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蒙?高蓮萍?楊光
在會展藝術發展的漫長歷史進程中,建筑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地位。伴隨著會展藝術不斷地創新和演變,建筑的設計模式也不斷打破陳規,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章從從建筑形式、材料、技術以及設計前提等方面的進行分析,深入的探討了會展藝術與建筑的關系;并以世博會為例,分析了未來建筑綠色化發展的設計航向。
會展藝術與建筑的關系是伴隨著世博會的歷史進程共同進步發展起來的。建筑從世博會的誕生那天起,就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積極的角色,人們可能會記不起某屆世博會的內容,但卻無法遺忘世博會的經典建筑。建筑毫無疑問地成了世博會上最活躍的因素,世博會也順理成章地變成了設計師們實踐新技術、新理念的試驗場。隨著世博會的發展,建筑已不再簡單地成為包裹其展覽內容的容器,而是逐步地與展示融為一體,成為展覽的一部分。
會展藝術促進建筑設計多樣化發展
縱觀會展藝術的發展史,每次世博會都會伴隨著重大的技術變革與革新,而每次的變革都會使建筑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說會展藝術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世界建筑的發展史。1851年倫敦世博會的水晶宮,其轟動效應開創了建筑的工業化發展;1889年巴黎世博會中的埃菲爾鐵塔和機械館堪稱建筑史上的里程碑;1825年巴黎世博會新精神館被載入建筑史冊,該屆世博同時還創導了裝飾藝術派建筑的風格。世界博覽會作為建筑學歷史上不容忽視的一頁,對于近現代建筑學的發展起著深刻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在會展藝術歷史的長河中,建筑是歷史記憶中的豐碑,標志著工程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世博會建筑是時代和文化的象征,表現了新技術和建筑的實驗性;體現了國家和地區的不同文化;展現了各國和各地區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與藝術觀,最終不斷推進建筑設計多樣化和可持續發展。
會展藝術促進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的多樣化發展
會展藝術的不斷發展,會給我們留下大量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世界博覽會力求展示現階段世界科技文明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節能環保材料和技術運用于建筑設計當中,每一屆世博會都是最新科技的斗秀場和試驗場。以2010上海世博會為例,面對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今天,節能環保的綠色建筑就是高科技技術在綠色建筑和環保設計中的集中體現。首先在綠色環保新材料與新能源的運用方面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環保理念。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戶,同時對環境也有重大影響。使用節能環保的新材料與新能源,不但能夠使資源利用高效循環、同時減少廢物的排放量,還能夠合理地提高建筑內部的舒適性,為人們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質量。在世博會園區內,大量建筑的內外設計將采用可拆卸、可循環使用的環保綠色建材,如再生木材和塑料、玻璃纖維板、輕鋼結構等,從點點滴滴起來完成我們的綠色夢想。其次綠色環保新技術的運用成為世博會綠色設計的一大亮點。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節能、環保、生態技術都被拿來為世博會所用,如透水地面、風光互補燈具、太陽能滅蚊、局部噴霧降溫等新技術將得到規模化利用,從而這使得這些建筑“充滿了綠色智慧”。
會展藝術與建筑的共同思想前提
——“天人合一、以人為本”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展示藝術以越來越豐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法出現在我們的周圍,為人們傳達信息、美化環境、陶冶情操。會展藝術的思想前提是“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其中所蘊含的設計思想很明確的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即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天人合一、以人為本” 體現的不僅僅是一種設計理念,更多的是強調我們如何看待自然、對待自然的一種態度。“天人合一”要求我們在設計中要提倡人與自然親和性,特別是更要強調人與自然的融洽性;“以人為本”則要求我們任何藝術設計形式都要首先滿足人們根本需求。在展示設計中,回歸式的設計風格就是“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的具體表現。展示造型要符合自然規律或者是模仿自然形態進行設計,所造之物應掌握一個度,應當不過輕不過重,不過大不過小,不過長不過短,以適宜為美。
在建筑方面,中國傳統的建筑設計法則正是對“天人合一、以人為本”這一思想最好的詮釋。古人對待居住問題,并不單單把眼光放到建筑場所上,而是以人為主體,追求人和宇宙的和諧統一,把人的生命流程融入到宇宙流程中去。建筑本身即是一個用地面、墻體和屋頂圍合起來的空間,這三個不同部分又相對體現天、地、人的關系。會展藝術與建筑存在一定相似相關之處,可以說建筑是會展藝術形態的濃縮和提煉,是會展領域的一部分。建筑由于其實用性,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造型藝術,它是一種廣義上的造型藝術。建筑通過抽象的形式來概括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生活和一定時代人的精神面貌和審美追求,這與會展設計的藝術目的相同。一個完美的展示設計方案就像一個建筑一樣,布局要合理,有疏密、大小、虛實、主次之分。
結論
會展藝術與建筑是一種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關系,以會展作為平臺為建筑發展提供豐富的科技創新理念,將生態、減碳、空間美學、綠色建筑以及高科技環保技術不斷滲透于建筑設計當中,進而不斷推進現代建筑的創新與發展,為會展藝術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空間表現。
(作者單位: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建筑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