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慧佳
摘 要:教育是一種文化現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會文化內涵,適宜美國今日社會的教育方法或教育體制并不一定適用于中國現在的社會。因此,不同國家的教育比較必須基于社會文化背景的比較,我們需要的是本土化與國際化相結合的現代化教育。
關鍵詞:中美文化;教育差異;原因分析;教育改革
中國教育在世界教育發展中的影響力日益顯現,2010年,上海學生首次參加PISA測試就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三項核心評價中均名列“全球第一”,2013年繼續取得全面佳績,引發了全球關注中國基礎教育的熱潮。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開發中國優秀的文化教育資源,增進中國核心文化的國際認可,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同時在保留中國優秀教育傳統的基礎上擴大教育往來,引入先進的國際教育理念和教育資源,提升中國的未來國際競爭力,是我們亟須解決的問題。
1.中美基礎教育的差異
有學者表明中國的教育是打基礎的教育,但學的東西并不多,美國的教育的確是培養創造力的教育,但學的東西并不少。對比中美基礎教育教育,差異主要表現在:
(1)教學目標不同。中國初等教育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教學目標表現為知識導向型目標,而在美國,初等就是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其目標表現為能力導向型目標。
(2)課程設置不同。中國的基礎教育,課程設置都是按統一安排進行的。比如關于外語的學習,在課程設置中只有英語一種,這是教育系統為全體學生做的統一選擇。而美國學生則可以選學德語、西班牙語、法語和拉丁語等。
(3)教育理念不同。中國的學校,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只能學習事先安排好的內容,強調“學會”。美國的學校從小就鼓勵孩子做研究,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提倡學生學習感興趣的東西,強調的是“會學”。
(4)兩國的知識觀存在差異。中國的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灌輸,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和繼承。美國則更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質疑,批判精神和對知識的拓展和創造。
(5)對待成績的態度不同。對中國孩子來說,一份不好的成績單會使他收到來自各方壓力,尤其是高考成績,甚至可以影響其一生,中國學生的目的是“拿高分”。在美國,每個學生年終的成績單都是私人物品,家長也不會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分數在大人心中比能力要差得遠。
(6)教育模式和高考制度不同。到目前為止,中國的教育基本都是上課以老師講解為主體,“滿堂灌”的教育方式一直延續至今。在美國,除此之外,還給與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去探索教師和學生都未知但卻客觀存在著的潛在答案,探究問題是美國課堂的重要特色。
(7)家庭教育不同。美國家庭小時管得嚴,而孩子越大管得越松,美國教育注重孩子責任感的培養,中國父母恰恰相反,小時候百般溺愛,長大處處限制,甚至連大學專業,戀愛都橫加干涉,使得美國孩子在某些程度上比中國孩子更具自立性。
2.中美基礎教育差異的原因分析
(1)中美文化背景差異比較。中國人向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為行為的基本準則,不提倡把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西方文化則是偏物質的,因此形成了一個重商主義的社會。
(2)中美學校教育文化比較。在美國,教育者希望能夠做到“創設愉快的學習氛圍和學習情境,讓學生自主協作學習,讓學生自主探究,關注每一個學生”,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中國高中教育則十分注重知識能力的培養,稱之為“基礎性教育”,學校更加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
(3) 中美家庭社會教育文化比較。美國家長認為孩子在學校學習知識,在學校之外則應該參加更多能夠培養綜合素質的活動。中國文化保守而傳統,“學習成績好,一切都好”的觀念在家長們的腦海中根深蒂固。
3.對我國高中教育的建議
我國高中教育不僅需要發揚重視知識教育的傳統,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人格形成與發展。根據前述分析,筆者認為我國高中教育應加強以下方面的工作:①尊重個體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落實素質教育;②豐富學生的社會經歷及社會知識;③充分利用師資,讓每個教師參與對學生的挫折教育;④鼓勵自我展示,增強學生自信并合理發揮特長;⑤注重家校溝通,共同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
4.結論
教育是一種文化現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會文化內涵。正是由于社會環境與文化傳統的差異,構成了不同國家、不同社會的教育差異。美國的教育傳統是與美國的文化傳統相一致的,同樣,中國的教育傳統也必然根植于中國的文化傳統,我們需要的是本土化與國際化相結合的現代化教育。
參考文獻:
[1]孫綿濤.教育政策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王小丁.中美教育關系研究(1840—1927)[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重慶市第一中學高2015級14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