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崇尚自由、個性和人本的思潮下,非構筑式寬松類服裝結構的創意設計打破了西方傳統強調人體三維立體結構的設計模式,以獨特的設計思維和設計視角詮釋了現代的女裝設計,引領了新的時尚潮流,從而引起了服裝設計界的廣泛關注。寬松類服裝結構設計在女裝設計中存在著廣泛運用空間,學術研究的實用性價值和現實意義。遺憾的是,目前從學術角度深入探討非構筑式服裝結構設計在女裝中運用的論著甚為少見,對其現象流行背后的設計原理、表現手法缺乏系統、科學的研究和分析。
鑒于此,本文以非構筑式服裝結構設計為研究對象,從服裝的造型、結構切入,探究了其在女裝設計中的構成形式和表現手法。一則力求全面、系統、科學地總結歸納出非構筑式服裝結構設計的運用規律和設計原理;再則借以探討其外在的設計運用與人本關系下所揭示的文化內涵、審美情趣,探究其對服裝設計的重要影響和實用價值從而使研究最終回到社會和時代的需求上來。
中西服飾美學文化的最大區別在于服裝的外在形式美中造型與體現內在美的氣韻的不同,這是由中西方長期以來所形成的主流哲學與美學思想決所定的。西方在其窄衣體制下以人體三維結構構筑為主的窄衣型服裝一直占據了服裝世界的主流地位,它通過省道、破縫、歸拔等手法強調塑造其人體美、透露美、性感美,突出表現個性追求其感官的刺激,反映了西方人對空間的探求心里和明顯的“自我擴張”的心里動機以及西方人與自然萬物、心靈與環境、主觀與客觀的對立性。而以東方寬衣體制下為代表的非構筑式服裝則不追求形體模仿的精確,通過寬衣、大袖、長帶造成的空間更多的將天地自然融入自身,構成宇宙天地最大的和諧,強調服裝與人體空間構筑的意韻,體現了服裝與自然的共生、共融傳達了一種天人合一思想下的自然之美、流動之美、意境之美、含蓄之美。
今天,在中外服飾文化不斷交匯和密切融合的現實中,東方傳統的服飾觀念和物質形式已經漸漸地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在千百年中所形成的民族服飾美學思想,卻仍然以潛意識的形式對東方人的著裝心理、趣味愛好和審美風尚,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當代流行的非構筑式寬松類服裝,則以人體為支架再次打破了服裝作為人形的殼的概念,利用寬衣體系所特有的流暢大線條和寬展、舒暢、自由、離體,通過融入現代設計多元的表現手法,創造性的運用利用虛空—這一東方境界的核心重新演繹和詮釋了東方的文化的內涵和意境,在物欲橫流和西方主導的當代設計它的興起代表了東方文化和審美在世界范圍內的宏揚與發展,揭示了人們對于自然對于人本的追求,升華了為人的第二語言服裝在個人氣質和內在精神的展示的重要性。
非構筑式寬松類服裝把人體作為一個支架,以人與服裝空間構筑作為基點,通過服裝內空間的擴充和設計使衣服離體氣韻流暢,從而實現服裝結構的意向表達。那么我們在其結構造型的設計中首先要了解和認識的就是服裝空間形態和服裝造型的相互關系。服裝的內空間是指人體與服裝之間的空隙,包括軀干與衣身之間的空隙、手臂和袖子之間的空隙、大腿和褲腿之間的空隙、件部和褲身之間的空隙等等。緊身類服裝通過省道、破縫、歸拔等工藝或利用面料的性能盡可能的壓縮服裝的內空間,使服裝貼合人體,成為一個立體的人形“殼”,保證了服裝與人體處于相對靜止的狀態。而非構筑式寬松類服裝則盡可能擴充服裝的內空間,使服裝自然離體,讓服裝內外空間跟隨人體的運動的變化而變化,人體靜止時的服裝形態和人體運動時的服裝形態就迥然不同,實現了服裝形態的隨意和變化性。
這種服裝形態的變化靠的是“飄動”。飄動是頻頻閃動,表現為位置、大小及形態上“似是而非”的循序前因后果變的視覺現象。我們想象一塊輕薄的織物,如薄紗,它隨著人體運動,不是緊貼人體輪廓運動而是稍稍滯后,這樣運動著的人體和服裝能夠產生一種飄逸流動的效果。飄動與漂浮不同,漂浮沒有固定的支點,如煙云。飄動則有固定的支點,當外力作用停止時,形態恢復到最初的靜止狀態。唐代婦女的披帛以及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就是以肩部或肘部為支點,產生飄動的服裝形態典型事例。一個支點、兩個支點或無數個支點在一直線上,都能使飄動產生而三個以上的支點不在一直線上時,由于三角形的穩定性就使形態趨于穩定。一般說來,人體的頸部和肩部腰是上裝最關鍵的支點而腰部則是下裝最主要的支點,此外,人體的每一關節部位也都可能是支點,如頭、頸、腰、腕形成環狀的支點,肩和平伸的手臂是直線狀的支點,而活動中的肘和膝則形成點狀的支點。支點越小,服裝相對于人體的動感越強也越離體;支點越多,相對于人體的動感越弱也越合體。當然除了人體的自然支點而外,支點還可以人為附加,如系扎、抽橡筋、釘扣等。
