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麗
在現代藝術以前,表現美與崇高一直是藝術觀念的一大主流。藝術作品追求審美認知和審美創造。創新是藝術的生命,古往古往今來一向如是,而反叛和否定,可以說是當代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的美學特征,觀念藝術家們順應時代的風潮,高舉起了“反”的旗號,強調藝術的認知功能,認為審美對認知起著阻礙作用,應該放棄藝術的審美功能。甚至作用舊有的美學價值提出了新的挑戰。然而當觀念藝術介入繪畫,由于繪畫這一傳統的觀念表達方式天然帶有審美創造的傾向,早期激進的觀念藝術的反審美的理念被部分地消彌了,因此,觀念繪畫的審美的特征是審美價值與認知價值、 審美與反審美、批評性功能的統一。
審美價值與認知價值的統一
觀念藝術贊成藝術的認知價值,反對藝術的審美價值。觀念繪畫承襲以經典藝術以及由經典藝術支撐的藝術觀念進行創作的理念,對經典進行否定,是反叛的藝術,是藝術自身進行的否定之否定的發展。觀念繪畫也質疑藝術的審美性,審美不再是繪畫的主要追求,重要是的觀念的表達,表達自我而無關他人,是自我認知的一種方式。然而這一來人們不禁會問,當一門藝術門類完全脫離審美那還能算做一門藝術嗎?對于這個問題在藝術理論界中派生出不同的學說,還有的激進地吶喊藝術已死,直接給藝術判了死刑。
雖然觀念藝術標榜理性的觀念認知是其藝術的唯一追求,一切外在藝術形式都不重要。但是,“如果藝術要以觀念藝術家所規定的方式去物質化,那就不存在可能產生重要審美價值的任何具體事物了。觀念繪畫是審美與認知相統一的,無論一些激進的觀念繪畫作者如何否認,繪畫的審美本質在藝術家創作的過程中像一只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這也是由繪畫藝術這一特定的藝術表達方式的本質所決定的,繪畫追求審美與認知的統一,哪怕一個觀念藝術畫家在創作過程中如何逃避這一現實,他所受的美學教育和已有的藝術造型經驗必然反映在作品中。
審美與反審美的統一
回望歷史可發現在西方的哲學體系中,一直存在輕視藝術形式推崇觀念與精神的傾向。主張徹底擺脫了傳統藝術理論的束縛,以往的藝術所追求的三維透視,再現與審美的法則都被拋棄。深受這些藝術理論影響的中國早期的當代繪畫藝術家們在“85思潮”中高舉反傳統的旗幟,喊出了自己的宣言;“我的繪畫并不是‘藝術!它僅僅是傳達我們思想的一種手段,它必須也只能是我們全部思想中的一個局部。我們堅決反對那種所謂純潔繪畫語言使其按自律性發揮材料特性的陳詞濫調。因我我們認為判斷一組繪畫有無價值,其首要的準則是看它能否見出真誠的理念,那就是說看它是否顯現了人類理智的力量,是否顯現了人類的高貴品質和崇高理想。”
既然觀念藝術如此反對審美,那么觀念藝術作品就一定沒有審美價值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尤其是觀念繪畫這種表達形式。因為繪畫這一藝術形式本身就具有審美的特性。一件好的觀念繪畫作品,其畫面具有審美的特性,比如色彩的運用,造型的趣味或是畫面的布局耐人尋味,但所藝術家要表達的觀念卻是反審美的。比如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油畫,模仿特定年代的家庭照片,穿著舊式的服裝,人物表情的冷漠木然,畫面充滿壓抑的情緒,并不提供一種審美的愉悅感,但卻有著一種淡然的人文主義關懷。
繪畫藝術發展到觀念繪畫這一步是完全遵守藝術自身的發展邏輯的,藝術的發展到了關注“觀念”這個每個作品都有的因素本身。當代藝術層出不窮品類繁多,源源不斷的作品被創作出來,觀念繪畫藝術家們把觀念做為表達的對象,在畫布上表現出各種各樣不同的觀念,而不是像傳統繪畫只是敘事和描摹。因此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觀念繪畫都有經典繪畫那樣的審美價值,雖然繪畫這種藝術表現方式本身就帶有詩意。藝術家所要做的是找到一個恰好的契合點,使藝術與觀念的完美融合,其審美的表達不是粗陋和不高級的,即使其畫面的呈現形式有多么令人不快,觀念繪畫之所以還在被討論是因為其表現真理的曲折性和隱晦性。
批評性功能
當代觀念繪畫最重要的美學價值還體現在其批評性功能上。批評性功能是觀念藝術的靈魂本質。 “這其中包括了對社會生活、道德的批判以及對思想方式與思維方式的反思。在這一點上它與傳統藝術的批判因素并沒有本質的不同。但需注意:“觀念藝術僅把所設置和描繪的對象當作批判的媒介,而傳統藝術方式則是將描繪的對象直接作為批判的對象。”觀念藝術以批判經典傳統的藝術理論為主旨,觀念繪畫這一藝術表現方式繼承這一特性。
所謂的觀念繪畫的批判與傳統繪畫的批判的不同點就在于,批判的指向。傳統繪畫的批判指向畫面本身,而觀念繪畫的批判指向畫面背后的象征意義。觀念藝術并不表現為傳統藝術的宏大敘事或是對某一真理的深刻揭,雖然藝術都來源于生活,而觀念藝術是對生活的解構,它的批判性在于對常理的出人意料的戲謔,對流行觀念的的諷刺,是藝術家表達特定觀念的一種媒介。
觀念繪畫的批判性還表現在對已有的、即定的思維方式的反思,所謂的傳統的“高大上”的意義本身并沒有意義,真正的意義在于人類思維存在的本身,從這一點上來說,觀念繪畫更傾向于哲學的思辨,模糊了藝術與哲學的邊界,試圖將藝術從藝術的審美性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理性的批判方式。
總之,觀念繪畫不像傳統敘事的繪畫作品那樣一目了然,需要觀眾去思考去深究,然而一幅好的觀念繪畫的作品,必然是繪畫與觀念完美融合,必定是審美價值與認知價值、 審美與反審美、批評性功能的統一。
(作者單位:浙江理工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