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辰?李含笑
花絲鑲嵌,又叫“細金工藝”。實為“花絲”和“鑲嵌”兩種制作技藝的結合。花絲為中國特有的傳統工藝,多選用金、銀、銅為原料;鑲嵌工藝也是傳統工藝,而現代受外來技術影響,多以各種寶石、珍珠為裝飾用料。二者結合一起,便形成了獨特的花絲鑲嵌工藝。
花絲技法可分為一般技法和傳統技法:前者為搓絲、弓絲和掐絲;后者為掐、填、攢、焊、編織、堆纍等。鑲嵌工藝是將金屬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鑲以珍珠、寶石等,“石鑲”包括 挫、鎪、捶、悶、打、崩、擠 、鑲等技法。
花絲鑲嵌的悠久歷史
花絲鑲嵌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商周時代金銀器出土不多,但工藝水平是較高的。漢、西晉出土的首飾,金銀器上有金銀絲盤繞的各種花紋,可以看出花絲工藝已真正成熟。隋唐時期金銀器物大興,不僅有各類齊全的首飾制品,更有大量精致的金杯、碗、盞、提梁壺等器物,可見那時手工業生產地興盛和繁榮。
明清兩代是北京花絲鑲嵌工藝的興盛時期。因宮廷設立了手工業作坊,集中了全國的能工巧匠輪班倒北京服役,強迫工匠生產大量金銀制品,不惜原料、工本,精工細作,使南北方花絲鑲嵌工藝得以交流,并融合少數民族工藝美術之長,形成了北京花絲鑲嵌工藝的獨特風格:它精致細膩,華貴持重,成為宮廷藝術的一部分。明代有百十種金銀首飾,并大量運用堆纍、編織、點翠等技法。清代的花絲工藝更加精細,鏨、嵌工藝大型于市。
花絲工藝復雜且煩瑣體現精湛
我國花絲藝人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將花絲工藝總結為八個字概括,即掐、填、攢、焊、堆、壘、織編。
首先,就是掐絲:將兩股絲擰成繩狀形成麻花絲,根據需要把同等長的花絲軋扁或圓絲,將4-8股合鰾為一股備用。掐絲可根據要求掐制各種紋樣,如牡丹花、各種葉子、飛鳥、樓臺等等,花紋線條軟硬適度、線條過度自然、如鐵線描一般,掐花瓣時弧度要圓滑流暢,必須具備優美的神態,形象而逼真。
其二,填絲:將軋扁的花絲填在設計輪廓內。填絲的種類很多,常用有填拱絲、填卷頭、填花瓣、填各種錦地等等。填絲和壘絲是一種工藝。填拱絲一般作為花絲底和擺件邊緣紋樣使用。填卷頭要將接口處焊嚴,按照規律將卷紋填入輪廓內,要求規矩,稀密適當,嚴絲合縫。“釋迦摩尼”作品中的佛光就是運用了填絲、填卷頭和填錦地兒的工藝完成的。產品的總體規矩排列整齊,層次起伏感強,錯落有節,體現了填絲的高超技法。
其三,攢焊:就是將各種方法制成的紋樣拼在一起,通過焊接這一工藝過程將零部件組成完整的產品。還是“釋迦摩尼”如佛光的整體,它是由多個填花絲的花絲瓣組合而成,把多個部件通過攢焊工藝進行燒焊,從而使各個零部件形成一個整體,這一工序需要大膽心細,火候掌握的要非常適宜,火大了容易把部件融化,火小了焊接不牢固,素藥甚至開焊散活,這一工序需要非常細致和高度的精神集中,同時,需要豐富的經驗才能完成。
其四,鑲嵌:鑲嵌顧名詞義,就是把各種寶石裝在已做好的寶石碗兒中。鑲嵌也是有多種的鑲嵌方法,如:爪鑲、釘鑲、無縫鑲、擠鑲、排鑲、微鑲等多種工藝方法。如王樹文大師的“珠寶天壇祈年殿”和“旭日東升之二龍戲珠”的作品上就是運用了當今寶石鑲嵌的所有技法。
其五,堆纍:用堆炭灰的方法將碼絲在炭灰形上繞勻,壘出各種形狀用小篩將藥粉篩勻,焊好即可以了。焊接時,也應經驗豐富會看火候,手疾眼快。火候不夠就會產生素藥開焊散活,火候過甚就會使藥流化而迷死花絲紋產生很多藥疤,使產品收不到精細的工藝效果而產生廢品。
其六,織編:織編和草編、竹編是一樣的,只不過金、銀編織難度大些,這要有經驗的藝人手勁均勻才能編織好。
花絲工藝不同于其它工藝,有著獨特之處,即使用各種花絲拼、攢、壘、砌而成,用極少的原材料制成較大體積的產品,玲瓏剔透、富麗堂皇,宮廷古色古香味道極濃。
精研老技藝尋找新突破
花絲鑲嵌是我國傳統的手工藝。新中國成立后,花絲鑲嵌成為北京主要的傳統工藝之一,不僅繼承了傳統,并有很大發展創新。一個熟練的技工需要多年的培養和訓練,最終他的水平能達到什么程度,還要看他自身的素質和特點。20世紀70年代是北京傳統工藝的巔峰時期,那時候,有大批熟練技工和雄厚的科研開發力量,其工藝水平已經達到了雅俗共賞、巧奪天工的地步。但從上世紀80年代末從宏觀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開始,經營狀況不如從前了。工人們都需要重新找出路,不少技工都改了行,能夠繼續從事花絲鑲嵌行業的只有很少部分人了。熟練工人的流失,導致現在很多高端產品、復雜的工藝已經很難制作。
如果要將北京的花絲鑲嵌這門傳統的宮廷藝術傳承下去,就要尋找新的突破點,在審美觀念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花絲鑲嵌制品就要拓展新的思路,適應市場需求。將這一有著明顯傳統的宮廷風格、雍容華貴、典雅大方、富麗堂皇、做工精細、造型新穎優美的花絲工藝繼續延續。
花絲鑲嵌現已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列為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對現代首飾設計有著很好的借鑒作用。愿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有更多人喜歡這樣傳統首飾制作工藝,將歷史悠久的花絲工藝傳承下去,盡顯它獨有的藝術魅力。
(作者單位:咸陽師范學院)
張凱辰(1988—),女,陜西省西安人,咸陽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服裝與服飾設計。
李含笑(1989—),女,陜西省咸陽人,咸陽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