根據上述所提到非構筑式寬松類服裝結構構成的支點原則,一方面我們通常
采用傳統平面裁剪實現服裝形態上的寬松離體,流動意韻。東方傳統服飾以簡單平面直線裁剪手法和結構方式維系源遠流長,沉淀了幾千年寬衣博帶的東方神韻,塑造了與西方窄衣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和審美。在服裝結構的設計上,衣呈“T”型,褲子呈“人”形這一構成形式形成了幾千年不變的程式化規范,在服裝與人的空間構筑上也主要是從衣身和袖子簡單的尺寸擴張來實現服裝與人體空間的擴充,其規矩、均衡、對稱、統一始終是寬衣體制下服裝形態的基本原則。
這一傳統的二維平面直線裁剪省去了三維立體造型的省道破縫,利用簡單的平面幾何形態以肩、頸、手臂為支點,通過運動變化實現服裝從平面到立體的轉化完成其最終的服裝造型,在服裝內空間的擴充上多采用橫向擴充加大服裝塊面的面積。在現代寬松類服裝的設計中我們可以在延續傳統裁剪的簡潔、大氣基礎結合現代幾何學原理比如單一形態的變化利用由點、線、面所構成的圓形、方形、矩形等基本幾何形態所產生不同空間變化和視覺效果來實現服裝空間構筑的多樣性。復合形態的多樣組合運用不同的幾何形體的組合、套合、重合組成新的服裝形態,打破了單一形態一塊布的局限和單調,進一步實現了其服裝結構變化和空間構筑的情趣性。
時至今日,東方傳統服飾已隨著轟轟裂裂的“國際化”“與國際接軌”全球化浪潮幾乎成為了歷史和記憶,但這種有別于西方寬衣大袖中構筑的空間意韻的傳統的美學觀卻未曾沉睡。當代以三宅一生為代表站在大文化觀的角度上,從東方服飾文化的哲學觀上探求服裝的功能、裝飾與形式之美,他借鑒東方制衣技術以及包裹纏身的立體裁剪,創造了服裝的解構主義,讓身體與服裝之間保留一定的空間,通過虛空的運用和寬衣體系所特有的流暢大線條的運用,讓穿著者自己體悟和展現作品,從服飾藝術的角度展示了東方的傳統精神和審美情趣的這一見解,從本質上揭示這一服裝形態與東方傳統文化人文精神的關系和傳承。這種與人為本,將結構與精神相結合的設計手法,將東方傳統服飾的空間構筑的氣韻、意境發揮到極至,它既是東方服飾文化的精髓,也是西方人文主義延伸,它使整個人類服飾文化從此便朝著這種人文、內涵的方向發展開來為其深具東方特色的寬松類服裝帶來新的生機和面貌。
另一方面在在非構筑式寬松類服裝結構設計的運用中我們可以大膽的借用其現代立體裁剪手法的表達,在直觀的造型過程中更深入的理解服裝與人體的關系,在多樣化手法的變化中實現其服裝與人體空間構筑的多元化和情趣性。
對寬松類服裝結構設計而言,立體裁剪運用的核心就是在把握支點原則的基礎上,直接利用人臺為支架,根據不同的支點,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擴充其服裝空間的構筑,通常運用披掛、纏繞、折疊等不同的手法來塑造不同的服裝形態。
通過平裁和立裁的相互轉化和運用,在平面結構與最后成型著裝形態的把握和探求中充滿了設計的情趣性和隨機性。在結構造型上從東方追求氣韻和寫意的角度出發,在服裝空間擴充的基礎上強調其人體與服裝之間的虛空,追求這一虛空的韻味。每一件衣服就像一個需要穿著者來共同來完成的游戲,在平面的狀態看到的只是流動抽象的線條,而著裝后從平面到立體,在以人體支架上的每一根抽象的線條和結構分割就演變成了流動的空間,形成了與著裝者共呼吸的生命律動。一方面由于穿著者的體形不同,服裝空間展示的外觀效果也不同,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另一方面,它也為服裝的動態美的體現提供了可能性。除去面料本身固有的懸垂性特點外,它為人體自由運動提供了充分的空間,在運動時不斷發生與人體的緊身、離體的變化,從而生動體現了人體的動態美,隨著人體的運動產生出豐富的空間感,千變萬化,氣韻貫通,使服裝具有了無形之形之美。
總而言之,不管是采用傳統的平裁手法還是采用現代的立裁手法我們始終要把握寬松類服裝結構設計的核心和本質,注重內涵、意境、氣韻的表達,著重強調服裝與人體的虛空狀態,追求服裝空間構筑的氣韻貫通,實現一種自由離體的意向結構表達,講究一種含蓄、平和、意韻之美。
(作者單位: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作者簡介:黎丹(1982-),女,籍貫:湖南,碩士,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助教,現任教于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設計與藝術學院,研究方向:服裝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