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蒙稍
一、背景介紹
21世紀是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科學無國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也日趨明顯,社會對人才的評價也在發生著一定的變化,理論學習與創新實踐的結合成為高校培養人才的新形勢。 創新人才培養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與目標。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高等教育要深化教學改革,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2007年啟動的《國家大學生創新性驗計劃》,倡導以本科生為主體的創新性實驗改革,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您意識,逐漸掌握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其創新實踐的能力?!洞髮W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在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經成為高校質量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大學生課題研究的意義
(一)課題研究能增強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科技競賽、學術論壇和講座、科普宣傳等活動的開展為引導大學生發現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課題研究是高??蒲谢顒拥闹饕问剑谴髮W生將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的重要渠道。開展課題研究,不僅可以增強大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還能在過程中很好地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并且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
(二)課題研究能增強大學生團隊合作精神
個人能力和團隊精神對于一個人的成功都是至關重要的,這二者的獲得與提高必須通過實踐來達到。一項課題研究的進行,同學們要組隊參賽,需要進行整體方案的討論以及具體分工,合作完成整一個的項目。在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分歧,這時候就需要成員之間很好地溝通,相互之間的理解。課題研究為培養大學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提供了一個平臺。
三、大學生課題申報的現狀
(一)申報課題的前景
大學生創新性課題的開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國家的決心和支持力度都很大,但能否發揮作用,以及如何保障課題計劃的實施,使其發揮作用,都還需要進行深入的探究。
有學者認為,在當前新形勢下,大學生教育質量的核心應該是培養具有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級人才,大學生教育中的一切工作都應該服務于這個核心,但是,由于大批學生將本科教育的主要時間用于課程學習、兼職、找工作等事務上,系統的科研能力訓練僅靠自身摸索和導師隨機性的輔導,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其科研現狀不容樂觀。學者們普遍認為大學生的科研現狀、參與課題總體不容樂觀、課題學術水平不高,重復性無效比例大、文科碩士生科研能動性差、科研管理不科學、科研環境建設投入不足、導師對研究生指導不足、資料搜集與處理能力差異大、低年級科研發展不大等。夏世龍認為在資料搜集與處理能力方面,農村的碩士生較城鎮的大學生有優勢,沒有參加過工作的大學生弱于參加過工作的大學生;在導師時間、精力和培養能力一定的前提下,學生總數的偏多和指導時間的偏少勢必會降低對每個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效果。
(二)申報課題的成果預期分析
由文獻可得,不同年級的學生對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的參與趨勢相似,三個年級的學生對參與大學生項目非常感興趣和感興趣的比例均超過90%。其中,2009級學生中有約21%的學生對參與大學生創新實驗非常感興趣,表現出較為強烈的參與興趣。這也體現了三年級學生因此處于專業學生的核心時期,對于實踐機會更加重視,參與積極性更高。有趣的是,不同年級的學生對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的期望卻有所不同,高年紀的學生大多數選擇了“大學生創新試驗計劃不利于利于個人擇業或升學”,這可能是由于高年級學生面臨就業和畢業,其功利性需求降低;但是可能是由于項目的滿意度降低,并因而產生消極態度。
四、價值與反思
(一)課題研究的價值理性
從價值理性的角度來審視,申報規劃課題的過程,實質上是申報者對自身研究能力、研究方向、研究思路的全面反思和梳理。
首先,申報者在課題設計過程中,必須面對過去,回顧和總結以往的研究歷程,根據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尋找自己的研究優長,從自身研究的軌跡和積累的觀點、資料、數據中,邏輯地提出和設想自己準備和可能解決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并以此為據,確立申報的主題和內容。
其次,要求申報者必須面對現在,從個人、地區、全國乃至世界性的范圍,審視自身所準備申報課題的可行性和價值。
第三,申報者必須面向未來,通過對于自身研究目的及其所可能產生成果的透徹理解與清醒把握,自覺地、精心地設計和規劃研究過程,富有創造性地開展理論研究、材料歸納、經驗提升和學術創新工作,并且在這種實踐中排除干擾,克服困難,感受到人生的價值,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
(二)對大學生開展課題研究的實踐反思
第一、忌跟風,重實效
由于組織學生開展課題研究已成為教學水平的一個指標,由此出現了有此學校將學生的科研立項不是走向“普遍化”、“政策化”的誤區,就是將其推向“特殊化”、“另類化”的邊緣。有些教師強制要求,盲目開展,導致學生研究質量不高,師生疲憊的慘狀。其實課題研究對學科和參與人員的選擇性比較高,教師應該根據學科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來進行組織,追求學生綜合能力及研究的質量和水準的切實提高。
第二、合理匹配,團隊合作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大學生課題研究,成員的匹配與團隊的溝通合作需要高度重視。課題組成員的組織要注意與學生的學習能力相匹配。根據大學生在學習中獨立性的發展水平,學習方式從低到高可分為以接受教師講授為主的接受性學習,教師指導下的自學、課堂講座之類的自主性學習,以及實驗、實習等自主程度較高的研究性學習閣。一方面,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方式來安排課題任務,另一方面,課題組內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有差異,應該有效分工,實現三種學習方式相匹配,以促進組內成員相互取長補短,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科學研究素養。小組的溝通合作能力決定著課題開展與完成的效率和質量,教師應該在促進小組交流中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