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
秦嶺是古往今來生于斯長于斯的山水畫家創作的不竭源泉。秦嶺地域性特征對他們山水畫創作的風格成因起著重大影響。圍繞秦嶺主題,研究分析歷代秦嶺題材山水畫作品,探討地域性特征對中國山水畫創作的影響,不僅對畫者的創作具有指導作用,而且對當下秦嶺題材山水畫意境、圖式、筆墨本體語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秦嶺題材山水畫是指以秦嶺山水為表現主題,用中國傳統筆墨為表現手段的山水畫形式。漢、唐以來,長安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此時中國封建經濟高度繁榮,山水畫正處于發展階段,巍巍秦嶺為發展階段的山水畫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
山水畫的精神發端于宗炳、王微,成熟于李思訓,秦嶺題材的山水畫表現在山水畫初期發展階段產生了重要影響。王維隱居秦嶺北麓的輞川,以輞川山水為題材作山水畫,得秦嶺山水之助,由此開中國文人畫的先河,對山水畫的發展影響巨大,明代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尊王維為南宗祖師。北宋時期,山水畫發展到了第一個高峰,從此成為中國繪畫的一個大學科。范寬卜居于終南、太華巖隈林麓之間,作品多表現秦嶺題材,是秦嶺分明的脈絡,巍峨聳峙的山石,峭跋的風骨成就了范寬的山水風格和成熟技法,范寬這種全景式的大山大水的構圖正是秦嶺山水給人的真是的感受,而范寬以繪畫形式為秦嶺題材表現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美學標準。五代后期至宋初,北方山水畫派出現了三大名家:關仝、李成、范寬。“三家鼎峙,百代標程”,正標志著北方山水畫的高度成熟,進入鼎盛時期。李唐學范寬,現存代表作《煙嵐蕭寺圖》、《萬壑松風圖》風格近似范寬,影響了南宋山水畫的發展。明代唐寅、清代王暉、王原祁、現代山水畫大師黃賓虹等都受到了范寬畫風的影響。明代畫家王履和書童、仆從游華山,以寫生稿創作《華山圖冊》,極好的表現了華山的風骨,畫面同時具有很強的寫生感,風格獨樹。二十世紀“長安畫派”的崛起,使當代山水畫有了新的發展,在“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藝術宗旨指導下,積極深入生活,以全新的筆墨、圖式表現秦嶺山水,為山水畫風格的形成作出了積極地貢獻。
地理環境對山水畫風的建立有重要的影響。中國地域遼闊,山川地貌和植被的豐富多樣直接孕育了歷代山水畫家多變的風格。“董巨峰巒,多屬金陵一帶;倪黃樹石,得之吳越諸方。米家筆法,得潤州城南;郭氏圖形,在太行山右。摩詰之輞川,關荊之桃源,華原冒雪,營丘寒林。江寺圖于希古,雀華貌于吳興。從來筆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寫照。善師者師化工,不善師者撫縑素,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討秦嶺地緣對山水畫風格形成影響因素。
文人畫隱逸畫風
中國的繪畫歷史上,王維自創的“水墨山水”畫享譽古今,被后世畫家譽為中國文人畫鼻祖。現存于世的是唐摹本《輞川圖》,以水墨為主,山和石頭上都用石青、石綠來染色,亭臺樓閣描繪細膩,線條有勁,幾近占據整個畫面。以水墨為主導地位的特性,蘊含文人的隱逸情結,結使王維成為了文人山水畫的代表人物。這種以水、墨作為表現手段的“寫意畫”取代了濃艷富麗的重彩,并賦予了中國文人一種單純的表現形式以及豐富的內涵和無窮的美感。
雄渾峻厚的山水風格
“峰巒渾厚,勢狀雄強,槍筆俱均,人屋皆質者,范氏之作也。”他的畫風渾厚端莊,氣勢雄壯,給人一種有雄奇險峻的感覺。《溪山行旅圖》堪稱代表作。我們一眼看去高聳的大山在畫面的正中央。山頭樹木茂盛,兩邊有高山,右邊的兩座山峰中間有山泉飛流直下。畫面的底部有三堆石頭,上古樹籠罩。石頭的下面有溪水流出,靜中有動。道路間的商隊與山水緊密結合,使畫面充滿了生機。北方山水畫家的大多受到范寬畫風的影響,如李可染的作品中就能找到范寬的影子。明代王履他的畫風受到了范寬的影響,與其相似,他在總結自己的創作方法時說:“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王履的《華山圖冊》和他的畫論對于后世的山水畫家和美學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清逸深秀的山水畫風格
清逸深透山水畫風格一般表現在畫面上就是一種高而窄的構圖形式,這種圖式與山水畫構圖中的“高遠”一致。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是一個古典的典范,是清逸深秀風格的直接來源。現藏與遼寧博物院的《太白山圖》是其典范。《太白山圖》設色畫松林茂密,雜樹青紅,蕭寺殿閣,長嶺延綿。用筆簡單利爽、尖細,點子特多,松樹和山石的用筆皆十分繁密,已顯示出他的密的特點。王蒙廣泛的研究了前朝各明家各畫派畫法,他吸收了董源、巨然和郭熙的畫法,后擺脫了這一畫風的束縛,形成了自己獨具一格的繪畫風格。
抒情寫意山水畫風
抒情寫意山水畫風即是把自己的感情通過筆墨、技法等融入山水畫中,我們欣賞元代的山水畫,可以看出畫家們尤為推崇這種風格。元代的文人雅們的喜歡這種高雅脫俗,俊逸跌宕的風格山水畫,畫家為了自己的畫適合這個時代的需求,畫面多體現這種高雅脫俗,俊逸跌宕的風格。元畫是抒情的,明代沈周在傳承元代繪畫的基礎上,吸收北方秦嶺地域山水畫的特征,如代表作《廬山高》,強化寫意特質。
(作者單位:咸陽師范學院)
本文系陜西省社會科學藝術學項目2014年度課題,項目編號201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