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小玲
該文介紹了萬天宮的歷史脈絡并進簡要闡述會館這一類公共建筑在重慶建筑史發展中的作用及地位。修繕設計中,通過現場調研和測繪,從文物保護學的角度來探討對文物建筑的保護修復策略。同時還對文物建筑的現狀進行綜合價值評估,以確保文物建筑的修復更加科學、合理和真實。
歷史背景
萬天宮所在的綦江縣東溪鎮位于四川盆地東南邊緣、貴州大婁山脈北端、重慶市南部,與貴州省習水縣接壤。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設東溪縣。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4年)撤縣為鎮。明初,置東溪里。清朝定鼎,移民填充兩湖,安里治所移設于此,東溪成為縣行政公署所在地。
明末清初,四川地區因戰亂與天災,人口銳減,民生凋敝,為充實四川,歷史上興起湖廣填四川。清代四川的會館,主要開始于康熙年間,特別是平定“三藩之亂”之后,萬天宮建于清康熙二年,宮內供奉著川祖,系蜀人會館。所以從建成時間上來說,萬天宮屬于重慶地區首批出現的會館建筑。
現狀評估
1.建筑環境
萬天宮坐落在傳統街區中間,除了正入口前提供一小片空地,其他幾個面都被建筑或者街道緊緊貼合。所在地為大面積舊居住區,由于建筑與街道相互咬合、錯落的街道格局。街道較狹窄,植被稀少,沒有形成有層次有規模的綠化景觀。
2.建筑現狀
萬天宮由大殿、廂房、戲樓組成,大殿位于中軸線最東端,廂房位于中軸線兩側。
大殿由前中后三個殿組成,前殿地面入口臺階在后期維修中完全移位,但臺階原位仍有痕跡,殿內地面在后期維修中曾全部用水泥堪補。梁架基本保存完好但局部有破損及脫落現象,榫卯脫落較嚴重。木柱部分被替換為磚柱。山墻面墻皮大部分都起酥、脫落。
戲樓入口石砌門檻風化、磨損。明間條石砌筑地面局部受濕呈現斑點狀,次間條石砌筑地面局部受潮滋生青苔。翼角缺失;所有脊飾為后期更建,原有脊飾缺失。
廂房梁架結構保存良好,穿枋、檁條上灰塵沉積嚴重,檁條及隨檁枋都存在受潮、糟朽;南、北廂房的撐栱構架都存在缺失,柱子有不同程度的劈裂、糟朽。
價值評估
1. 藝術價值
萬天宮作為蜀人會館, 興建于湖廣填四川的大背景下。其作為重慶早期移民會館的典型,以其自身獨特的技術、建筑形制特點,為后人學習和研究古代巴渝地區建筑及當時的社會風俗提供了良好的歷史案例,同時也見證了明清湖光填四川大移民背景下,不同地域、不同省籍文化融合、交流和碰撞的過程。東溪萬天宮,反應出重慶早期會館建筑及當時建設條件、審美情趣,匠人技術等特點。
2.歷史文化價值
會館是一種客居、流寓外鄉的官吏、商人或遷徙的移民群體為共同利益需要而建立的以地域同鄉為紐帶的民間組織形式,萬天宮本身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意義深刻。
同時,會館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吸收和借鑒了我國傳統祠廟禮制建筑的基本形制,并融入明清以來興起的傳統戲場建筑要素,并結合重慶地區獨特的山地環境,演變為一種自成體系的,功能布局和空間序列相對固定的傳統類型建筑。
3. 文化、旅游價值
當前古鎮復興進一步發展,萬天宮作為東溪古鎮保護的重點建筑, 保護其傳統格局與建筑風貌,對傳承其在古鎮的發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意義重大。
修復策略
1.修復目的
通過對萬天宮的修復,主要保護其基本格局與建筑風貌,結合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來保護歷史建筑已有損壞,并采用科學的保護欲管理辦法來預防新的損壞的發生,“真實、全面地保存并延續其歷史信息和全部價值”。
2.修復原則
真實性原則,在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中,將真實性原則概括為:“結構、材料、工藝與環境”四要素,基本闡釋了真實性原則的求。
可逆性原則,是指“一切技術措施應當不妨礙再次對原物進行保護處理”(《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同時“所有的新材料和新工藝都必須經過前期實驗和研究,證明是有效的,對文物古跡是無害的,才可以使用”。
3.技術措施
大木構架:室內吊頂拆除后,應對原構件逐一進行仔細檢查,待進一步確認木構構件的損壞情況后,再確定其具體的修繕措施。若主體木構件木構架坍塌或缺失,應根據梁架結構尺寸,整修現有可用構件,補配缺失構件,重新歸位安裝。
圍護結構:墻面的外墻抹灰根據污損的程度以及抹灰的厚度采用相應的保護方法,山墻的勒腳做及時的清理措施。對于墻體輕度開裂的部分,應按墻體現狀殘損之規制重新燒制、補配采用原順砌方法至下而上逐層剔除裂縫處條磚,隨剔隨補,調勻磚縫
地面屋頂:對于嚴重殘損的地面,清理其地面雜土、殘留的墁地磚等至設計標高按照設計方案重新打三七灰土墊層,按傳統做法重新鋪墁方磚。地面輕度殘損,地面磚斷裂、棱角殘損、表面殘損較嚴重的,按原式樣重新燒制地面磚殘損修補,缺失部分重新鋪墁。
結語
通過對萬天宮進行實地勘察,對其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及保護現狀、管理條件等方面均有了全面了解。根據各殿殘損現狀發展的趨勢和不同程度,認為萬天宮的保護措施主要為建筑的重點修復和現狀修整、防護構件加固、形制還原修復、裝飾雕刻修復加固。
(作者單位: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