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娜?崔玉田
摘 要: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重點對物化進行全面的闡述,將生產關系物化的根源歸于受制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無產階級的物化意識,同理,現代企業由于受其影響,為緩解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矛盾形成雙選體制。實則,在此過程中勞動者的主體性已經喪失殆盡,企業主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實為機器與零部件之間的關系,要最大限度爭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必然要求揚棄物化。
關鍵詞:物化;雙選制;職場人
一、職場雙選制中勞動者的“自由”與“不自由”
“雙選”字面釋義為雙向的選擇,義為雙方當事人能夠在社會活動過程中充分滿足個人的意愿。目前,市場經濟主導下,市場主體基于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完全按照生產、運營的需要擇優雇工,而勞動者也能綜合自身的條件進行自主選擇。如此,充斥著利益關系的雇傭關系由于看似公平的自主自愿而得到雙方的擁護,“雙選制”成為企業主慣用的一種制度,同時,受雇者因為是出于自身意愿的選擇而積極支持。可見,“雙選”無疑是實現較大程度的自由,但是,實質上,勞動者要實現自身的價值就必須使得個體成為“適銷對路”的“商品”。
雙選制賦予勞動者自由。從計劃經濟的分配制到市場經濟制度下的自主擇業競爭上崗,勞動者自身得到極大的解放。從另一角度來講,“雙選制”沖破定向分配附帶的被動選擇,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勞動者及其企業主的意愿;但是,究其實質來講,自主選擇的潛在涵義就是要擇優錄取,企業主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是要選擇最能夠適宜生產運營需要的勞動力,因此,勞動者為能夠獲得最大收益便會積極迎合市場主體的要求,受控于市場這只強大的有形的手,積極成為社會生產的零部件。
二、盧卡奇的物化理論
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中基于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對物化進行全面的闡述。馬克思指出了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商品關系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能通過物來反映并被物所遮蔽。
“雙選制”實質為社會生產的機器與零部件的相互配型,零件完全依附于機器而存在。從人的生存與發展來看,人生存的全部意義就只在于生產,“自由”“全面發展”被分工帶來的片面化所粉碎,個體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企業主制定出適合自身的尺度對雇員進行度量,求職人則把其標準當作教科書來修煉。由于,勞動力作為商品的價值越來越高,人們為維持生存和發展自覺服從支配。“人的勞動”使得“奴隸主”驅使人們不停地勞作,人們不僅沒有意識到這種奴役,反而積極去按照“奴隸主”的標準去打造自身,企業主則受生產需求的指使進行“工作”,貫穿于其中的無形的自律性導致人與人的關系完全異化為物與物的關系,人在此時已經完全失去了類本質。要復歸人的本性必須揚棄物化。
二、“職場人”物化的揚棄
“雙選制”使得“職場人”自覺自愿放棄“革命”安于“統治”,進而導致物化現象越來越嚴重,由此推理,社會所實現的將是一種病態的發展。因此,要實現“職場人”物化的揚棄,必須先揚棄物化意識,進而必然要求人為實現自由全面發展而存在。盧卡奇認為之所以出現物化是由于人的意識的片面化,因此,堅持整體性原則成為揚棄物化的唯一途徑。另一方面來看,在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斗爭中,物化意識導致無產階級革命性的喪失,成為無產階級革命失敗的根源。物化的揚棄只有在無產階級身上才有可能,資產階級由于其思想局限于從孤立的、單個的“事實”出發來把握世界,不可避免地具有片面性,因而不可能完成這一歷史使命。因此,要實現“職場人”物化的揚棄首先要依賴于其自身意識的覺醒,明確自身不是受動的存在而是歷史的創造者,首先,要成為有著自覺能動性的人,其次才是進行生產的勞動者,所有進行的工作是為自身自由和幸福服務,而不僅是換取貨幣的手段;最后,要樹立“職場人”普遍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整體觀,在認識自身和社會時不局限于科學知識預設的框架中,能夠從整體深入本質層面把握自身與世界。
社會發展遵從特定的發展規律,在轉型期矛盾積聚爆發,勞動者作為歷史的創造者必須積極主動改革物化的生產關系,復歸主體性積極推動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雙選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勞動者的自由,但是,集體無意識地安于形式上的自由,最終將導致整個人類世界的物化。為避免人的實質性的毀滅,必須要意識到其嚴重性,如此,必然要求勞動者要揚棄物化意識,以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原則認識自身與世界。
參考文獻:
[1](匈)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單位:蘇 娜 北京化工大學;崔玉田 中共中央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