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水怪
以色列,這個中東強國,人口僅有全球總人口的0.2%,卻出了16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占諾貝爾獎總數的20%!科技對GDP的貢獻率高達90%以上;每1萬名雇員中有140位科技人員或工程師;平均每1844個以色列人中就有一個人是創業者;以色列企業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數目,超過歐洲所有公司的總和。
從宗教圣殿到科技圣殿
遙想以色列建國之初,以色列商貿勞工部外貿局局長Boaz Hirsch說,那時候,他們是一個農業國家。最典型的標志是,他們向全世界出口了很多柑橘,由于柑橘的產地在雅法,所以柑橘的品牌名稱就是雅法的城市名字Jaffa。
半個世紀過去了,以色列在高科技領域,尤其是信息通訊領域,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成就,在耶路撒冷這座古老的“宗教圣殿”之外,締造了一座嶄新的“科技圣殿”。他們開始向世界兜售象征高科技的Jaffa。
Java是一種新型的計算機語言,以色列人讀起來和Jaffa的發音一致。Boaz Hirsch說:“當高科技把以色列抬進現代化國家的行列,我們的人民驕傲地說,我們走出了一條從Jaffa通往Java的新路。”
以色列為什么會成為“第二個硅谷”?為什么會成為硅谷之外新興科技企業最集中的地方?為什么這么快就完成了從Jaffa到Java的轉變?
歐美高科技公司領袖們的答案是,以色列有著世界上最聰明的頭腦。據稱,巴菲特在收購Iscar公司時稱,Iscar是頭腦、才干和想像力的獨特組合,他們的收購,本質上是一場關于他們的頭腦的豪賭。
諸多受訪的以色列官員認為,這樣的答案看到的只是表象,更為深層的原因在于以色列一無所有。他們說,以色列沒有資源,只有投資仰仗頭腦的高科技,才有可能在國際競爭中拼出一條血路。
“我們的秘密在于我們一無所有”
“我們成功的秘密,真的就在于我們一無所有。我們幾乎沒有任何自然資源,我們要在地球上生存,就必須尋覓到適合我們的道路。”在以色列外交部,亞太司副司長Amos Nadai,就以色列崛起的秘密,發表他的“個人看法”。
顯然,這樣的看法不僅僅是他的“個人看法”。事實上,從外交官到商貿勞工部官員到成功的企業家,受訪者眾口一詞,答案驚人的一致。
Amos Nadai說:“你們是不是覺得我們的國家實在太小了?從上海到北京要飛好幾個小時,而你們在直升飛機上看以色列,一會兒就結束了。”
以色列的國土面積實在是太小了。邊界線和停火線內的以色列面積,包括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控制的地區,不過27800平方公里。從西部地中海沿岸到東部死海沿岸,乘車一個多小時就能穿越而過,即便是從最北端的麥圖拉到最南端的埃拉特,也不過6個小時的車程。
國土面積小也就罷了,糟糕的是國土資源質量也不高。他們沒有阿拉伯鄰國引以自豪的石油,卻有一半以上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區。
貧瘠的自然資源,讓以色列人在建國之初,就意識到“科技立國”的意義。以色列第一任總理本-古里安告誡人民,對科學研究及其成果的追求,不能僅僅是抽象的知識追求,更應是關系民族存亡的關鍵因素。
之所以將科學研究拔高到民族存亡的高度,不單單在于一無所有的自然環境,還在于惡劣的地緣政治環境。外交上常說的“睦鄰友好”四個字,根本不能用來描述他們和周邊的阿拉伯國家的關系。
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國不到24小時,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的正規軍,就用槍聲撕碎了復國的歡樂。彼時的以色列公民,將近百分之一戰死在這場戰爭中。直到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他們和周邊國家打了四次大規模的戰爭。
惡劣的周邊關系,頻頻爆發的戰爭,促使以色列人研制尖端軍事技術。以色列官員說,1960年代運用于軍事通訊系統研究的巨額資金,在1980年代孵化為民用技術。CheckPoint公司發明的防火墻軟件,就是一個從軍事技術向民用技術轉型的典型例證,它同時改變了人們對“軍隊”這一概念的認識。
狹小的國內市場,糟糕的周邊關系,迫使以色列人專注于高科技,將眼光投放到全球。RAD集團董事長Zohar Zisapel說,以色利必須走高科技的道路,必須集中優勢在有限的高科技領域內取得突破,科技生活必須成為以色列國民生活的中心。
一無所有的以色列人知道,他們能夠開發的資源只有國民的頭腦。
以色列創新哲學
第一,理性思維。以色列為什么這么強,以色列強大的原因之一是他們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并重,而且平衡。全球的猶太人只有1200多萬,但是占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的27%、醫學獎的31%,和以色列人口的比例相比絕對是不對稱的。所以說,他們的理性非常了不起。而另一方面,當今世界上最有名的古典音樂家相當部分是猶太人。1948年以色列復國,1967年收復耶路撒冷,當天晚上在耶路撒冷城東的小山演奏了一首協奏曲,作曲的就是猶太人,表演的也是猶太人,都是世界一流的藝術家。猶太人感性和理性并重,并且兩者相得益彰,取得了基本上該有的碰撞,這是以色列人強大基本的原因之一。
第二,打破常識。在創新的發展過程中,打破約定俗成的框架是邁向創新的第一步。以色列民族在此方面非常擅長。以色列人充滿著對科技創新的渴望,同時他們對創新創業的失敗又有著高度的寬容。這與他們的文化、宗教背景有很大的關系。不讀《圣經》不能究其緣由,以色列的文化中充滿了自信、勇敢、不斷挑戰的精神元素,沒有“不可能”的默認與宿命說。以色列人善于“不拘一格”打破各個領域的常識,并將其融合創造出新型的科技。
這種思維方式在中國卻是罕見的。我們的科學之間往往彼此孤立,各自為營,制約了自身的發展。古往今來,傳統的思想中“面子”讓我們對失敗有一種恐懼,間接地形成了創業者商業開拓的絆腳石,風險投資者也會因此躊躇不定。因此喚起中國企業家創新創業的熱情是我們的又一課題。
第三,預估將來。人類基本上沒有太多遇見未來的能力,但是以色列的成功要素時體現了這種能力。我們怎樣才可以比較正確地預估將來?我想最重要的是世界觀。一個人的世界觀包括古、包括今。世界觀由四件事組成:一是要讀歷史,歷史不僅是事實而已,重要的是如何認識、如何解讀;二是掌握現狀,不清楚現狀無法預估未來;三是不能有意識形態上的枷鎖,有意識形態的枷鎖就很容易犯錯;四是對人性的解讀,人性并非全理性,也有非理性的一部分。
以色列的世界觀從根本上可以概括為從無到有、從有到新、居安思危、化危機為機遇的觀念,他們不受意識形態的枷鎖限制。現在,以色列成為了世界上的第二個硅谷,很多高新能源科技、農業科技、水科學、生命科學等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