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衛萍
展示設計的本質是信息的流動,必須借助各種信息載體才能使信息傳播,本文以2015米蘭世博會阿聯酋館和法國館的設計為例,分析在展示設計中,如何使用各種顯性與隱性的信息載體來表達設計主題,傳播設計信息。
序言
展示設計是信息的傳播,是傳播者向受傳者傳播信息,其本質是信息的流動。信息的傳播與流動必須借助媒介,媒介負責傳播和承載信息,是信息的載體。設計者和甲方作為傳播者想要向參觀者即受傳者傳播信息,就必須將信息依附在一定的信息載體之上,離開信息載體,信息傳播將無法實現。展示信息的表現形式可以是圖形圖像、文字或聲音,也可以是展館造型,還可以是一種思想文化。當一種展館的外在形象具有了內在含義時,就成為了信息載體。在世博會上,各國展館外部形象與內部展示空間都具有信息載體的功能,都在進行設計主題信息的傳播。世博會不是單純的展覽會,更是現代設計發展的見證,樹立國家形象是各國展館的主要任務。各國展館的設計不僅強調本國文化的獨特,還注重表達本國的意識形態。每個國家展館外觀設計都有著鮮明的特色,室內空間和展品的展示更反映出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和民族個性。
2015年米蘭世博會的主題是“給養地球—生命的能源”,探討地球上的生命問題,探討如何以現有的地球資源,用可持續發展的方式來養活不斷增長的世界人口。在此主題的帶動下,大多數國家展館的設計主題回歸到養活人口最重要的農業基礎上,設計主題都與農業相關,探討解決糧食生產的問題,或者是如何提高農產品的質量與生產技術。此外,各國紛紛將設計重點放到體現本國農業文化特色之上,展館設計在呼應本屆世博會主題的同時,更著重從本國的文化特色角度進行主題詮釋,展示自身優點與文化、經濟和科技成就,產生了一個個優秀的展示設計方案,各國的農業文化特色,在此一覽無喻。每個展館的展示設計都是從構思概念開始,將功能、技術、經濟、文化、審美、社會環境等結合起來綜合考慮。設計者通過視覺、聽覺和感知等綜合手段,使用多變的展示空間來展示各國形象,使國家形象鮮明地展現在大眾面前,將想要表達的信息傳播給觀眾,這其中有既有技術與美學的探索與融合,也有地域文化的傳承。
2015米蘭世博會阿聯酋館
福斯特公司設計了2015年米蘭世博會阿聯酋館,設計主題為“精神食糧——維持與可持續:塑造與共享未來”。表達了阿聯酋參與世界未來發展的意愿,以及對“滋養地球”所帶來的文化、倫理、技術、科學、醫療及食物等系列問題的思考。阿聯酋國家館建在靠近世博中心的一個140米長的基地上,參觀者通過一道“引人注目的峽谷式入口”后,才能進入展館,真正領會到其中的魅力。參觀者將通過參觀步道,依次到達充滿藝術色彩的國家館中心展廳、花園和餐飲區。
阿聯酋館入口兩側是12
圖1
米高的波浪形狀的高墻,波浪形狀模仿了被風吹起波紋的沙漠,這是一個極具阿聯酋特色的視覺信息載體,很快的將參觀者帶入到了阿拉伯國家獨有的氛圍中。福斯特事務所為了展現具有阿拉伯世界特色的農業生產生活方式及能源可再生技術,打造了一條長達 140 米、美輪美奐的仿沙丘步道(圖1)。蜿蜒的步道兩邊是 12 米高的造型墻,墻壁上布滿獨具阿聯酋國家景觀色彩與紋理,這些紋理是使用掃描設備捕捉當地沙漠的紋路后形成的。墻面的多變造型紋理可讓觀眾認識并欣賞到不同情境的下的沙漠風貌。這條平行于波浪形墻的通道貫穿著整個展館,彷彿“絲路”般的沙丘步道,讓到此的游客更能身臨其境,欣賞著富有阿聯酋地理特色的黃沙景象,產生一種山脊和沙丘的觀感。在這里圍墻、步道以及它們的形狀、色彩、紋理都成為了展示主題信息的載體,向參觀者述說著設計者的思想與情感。
步道中間設計了一條模仿當地灌溉農田的電子水渠,使用iPad與顯示藍色水面的屏幕來模仿支撐當地生活和農業生產的沙漠中的灌溉水渠。傳送帶運送著iPad緩緩傳送,下方仿佛是真正的波光粼粼的水渠。參觀者可以拿起iPad了解展館內的展示內容。在這里模仿水渠是將參觀者熟悉的具象形態稍加修改直接使用,具象形態更能喚起普通參觀者的情感共鳴,使其馬上聯想到當地的灌溉水渠,了解水的珍貴及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勤勞,古時候的當地人就掌握了灌溉的知識,以此達到傳播信息的目的。
由于世博展結束后,展館將挪回阿聯酋國內,在為米蘭的游客創造自然舒適空間的同時,還必須考慮將來在阿聯酋國內展覽時當地暴烈的陽光照射問題。為了適應兩種不同氣候的城市需要,展館內部設計成自遮陽模式,利用墻壁的高度遮陽形成陰影,這也是傳統沙漠城市遮陽的做法。
沿著步道,參觀者走入圓形的中心展覽區,在此觀看介紹阿聯酋先進能源與農業生產的視頻。參觀完畢,步道將引領參觀者前往富有阿聯酋特色的景觀花園,然后沿階梯而上,到達餐飲美食區,在這里品嘗阿聯酋地道的特色餐點,讓富有神秘美感并兼具環保的沙漠文化駐足在參觀者心中。
