短短幾年間所反映出來的互聯網經濟的狂熱與風險,足以讓創業者警醒。
許多失敗總會造就一次成功。
近年來,一大批80后、90后加入創業大軍,他們中很多人屢敗屢戰,仍然在執著地堅持著。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已經是老生常談了,正所謂成功之路大多都是相似的,而失敗的路各有各的經驗和教訓。
事實上,一出生就順風順水的創業者并不常見,就連雷軍、周鴻祎、劉強東這些互聯網大佬也都經歷過血的教訓,不過他們并沒有因為一次的跌倒就一蹶不振,而是從失敗中總結吸取了不少創業的經驗和教訓,并重新振作起來。
屢敗屢戰的成功者
在大學時,雷軍讀了一本講述蓋茨、喬布斯早年創業傳奇的書《硅谷之火》,對他有極大觸動——“我深深地被喬布斯的故事所吸引。在武漢電子一條街打拼一段時間后,自我感覺良好,就開始做夢:夢想寫一套軟件運行在全世界的每臺電腦上,夢想創辦一家全世界最牛的軟件公司。”
于是,他在大四和三位朋友創辦了三色公司。可惜的是,這家公司半年就被迫解散了。對此,雷軍有了三點反思:一、要有明確的盈利模式;二、要有前瞻的市場意識;三、要有一定的團隊管理能力。
聚美優品創始人陳歐也曾經歷過創業的失敗。
在南洋理工大學讀書時,陳歐憑著一臺電腦,搭建起了一款在線游戲平臺GG。憑著職業玩家的身份,陳歐邀請了兩位從未交手的頂級魔獸高手:WCG冠軍Moon和ESWC冠軍進行巔峰對決,而對決的平臺就是GG。這為他贏得了第一批用戶。但隨著用戶量的增加,并沒有資金儲備的陳歐日漸窘迫,能拉到的贊助杯水車薪,投資人又對這個初出茅廬的創業者不屑一顧。這讓GG的發展舉步維艱。此后,陳歐引入一位職業經理人打理公司,并出讓了部分股權。隨后,這位職業經理人引入其他天使投資人,通過運作,使陳歐手里的股權只剩下30%多,失去了對公司的掌控,最終被排擠出公司。
第二次創業,陳歐在國內成立了一個游戲公司,商業模式模仿美國,在社交游戲中內置廣告。但是由于國內市場與美國差別較大,這個公司很快也宣布破產。
這兩次創業失敗讓陳歐有兩個收獲:一、公司需要有件看的股權組織構架。二、單純照搬國外模式行不通。
不要輕易說放棄
2003年冬天,在美國讀博的王興向導師請了一個長假,回國創業。在經歷了幾次失敗的項目之后,王興發現學生之間的熟人社交是一個可切入的點,于是便著手打造校內網。
在網站界面上,他們抄襲了Facebook,被大家所詬病,但由于Facebook的設計十分人性化,所以相對獨立設計界面的競爭對手,校內網的用戶體驗是最好的。這為他們留住了很多用戶。
當時北京地鐵不方便,去火車站坐車十分麻煩。所以在放寒假期間,王興在清華、北大、人大發起了一個注冊校內網,免費乘大巴去火車站的活動。同一時刻同一地點,湊足50人便發車。
為了湊足人數,學生到處宣傳,拉老鄉注冊。更有些男生為了跟一位姑娘認識,不坐火車也要坐大巴去火車站。憑借此舉,校內網弄來了8000種子用戶,大家開始在這個網站上活躍起來了。
但是,由于初次創業,王興并沒有自己的理論,對互聯網的認識并不深入同時缺乏明確的營利模式,資本方并不看好校內網這個項目。最后資金鏈斷裂,內部團隊產生爭執,王興只能被迫將其出售。
而這個項目的失敗,給了王興如下啟發:
第一、創業團隊必須分工明確,CEO必須解放出來,關注整個業界、時代、社會發展的潮流。
第二、快速推廣很重要。
第三、不需要盲目的自我創新,快速學習別人的優點。
第四、應該盡早接觸資本,放低姿態,做一些妥協。
第五、必須和信任的人一起創業,唯有信任才能在遇到低潮的情況下,讓團隊堅持穩固。
在做360之前,周鴻祎曾做過一個搜索引擎叫3721,而百度也推出了類似服務。雙方競爭激烈相互爭奪地盤,于是周鴻祎在3721的客戶端中加入了一個模塊,專門用來刪除百度的客戶端。而這個模塊,是無法刪除的。這也給周鴻祎留下了“流氓軟件之父”的稱號。
這一錯誤的開始之后緊接著又是一錯誤的決策。周鴻祎稱當時就覺得百度有了搜索模式比自己更好,而且當時中國互聯網也十分低迷,所以他在市場占有率高的情況下,選擇把3721賣給雅虎。導致搜索這塊10億美元的市場,最后被百度占領。
對于這些往年經歷,周鴻祎稱:大家做事情不要只盯對手,一定要盯住用戶需求,而且一定要堅持住自己的事業,不要輕易說放棄。
“徹底崩潰”的反思
還有一些人的創業案例,很難用“失敗”去定義。
快書包CEO徐智明近日在微博上公開“叫賣”快書包,在業界引起了巨大反響。這家成立于2010年的創業公司,曾試圖成為“網上7·11”,并以“一小時到貨”的配送服務被人們所熟知。但眼下,快書包的資金鏈已接近斷裂,徐智明正尋求將快書包出售。
徐智明在博客上撰文稱:“快書包2010年上線,到2013年,總共獲得了1600萬元的投資,加上先期我自己投入的100萬元,以1700萬元的投入,運營七城市一小時到貨的業務,確實面臨著很大的資金壓力。到2014年5月,因為資金緊張,我不得不裁撤了技術團隊,希望保住一小時到貨的配送隊伍,以保持一小時到貨業務。但雖然業務在增長,畢竟還達不到盈虧平衡,所余資金,也只夠支持配送業務到2014年8月底。到9月初,我不得不在各城市一小時到貨業務量均有大幅增長,北京業務已接近單城市盈利的情況下,忍痛裁撤了配送隊伍,暫停了一小時到貨業務,縮減規模,以待時機。”
與徐智明仍然看好快書包的品牌價值不同,陳年對“徹底崩潰”的凡客反思更為激烈:“現在回想起來,公司越熱鬧,燒錢混日子的人越多。凡客曾經為了達到年銷售額100億元的目標,倒推需要擴張多少品類、多少SKU(庫存量單位),需要有多少人去承擔這樣的業務量。按照一個人管七個人的原則,公司就要有幾十位副總、兩三百位總監。”
2011年陳年曾經放言:“我希望將來能把LV收購了。”現在,凡客只剩下不到300人,做襯衫的核心團隊只有7個人,但業務運轉得很順暢。
凡客的崛起與衰落,令無數人扼腕,但如同現在陳年的反思一樣,四年前,凡客躍進、陳年狂熱、行業里一片叫好,誰會預料到凡客如過山車一般的跌宕起伏?也沒有人想到,就算有雷軍的“加持”、雷軍、陳年兩人在辦公室喝酒到天亮的“痛定思痛”,也未能讓凡客免于大廈將傾。
而回頭來看凡客以及“凡客們”的發展路徑,從擴張到收縮,從激進到蟄伏,短短幾年間所反映出來的互聯網經濟的狂熱與風險,足以讓創業者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