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嶺南文化的特色和精華,梧州騎樓建筑不僅有著曲折悠久的歷史淵源,同時在歷史的積淀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貌。當今對老街區、老建筑的持續發展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在于如何運用創造思想、創造手法進行傳承,使城市歷史文化街區在昨天、今天、明天的延續中得以可持續發展,使其散發出傳統建筑文化的正能量,造福于當代造福于未來。本文通過闡述“織補”在城市規劃思想中的應用,結合梧州騎樓建筑特色,具體地提出了基于“織補”策略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發展措施。
梧州騎樓城的起源及建筑特色
騎樓最早見于古代希臘,曾一度盛行于南歐、地中海一帶。梧州是西江、潯江和桂江三江匯合處,廣西80%以上的水流經梧州,由此產生了獨具特色的西江水文化。1897年,梧州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后,逐漸發展成為珠江流域著名商埠,騎樓開始在梧州興起。其建筑模式主要是廣東民居竹筒屋,融合歐洲外廊式樣模仿而成,并于20世紀20年代迅速發展蔓延開來,它的形成體現了近代嶺南地區對西方異質文化開放融通的地域品格。騎樓是我國南方許多古老城市發展進程的印跡,但隨著城市現代化的加快,騎樓在逐漸破壞、消失。
嶺南地區的騎樓是結合南方潮濕潮濕多雨及多洪易澇的氣候特點建造。梧州騎樓多為三四層,臨街店鋪二層以上凸出來,下面罩著的空間成為人行道,遠看像“騎”在人行道上一樣,故名“騎樓”。水為梧州帶來了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水患,發洪水的時候,街道常常被淹,為了適應水患,梧州騎樓普遍在二樓的立柱上或外墻上設有“水環”。在騎樓二層臨街的一面,特設便于進出的活動板門,俗稱“水門”。洪水來臨時,商船停靠街邊,將船系在水環上,從二樓水門搭船進出,特殊的環境造就了梧州騎樓特殊的建筑樣式。
梧州騎樓城的規劃現狀
1.城市發展重點轉移
四五十年代的梧州是連接廣西乃至西南地區和粵港澳的重要樞紐城市,也是西南出海的重要通道,成為當時嶺南地區現代工業策源地、商貿中心和廣西歷史的文化重鎮。隨著水運的主角地位在歷史發展中的下降,很多像梧州這樣靠水運發展的古老城市慢慢開始與商貿中心遠離。世界經濟飛速發展,現代化建筑成為城市的代表。梧州市以鴛鴦江為分界主要分河東與河西兩個片區,近年來,城市發展的重點慢慢從老城區轉向了新城區。
2.騎樓城商鋪蕭條
曾經的河東老城區內巨大的騎樓群聚集,繁華多樣的百年老店,粵文化特色的各式商品、小吃云集,是梧州乃至整個嶺南地區最繁華的地域。隨著城市化進程與時代的變遷,經歷百年的騎樓城風吹日曬,當年的老住戶慢慢搬出,有的騎樓多年無人居住,屋頂雜草叢生,商鋪關門或者租給外來務工者經商,人口眾多但是相對雜亂。河東最大的菜市也擠進了騎樓城內,給古老的騎樓城街道的衛生帶來堪憂,昔日的輝煌街貌蕩然無存。市民們購物逛街的方向也轉向了河西新城,騎樓城內只留下歷史的滄桑。
“織補”策略引導下的舊城改造及經驗借鑒
1.“織補”城市的理論
歷史文化空間的錯位與碎裂并非中國特有的現象。上世紀70年代,面對現代城市在烏托邦式完全開放的、完整的城市理念下形成的城市片段,很多學者開始探索拯救城市的理論與途徑??铝?羅認為,面對多元的社會,建筑師只能接受多元的片段,不斷地改造、疊加他們的城市,在相互沖突的公共建筑現實與歷史的片段縫隙之間建立起普通卻又多變的聯系,并最終發展成“織補”的城市規劃概念。2001年,巴黎申辦2008年奧運會時,明確提出織補城市的主題口號。城市織補的理念對于指定給梧州騎樓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發展的策略是極具啟發性的。
2.基于“織補”策略的舊城改造借鑒
舊城改造是指局部或整體地有步驟地改造和更新老城市的物質生活環境,以便根本改善市民勞動、生活和休息等條件。近年來“歷史文化街區”活動的連續舉辦, 為我國舊城改造的發展、繼承、保護和創新樹立了成功典范。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在功能結構、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環境資源等方面銜接不足,新舊城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銜接困難。依據“織補”理論和方法要求,梧州騎樓城要多采用“修舊如舊”的手段,嚴格保護歷史街區和歷史文化傳承,著力提倡現有資源充分利用的觀念,保護原有的文化底蘊、社會網絡和生態肌理。
