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
如今扁平化設計已經成為炙手可熱的一種設計風格,它是UI設計師們對擬物化設計的繁重工作量的一種申訴,同時也是用戶希望關注設計所傳遞的信息本身的訴求。扁平化設計在GUI設計領域掀起了一陣狂潮,并逐漸對其它領域的設計風格產生了影響。本文將從時間的維度來探討扁平化設計的發展歷程,并探求其今后的發展趨勢。
自從微軟推出了Windows phone手機系統之后,類似于Metro風格的設計不僅在手機界面的領域,其它諸如網頁界面設計、展示設計、平面設計等領域也爭相效仿。在蘋果公司的設計師喬納森·伊夫將iOS7的應用圖標從擬物化風格設計改成扁平化的設計風格之后,便確立了扁平化的設計風格在GUI設計中的地位。而Metro風格可以說是扁平化設計的起源,但并不等同于扁平化設計。
Windows phone 與 Metro
眾所周知,微軟推出的Windows phone(下稱WP)系統界面的設計是參考了2006年著名的Zune播放器使用的UI界面風格,而Zune播放器采用的是類似Metro風格的設計。Metro這種風格大量采用碩大突兀的字體,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更進一步地說,Metro風格是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的一種表現形式。20世紀50年代期間,在聯邦德國與瑞士之間形成了一種新的平面設計風格,稱為“瑞士平面設計風格”。由于這種設計風格四平八穩,具有強烈的整潔、一絲不茍、工整、理性化的特征,而且信息傳達功能準確,因此很流行,成為二戰后影響最大的平面設計風格,而后被稱為“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所以Metro風格非常簡潔,字體極大而顯眼,但卻又不失設計感。這正是微軟想要在WP系統界面中想要表達的內涵。
Metro與扁平化設計
扁平化設計(flat design),這個概念在2008年由Google提出。其概念是去除多余的透視,紋理,漸變等裝飾效果,讓“信息”本身重新作為核心被用戶關注,并且在設計元素上強調簡潔、符號化,在色彩上采用鮮明的顏色,同時更加注重排版的效果。與之相對應的便是擬物化設計。然而,表現形式的簡化卻并不意味著減少了設計所傳達的信息,恰恰相反,扁平化設計由于去除了擬物化設計多余的裝飾和紋理效果,反而將信息以最直白的方式傳達給了用戶,這與Metro風格設計的目的是不謀而合的,同時由于Metro風格在時間上出現得更早,由此可以說Metro風格是扁平化設計的起源。然而扁平化設計并不單純意味著單調的大色塊,相較于追求簡約至極的Metro風格,扁平化設計擁有更多的設計語義,形態上也更為多變,它在色彩上不再是單一的色塊,而可以由幾個顏色一起搭配。由此可以斷定,扁平化設計是Metro風格的延續與發展。
扁平化設計與“少即是多”、極簡主義
從設計理念來看,扁平化設計是密斯·凡德羅的“少即是多”的理念的延續,而在表現形式上,它與極簡主義有異曲同工之妙。20世紀30年代,著名的建筑大師密斯·凡德羅提出了“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理念,他提倡簡化設計,反對過度裝飾,希望人們能從“功能主導形式”中找回設計的初衷,讓設計成為一種為大眾服務的民主設計[1]。如此看來,雖然設計的對象不同,但扁平化設計的理念卻是“少即是多”的理念一脈相承的。而到了60年代,在家居設計領域內興起了一個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動而走向極致的藝術派系,即極簡主義(Minimalism)。極簡主義以簡單到極致為追求,在形式上反對藝術家自我個性的表現,常常采用簡單平凡的幾何形態,重復或均等分布的手法來塑造外形,突出形態、材質和色彩的本身屬性,避免引起聯想,消除其它的含義。極簡主義在感官上比較簡約整潔,且在品味和思想上更為優雅。從表現形式與目的上來看,極簡主義與扁平化設計有簡直不謀而合。
扁平化設計的發展趨勢
由于以擬物化設計作為主要UI風格的iPhone4的廣泛流行,廣大用戶對蘋果系統已經非常熟悉,因此減輕用戶學習負擔已經不再是蘋果公司考慮的首要因素,所以在2013年9月18日,蘋果公司推出了以扁平化設計風格為主要交互界面的ios7,自此扁平化設計才逐漸成為UI設計界中備受追捧的風格。事實上扁平化設計普及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風順。如果過分注重感官刺激而忽略精神升華的過程,用戶必然無法擁有完整的審美過程,從而使設計不具備審美耐性。視覺上的感官刺激的反復疊加將會使人產生審美疲勞,而扁平化設計巧妙地繞過了這一點,它注重的是所傳達的“信息”本身,而并非繁瑣的紋理與裝飾。這正是扁平化設計為何比擬物化設計更能被人所接受的原因。
在IOS7推出之后,許多第三方安卓系統設計公司開始追隨扁平化設計風格的潮流,比如樂蛙公司推出的lewa系統。除了手機系統UI之外,扁平化設計的浪潮也逐漸席卷了其它諸如網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等領域。
小結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去繁化簡的思想一直活躍在設計界中,這種思想滲入了諸多領域,從建筑設計,到室內設計,再到視覺傳達設計和交互界面設計,最終形成扁平化設計風格。它沿承了“少即是多”的理念,綜合了極簡主義與Metro風格,并發展出了自我獨特的形式,它對各國的設計風格影響重大,意義深遠。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