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
今年公司的高管年會在日本的沖繩島開,我因為有事晚去了一天,飛機剛落在那霸機場,微信群里已經是一派火爆的購物氣象,小伙伴們在免稅商場里玩瘋了,有人一口氣買了6個電飯煲!
到日本旅游順手抱一個電飯煲回來,已是流行了一陣子的“時尚”了。前些年在東京的秋葉原,滿大街都是拎著電飯煲的中國游客。我一度對此頗為不解:“日本的電飯煲真的有那么神奇嗎?”一個多月前,我去全國最大的電飯煲制造商美的講課,向陪同的張工程師請教了這個問題。
工程師遲疑了3秒,然后誠實地告訴我,日本電飯煲的內膽在材料上有很大的創新,煮出來的米飯顆粒晶瑩,不會粘鍋,“有時候我們去日本,領導也會悄悄地讓我們帶一兩個回來”。
“我們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嗎?”
“現在還沒有辦法解決。”
美的創辦于1981年,從1993年開始生產電飯煲,它與日本三洋公司合作,引進模糊邏輯電腦電飯煲項目,逐漸成為國內市場的領先者。近些年來,隨著市場比例的反轉,日本公司對中國企業的技術輸出變得越來越謹慎,競爭與合作關系發生了微妙改變,“很多擁有新技術的家電企業,不但對中國企業封鎖技術,甚至連產品也不外銷,比如電飯煲就是這樣”。也就是說,多年來,“中國制造”所推行的“用市場換技術”的后發戰略已經失效了。
這樣的狀況并不僅僅發生在電飯煲上,從我們公司小伙伴們的購物清單上就能看出—很多人買了吹風機,據說日本的吹風機采用了納米水離子技術,有女生當場試驗,“吹過的半邊頭發果然蓬松順滑,與往常不同”;很多人買了陶瓷菜刀,據說其耐磨程度是普通鋼的60倍,“切肉切菜只用不到以前一半的力氣,很輕松就可以把東西切得整整齊齊”;很多人買了保溫杯,不銹鋼真空雙層保溫,杯膽經過超鏡面電解加工,不容易附著污垢,杯蓋有安全鎖扣,密封效果更佳;很多人買了電動牙刷,其最新的一款采用了LED超聲波技術,重量比德國產的輕一半,刷毛更柔順,更適合亞洲人的口腔……最讓我吃驚的是,居然還有人買了5個馬桶蓋。
這款馬桶蓋一點兒也不便宜,每個售價在2000元人民幣左右,它有抗菌、可沖洗和座圈瞬間加熱等功能,而且適合在所有款式的馬桶上安裝使用。免稅店的日本營業員難掩喜悅,用蹩腳的漢語說:“只要有中國游客團來,每天都會賣斷貨。”
沖繩的那霸機場小且精致,規模相當于國內中等地級市的機場。我們公司三十多號人擁進去,頓時人聲鼎沸。不多時,并不寬敞的候機大廳里,便滿滿當當地堆起小山般的貨物紙箱,機場的地勤人員大概已經習慣,始終面帶笑容,有條不紊。
過去20多年里,我一直在制造界行走,我的企業家朋友中大半為制造業者,我看他們“囂張”了20年,如今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痛苦和彷徨。
痛苦之一是成本優勢的喪失。“中國制造”所獲得的成就,無論在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其核心只有一項,那就是成本優勢—我們擁有土地、人力、稅收等優勢,且對環境的破壞無須承擔任何責任。可如今,隨著各項成本的抬升,這種優勢已不明顯。
痛苦之二是渠道優勢的瓦解。很多年來,本土企業發揮無所不用其極的營銷本領,在遼闊的疆域內構筑了多層級的、金字塔式的銷售網絡。可如今,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子商務平臺把信息流和物流全數再造,老渠道幾乎被徹底踏平,昔日的“營銷金字塔”在一瞬間灰飛煙滅。
痛苦之三是“不變等死,變則找死”的轉型恐懼。“轉型升級”的危機警報已在制造業拉響了很多年,然而絕大多數的局中人都束手無策。近年來,一些金光閃閃的概念如小飛俠般憑空出現,如智能硬件、3D打印、機器人……這些新名詞幾乎讓所有“50后”“60后”企業家半懂不懂、面如死灰。
以這樣的邏輯推演下去,一代制造業者實際上已站在萬劫不復的深淵邊緣。
可是,站在那霸機場的候機大廳里,面對小山般正在打包托運的貨箱,我卻有了別樣的體會。其實制造業有個非常樸素的哲學,那就是:做電飯煲的,你能不能讓煮出來的米飯粒粒晶瑩不粘鍋;做吹風機的,你能不能讓頭發被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你能不能讓每一個主婦手起刀落,輕松省力;做保溫杯的,你能不能讓每一個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熱水;做馬桶蓋的,你能不能讓所有的屁股都潔凈似玉,如沐春風。
從電飯煲到馬桶蓋,都屬于所謂的傳統產業,但它們是否“日薄西山”無利可圖,完全取決于技術和理念是否有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說,世上本無夕陽產業,只有夕陽的企業和夕陽的人。
陷入困境的制造業者,與其求助于外,到陌生的戰場上亂碰運氣,倒不如自求突破,在熟悉的本行業里,咬碎銀牙,力求技術上的銳度創新,由量的擴展到質的突圍,這正是中國制造的“最后一公里”。
我的這些在沖繩免稅店里瘋狂購物的年輕同事們,大都算是中國當今的中產階層,是理性消費的中堅。他們很難被忽悠,也不容易被廣告打動;他們當然喜歡價廉物美的商品,不過他們更是“性能偏好者”,是一群愿意為新技術和新體驗埋單的人。
“中國制造”的明天,并不在他處,而僅僅在于能否做出打動人心的產品,讓我們的中產家庭不必越洋去買馬桶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