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陽縣是周秦漢唐歷史文化的發源地,布藝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主要以原始的生殖崇拜內容為核心,表達了當地人對于情戀婚嫁、陰陽媾合和生子繼嗣等社會心理需求和價值取向。
千陽縣位于陜西省關中西北之隅,是周秦漢唐歷史文化的發源地,也是目前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蠶桑基地之一,其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土壤孕育了千陽經久不衰的女紅文化。有圓枕、耳枕、布偶玩具、老虎帽、燈罩、門簾、鞋墊、手帕、花賬、荷包、壁掛等極其豐富的藝術形式,除了具有穿、戴、用、裝飾等實用目的,也在人生禮儀和民俗信仰活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布藝品的題材和內容,包含了豐富的祈子延壽思想。
生殖崇拜內容
生殖崇拜內容,大多數表現于布藝品平面圖案上。通過刺繡、縫紉、布貼等方式,將“魚兒繞蓮”、“虎臥蓮”、“鴛鴦戲水”、“多籽石榴”、“嬰孩坐蓮”、“蝎子變娃”等豐富的內容進行半抽象的處理,刻畫在肚兜、煙袋等表面。一些壁掛如“掛片魚戲蓮”、等,是比較扁平的雙面布藝品。還有一些布藝品是立體造型,像“壓箱猴”(猴子吃桃)、“雙頭動物”、“雞踏蛋布圓雕”、“牛驢枕”、“龍鳳枕”和“蛙枕”及“魚枕”,也包含了生殖崇拜的內容。這些主題在藝術作品中反復出現,因地域文化的差異有所不同。
“壓箱猴”是千陽縣特有的布藝品,用黃色的布做成,頭戴斗笠、身穿肚兜,手拿紅桃。“雙頭驢”是用兩頭只有頭、頸、前腿的驢從尾巴方向對接而成。驢子的頭和身體同比,耳朵被放大,顯得十分可愛,其與鄰縣鳳翔的泥塑“臥虎”的造型手法頗為相似。
表現方式
在民間藝術中,老百姓希冀種族繁衍的這種觀念,通過諧音、象征、隱喻等方式進行表現,且具有極強的程式化特征,這在中國民間藝術中具有普遍性。在千陽布藝中,龍、虎、獅子、牛、鹿、狗等用來象征男性,鳥、雞、龜、魚、蛇、牛、纓穗等用來象征男陰;花卉、蝴蝶、蓮花等用來象征女性,葫蘆、石榴、繡球、佛手、貫錢、耳枕孔洞、花朵等用來象征女性的子宮或女陰。通常以若干形象的組合暗指兩性結合和繁衍生育的動態景象或觀念。
在“榴開百子”中,籽粒豐滿的石榴象征多子和豐產,人們借石榴多籽的這種視覺形象和生長能力,來祝愿子孫繁衍,家族興旺昌盛。“魚兒繞蓮”,通過魚兒饒蓮這一動態的視覺形象比喻男女兩性交歡的場景。氣眼耳枕一般是蛙枕或者魚枕,厚五至八厘米,整體呈扁平狀,“氣眼”內側用紅色的棉布制成,狀似陰戶,而蛙與“娃”同音,具有強烈的生命崇拜內涵,嬰兒枕在蛙枕上就如枕在母親那熟悉的心跳和呼吸中安然入睡。
生殖崇拜觀念的緣由
1.內在需求
呂品田先生曾提出了民間美術的三大主題,第一個就是祈子延壽,它表露了生命主體對人的生物性存在的熱切欲望,主要包括“情戀婚嫁、陰陽媾合、生子繼嗣”三個方面。在傳統農業社會,人們對于生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物質生活的滿足和自身繁衍的延續。民間藝術作為某一地域的集體性藝術生產,能夠反映當地人整體的社會心理需求和價值取向。尤其是民間藝術中豐富的生殖崇拜內容,顯示了老百姓對于以生命存在為核心的自然要求和肯定的態度。
千陽布藝中的生殖崇拜以及與生命繁衍有關的內容正是基于當地人的生態環境,其特殊的歷史條件和自然環境是生殖崇拜藝術產生的基礎條件。千陽縣位于陜西與甘肅的交界處,夏旱和高溫等自然性災害嚴重制約著秋糧和經濟作物的豐產豐收。千陽作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較早出現了文化的融合,但也因此而飽受戰亂之苦。漢、唐、宋、晉諸朝,千陽成為中原王朝與西部少數民族長期交戰的邊塞地區。尤其是明朝崇禎年間政治腐敗與自然災害讓千陽的民生遭到極大的破壞。特殊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境讓千陽縣的經濟發展一直比較落后,其生活最大的愿望不外乎人畜兩旺、歲歲平安。這種強烈的心理訴求表現在布藝品中,便形成了大量的、豐富的生殖崇拜內容。
2.原始崇拜
千陽縣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仰韶文化遺址之一,據專家考證,曾是炎帝氏族文化的活躍區域,文化積淀深厚,是“三賢”故里。流入千陽縣境內的千河,發源于甘肅省張家川的千河,是位于渭河左岸的較大支流之一,屬黃河二級支流。從遠古時代人們就臨水而居,開始在此地繁衍生息。
千陽縣的千河作為遠古人類繁衍生息的地方,孕育著古老的生殖崇拜。臨水而居的初民們的以捕魚為主要的謀食方式。魚被人們當做司水的神來加以崇拜,又因魚具有極強的繁殖能力,因此魚便成為了一種古老的崇拜。據說半坡先民有一種以祈育為目的的儀式,女性們舉行儀式吃魚,認為吃魚之后魚的生殖能力便會‘長在自己的身上,因此而獲得和魚一樣的旺盛的繁殖能力。逐漸由此衍生出早生貴子、婚姻美滿的象征,在此基礎之上又發展成為了愛情的象征物,并寓意子孫滿堂、合家安泰等。“蛙聲叫,洪水到”,古代人們由于害怕蛙的叫聲會引來雷雨造成洪災,同時對其極強的生存與繁衍能力非常敬畏,因此產生了和魚一樣的遠古崇拜。龜通常被視為長壽的象征,但同時也因其外貌特征被視為生殖崇拜的對象。
結語
千陽布藝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主要以原始的生殖崇拜內容為核心,通過隱喻、諧音、象征等方式,表達了當地人對于情戀婚嫁、陰陽媾合和生子繼嗣等社會心理需求和價值取向,顯示了老百姓對于以生命存在為核心的自然要求和肯定的態度。這與千陽特殊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境密不可分。
(作者單位:浙江理工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
作者簡介:趙一丹(1990-),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