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麗
新課程呼喚“以學定教”,作為一線教師如何評價學生的“學”從而更好地“教”,本文結合物理學科“識物樹理”“悟物窮理”的特點,借鑒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的層次結構,獨辟蹊徑,創設學生認知評價。
我們知道《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學生探究活動,從學生興趣、認知規律和探究的可操作性出發,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廣度的發展。教學中為評價學生的認知發展,關注師生互動環節是至關重要的!為達此目的在教學中要注意創設師生互動的情境,開發創建問題情境“引其情—發其智—激其疑—啟其思—拓其知”針對物理學科特點,依據美國布魯姆等人的《教育目標分類》中的層次結構,借鑒新課標,嘗試“六步”評價:
“六步”評價重點評價學生的認知水平即:按接收到的科學信息,激情引趣,猜想假設,通過認知轉換為與自己的訊號系統一致的信息,在交流與合作的探究過程性中,把信息加以必要的排列組合,在分析論證中找到信息中最重要的東西,遵循信息論“信息—輸入—存儲—處理—輸出—信息”的原則,點播疏通,適時進行信息處理,反饋回授。建議評價采取形成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相結合的理念,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對象的多維度。
物理課程標準超越了學科本位的理念,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為目標,注重學生發展,面向全體學生。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很難因人而異把握每個學生的思想脈搏,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因而在學生認知評價的發展中,注重師生互動是行之有效的。
評價中我們可以采取“診斷實態”的評價措施。通過課堂觀察、階段反饋、問卷調研、作業評析、觀察談話等多渠道及時把握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師生交流與個別輔導中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認知深度、廣度,把握現狀,靜態評價。當然實際教學中,學生的智力、能力、情感始終處于動態變化之中,對同一知識點的理解可能千差萬別。
例如,在電學復習中,我啟發學生以“電流”為中心,建構電學知識網絡,結果學生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竟然構建出十多種不同的知識體系。這表明:為了有效實施教學計劃,真正在課堂上讓學生活起來,需要適時“診斷”這種變化,把握變化時態進行動態評價也是必不可少的。其評價方法可嘗試“問題情境測量法”質疑無疑處。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激疑置疑,聯想類比,運用遷移創設讓學生主動變換思維的問題情景。在學生探究交流過程中對學生是否具備“想創造”的創新意識;“敢創造”的創新精神;“能創造”的創新能力進行評價,及時反饋,診斷困難,探究原因,矯正錯誤,彌補缺陷,增強評價對教學積極的促動作用。
整個評價過程,盡力保證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將探究過程的評價與結果相結合,對某一知識點可讓學生互相質疑,
引導學生自評、互評,讓學生當“小老師”去評價正誤,教師站在客體位置誘導,如果需要作出評價,一定要客觀。要鼓勵為主,批評為輔。當然,通過一個階段的學習,我們家長、教師很想知道學生成績的優劣,學生也渴望了解“我究竟學會了什么”那么在學生認知發展中教師如何充當傳遞評價信息的使者,及時反饋評價結果?
第一,建立學生資料檔案,做到“八收集”即收集知識疑難點、收集科普知識、收集“錯題”診斷、收集評價成敗點、收集小制作、小論文、收集相關學科蘊含的物理知識、收集物理史料。
第二,階段性成立“班級學生學習評價小組”建立學生個人評價檔案,讓學生參與評價,在評價中見賢思齊。
第三,鼓勵學生自編測試題目,根據認知內容測試題目形式可多樣化,給規范而不拘泥規范。
第四,設計特色評價譬如就某一疑難點設專題評價;對易混淆知識點設辯論評價、通過STS組織調研評價,在評價中要留給學生自由的空間,把握好評價的信度和效度,考慮到評價的正反面給學生產生的心理影響,在評價中實現課程、教法、學法的融合。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洞悉學生的認知,更利于教師“以學定教”,利于教師構建“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的高效課堂。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牙克石市教研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