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琛?田寶華
服飾的發展與變化作為記錄民族文化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對研究民族文化內涵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盛唐與文藝復興時期服飾形態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其異同處,通過對其異同處進行比較研究,提煉出兩個時期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所產生出的審美文化特征。
盛唐與文藝復興時期的服飾形態比較
1.兩個時期的服飾色彩相比較
唐代女裝主要分文襦裙,長裙,帔子。 襦裙主要色彩有:紅,紫,綠,青,黃等。 尤以紅色最受歡迎。帔子是唐代女性作為肩部裝飾的一種服飾,材質多用絲綢,顏色多為紅,紫,綠,淺黃等。我們所熟知的石榴裙即為唐代主要女子裝束,石榴裙為紅色,由此可猜想唐代紅色為比較流行的顏色。
隨著文藝復興時期服飾奢華度的不斷提高,貴族們對于服裝色彩華麗度的追求也不斷提升。其服裝色彩較為明亮鮮明,這一時期在一定程度上對色彩本身的發展起到了很強的催化劑作用。顏色得到了很好的細化,比如紅色不單單概括為紅,而被具體闡述為火焰紅,猩紅,等。金色在當時開始展現出其貴族氣質,大部分貴族用金線裝飾其服裝,使其更為奢華美麗。
通過兩個時期服裝色彩的總結,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唐朝服裝使用的顏色大多純度較高而文藝復興時期的服裝色彩則明度較高。盛唐時期服裝由于為多件組合,因而整體看上去服裝的主色可能較高,文藝復興時期雖然服裝較為奢華,但大多為一體式服裝,因而色彩上較盛唐時期統一。
2.兩個時期的服飾造型相比較
盛唐時期是我國服飾發展最為繁榮的時期,服裝樣式多種多樣,可以說服裝在當時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在我國的服裝設計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唐代在服裝史上最為濃重的兩筆,即為袒露裝以及女著男裝。
袒露裝即為將女性的脖頸以及半胸部袒露在外附以輕紗遮擋,肌膚隱約可見。這種穿衣風尚在中國服裝古代及近代中可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唐推崇以胖為美,因而唐朝女性多豐滿多姿,袒露裝將女性曼妙豐滿的姿態表現的淋漓盡致。是在當時的審美風尚下產生的一種女性服飾。女著男裝,在當時主要的特點為女士穿著褲裝。由于受到西域文化的沖擊,當時女士多喜穿胡服, 胡服一般多穿貼身短衣,長褲和革靴。衣身緊窄,活動便利。還有一種女著男裝的形式即為女士戴幞頭著男士長袍,這在當今的很多關于記錄盛唐時期的電視劇中都有所表現。
束腰,墊臀,裙撐,豐胸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具典型的服裝造型。緊身胸衣是文藝復興時期女性的重要服裝,其作用在于將女性的腰部打造的纖細并突出女性胸部的美感。與緊身胸衣相呼應的即為裙撐,兩者相得益彰將女性胸部凸顯腰部緊收臀部夸大,這樣行成上緊下松的效果將女性的曲線美表現到極致。
服裝造型相比較,可以看出我國盛唐時期的服裝總體而言已經比較多樣并且服裝造型較為開放。文藝復興時期的服裝也具多樣性特征。然而從服裝造型總體出發而言,盛唐時期的服裝仍舊采用平面剪裁的方法,文藝復興時期服裝則已經與人體結構息息相關了。
盛唐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審美特性
1.盛唐審美觀
一個地區審美的形成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盛唐時期是中國封建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與西域各國也有頻繁的貿易來往,文化呈現多元發展。
多元文化直接影響的即為審美文化,國人不僅僅是閉門造車更多的是參鑒別國文化進行綜合審美。從歷史記載得知襦裙最早出現在漢,漢審美較為保守單一,袒露裝的出現表明唐人審美早已跳出固守本國的圈限下,融合了異國風情的服裝大受歡迎,審美性自此也被打上了多元性的標簽。
大量絲綢材質的采用不僅僅是因為中國為絲綢大國,更多的是絲綢所能體現的縹緲神秘的特征是其他材質所不及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盛唐時期的主流思想。天人合一若拉入到當代即為現今服裝最為提倡的一種設計思潮:“人與自然”即為貼近自然,尊重自然,返回人最本質的需求。這種天人合一的審美觀說到底就是一種意境,例如帔子的運用并不起什么實質作用,但其產生的原因恰恰就是為了迎合這種意境,視覺上傳達一種神秘意味。中國人重意境并不重寫實,思想表達較為含蓄內斂。
2.文藝復興審美觀
文藝復興是指十四世紀中葉在意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后擴展到西歐各國,于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其先后波及到意大利,西班牙,德國,英法。因此文藝復興也存在著文化的多元性,審美觀的多元性特征。但這種多元性必然存在一種主導性,與中國的文化多元性是不同的。雖然文藝復興時期各個國家的服裝形態差異不大,但每一個國度都又是不同的。每個國家都有其不同的服飾文化,因而形成現在我們所說的意大利風格,西班牙風格等不同的服裝表現風格。因此文藝復興時期的審美性特征應該是各國都有獨特新但也有一定程度地相容性。
單從女性服裝的造型束腰裙撐等可以得到西方社會的審美性較注重寫實。將女性的胸部以及臀部夸張放大,就是將女性本身的生理性傳達出來。從西方很多肖像油畫中可看到大部分男性形象也將肌肉部分做了一定的填充,這種形象的形成,就是為了區分男士女士生理上的不同,將其通過這樣一種夸張寫實的方式表現出來。
盛唐與文藝復興時期分屬于東西方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對東西方的文化發展都起著重要作用。兩個時期前后相差700到800年,但其審美性仍然有一定的相似性,無論是盛唐時期還是文藝復興時期當時都處于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其審美性都有多元性特征,只是表現形式有差異。盛唐最重要的審美特性是意境,講求感覺到了就好,較為抽象而西方則注重實際,注重寫實性。
(作者單位:西安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