梧州騎樓城的發展很需要借鑒國內近年來的成功舊城保護經驗。東關街是中國十大歷史街區之一,也是歷史名城揚州老城區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條老街,擁有完整的傳統明清風貌的建筑群及“魚骨狀”街巷。東至古運河,路面為長條板石鋪設,這里曾是揚州水陸交通要沖,也是商業、宗教文化中心,街面上市井繁華、商家林立。揚州古城保護的核心理念在于: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百姓。從街道遺址到古宅名園,從建筑風貌到街巷肌理,從文化遺產到生活方式,從產業結構到基礎設施的完善,這種理念貫穿整個保護實踐中。如今東關街上再現了近30家“老字號”商家,貫穿多個鹽商私家園林,再連接東城城門遺址、古運河碼頭等?;謴驮几窬?,生態、交通織補為重點,延續古城原有肌理及風貌韻味是梧州騎樓城改造中值得學習的。
梧州騎樓城的“織補”規劃與保護對策
1.恢復街區原始風韻
河東老城區內,現存騎樓街道22條,總長7公里,最長街道達2530米,騎樓建筑560幢,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國內罕見。騎樓建筑主要分布在大東上路、大東下路、沙街、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五坊路、九坊路、南環路、大中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環路、民主路、建設路、中山路等街道上。中國當代著名國學家、文化學者肖健指出,騎樓城是梧州近現代百年商貿繁華的歷史見證。在改造中應遵循歷史的足跡,傳承歷史記憶,按照循序漸進,先碎片織補,再連綴成帶的原則,應著力恢復騎樓城的原始人文特色與建筑肌理。
2.織補城區交通系統
水系的發達使梧州成為近百年“兩廣商埠”、“水上門戶”。公元1897年,梧州被辟為通商口岸,逐漸發展成為珠江流域的著名商埠,開始興建騎樓建筑。隨著水運地位的下降以及鴛鴦江防洪提的建設,每年屢遭洪澇災害影響已成為歷史。保護好老城區道路系統是維護騎樓城重要的規劃方向,老城區道路系統不僅要從交通功能上考慮,還要滿足歷史傳承要求,展現傳統脈絡,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骨架。原騎樓之間的道路寬敞,且設有“騎樓底人行道?!钡缆匪耐ò诉_;道路線形要隨彎就勢,體現梧州這座山城起伏的地貌特色。保護騎樓原有道路,銜接歷史街區外老城市道路,與現代城市靈活相接,交通自如更加能夠促進商業的繁華。
3.保護百年商住標志
昔日的騎樓城商家云集,最鼎盛時共有大小商號1500多家。最經典的建筑為梧州海關舊址、思達公醫院舊址、大同酒店、新西旅社、大東酒家、粵西樓等,最有歷史文化底蘊的街道是馬王街和金龍巷。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國內罕見,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騎樓博物城”。在更新與保護中應保留原始粵文化的商鋪文化,還原百年老店的面貌,把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技術完美銜接與過渡。讓這些具有歷史特征的商住標志成為騎樓城的第五立面。
結語
隨著現代文化的沖擊與時代更新的路程,傳統的歷史與現代文化的結合中必然存在著斷層,在歷史傳承的保護中會造成城市區域功能的紊亂、空間文化特色的丟失。我們需要學會利用“織補”的觀點去分析和借鑒世界優秀的文化古城歷史街區的優秀案例,這樣會有助于我們在更深層次上理解如何在當前進步的城市建設背景下,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完善梧州騎樓城中歷史與現代的斷層。歷史的保護、傳統的繼承、地域文化的延伸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概念,隨著人們觀念的進步,保護的對象、內容、方式和目標都在不斷擴充,處理好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的地域性、歷史性與時代性之間的關系,降低古城改造中的歷史元素損失,才能建設出更具中國地域特色的現代文化名城。
(作者單位: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石寅(1986—),女,漢族,籍貫:江蘇揚州,助教,研究方向:西南民族傳統建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