在阿聯酋展館中,從墻到景,每處設計都是設計主題的信息載體,都能讓參觀者感受到中東美麗的沙漠景觀,同時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也完整的充盈其中。展館狹窄的陰影街道和阿聯酋景觀可以幫助參觀者感受沙漠之城的地貌特點和文化理念。
2015米蘭世博會法國館設計
2015年米蘭世博會法國館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包含一片法國傳統的幾何式花園庭院和主題展館,參觀者首先穿過花園,領略獨具法國特色的庭院風景,到達主題展館。
法國館主題展館的設計為了體現法國獨有的農業特色,選擇了兩個主題元素作為設計信息載體,一是法國肥沃的土地資源,使用法國農業用地的山地丘陵形態并將其翻轉作為展館外觀的母形之一。選用山丘作為設計信息載體,首先從顯性載體的層面會讓參觀者聯想起法國的山嶺地貌,進一步思索會發現這個載體更深一層次的隱性信息,即在這塊土地上法國人因地制宜,生產出豐富的農作物,同樣是這片土地,也產生了法國人獨有的高品質的美食文化。
第二個設計主題元素是“大市場”,以法國傳統的巴黎市場造型做為展館的另一個設計母形,巴黎市場是法國舊時期民眾進行農產品交易的市場,熱鬧喧囂。展館沿用了舊市場的矩形外觀及內部拱形大廳,首先從顯性載體的層面讓參觀者聯想起法國自古以來就有著繁榮的農產品貿易交流,進一步聯想到這個信息載體更深一層次的隱性信息,即法國本身就是一個農業發達的國家,一個如同農貿市場一樣開放的城市,歡迎各國民眾的參觀與交流。
法國館以這種法國傳統市場的矩形外觀作為展館的外觀雛形,再用法國東部侏羅(Jura)山脈盛產的原木材料塑造法國連綿起伏的山丘地形,并將山丘地形以顛倒的方式與市場的矩形外觀相融合,最終形成了法國館的設計。
法國館的外觀簡潔又不乏變化,融合了法國山丘地形與傳統市場形象的木質展館極具視覺沖擊力,令人印象深刻,在這里展館本身成為了設計信息載體,傳播著法國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市場繁榮的設計信息。
進入展館內部,首先看到的是如同市場大廳一般的拱形內廳,有著巨大的屋頂與綠茵(圖2),可以在炎炎夏日給人們帶來涼爽的空氣。展廳頂端是由交錯而成的木格形成的如同顛倒的山丘般的半開敞頂部,木格可以起到遮陽作用,其投射到地面的陰影與開放式的內部設計讓室外的微風可以自然的吹進展廳,世博會的舉辦時間正好為2015年5月份到10月份,這樣的設計可以降低夏季炎熱的溫度也可以節省傳統能源的消耗,體現其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顛倒的木質山丘上布滿農作物,木格造型中將種滿啤酒花,啤酒花藤順著木格空隙生長,彎曲包覆整個展館內部,使天花板呈現動感、優美的曲線。還有一進館便能嗅到淡淡香氣的香草類植物,這些種植于館內天花板及四周墻壁的植物,大多為易生長作物,采用無需土壤的先進技術種植,既可確保產物安全無負擔,產量上也非常具有成效。游客從展館底層穿過展廳,通過樓梯可以到達屋頂的露臺餐廳,在那里可以享用展館自產的新鮮農作物制成的食品。
法國館網格天窗的設計、波浪形的開放式室內結構,形成了一座網格狀的“多產市場”,一個深具凝聚力并且可持續發展的市場,在這里既可以種植、收獲糧食,也可以進行現場銷售。不論是館內懸吊的現成農產品還是分布于館內各處的栽種農作物,或是現場營運的烹調餐廳及小酒館,都延續了傳統的、熱絡的市場樣貌,重現了法國傳統農業產品生產及烹煮食物的市集交流,游客可以在這里學習法國豐富的農業歷史,看到不同種類的、可食用的植物就在身邊生長。展館內部的每一處設計,無論是多媒體的顯示屏,還是散發著香味的植物,都成為了傳播設計者主題思想的信息載體,都在向參觀的游人傳播著視覺、味覺、聽覺的信息——即法國有著豐富的農產品,可以提供更好、更營養的食物來讓世界更繁榮美好。
小結
綜合以上世博會國家館的實際案例可以看到,在展示設計中,可以使用各種顯性與隱性的信息載體來表達設計主題,傳播設計信息。將公眾熟悉的具象形態和元素進行抽象、提煉或變形處理,使之成為具有象征意義或典型意義的符號。在世博會各國展館的設計過程中,設計師結合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將各國傳統的建筑形式或風土人情進行藝術加工提煉與抽象簡化,以具有既定含義的形態或圖形、色彩作為基本要素,雖失傳統之形但不失傳統之韻,使各國傳統文化在與現代技術、功能結合的基礎上得到延續與發展,使之成為能夠滿足信息傳播需求的信息載體,最大限度的傳播設計信息。
(作者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