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工業廠區的改造再利用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存在著,借助國內外范例分析探討舊空間改造的可能性。運用現代技術與設計理念使陳舊建筑設施再次為當代文明服務,將新舊整為和諧統一的整體。秉承建筑是有生命力的理念,從建筑與生態環境、人文歷史以及社會價值等方面,探尋老舊建筑重新煥發生命力的形式和渠道,以人為本的探討可持續發展的新方式。
引言
隨著城市轉型步伐的加快,舊時代工業化的浪潮已然褪去,但其殘留的痕跡卻深深烙印在城市各處。曾經興盛的國有企業,在社會浪潮的一次次洗滌中也逐漸退出大眾的眼界。現今留存的工業廠房除拆除重建外只有部分規劃它用,許多地區仍然是大量閑置的狀態。昔日喧囂的廠房靜靜坐落在城市的舊城區中,破敗老舊的車間在靜默中守護著昨日榮光。放眼全球舊工業廠區再利用的案例在很早之前就已開始探索, 近年來我國政府也開始著手老城區的建設,特別是對舊工業廠區再利用的問題加大了關注力度。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響應,對于可利用的廠房改造,再次投入社會成為解決問題的良方。
重新發揮社會價值
關于舊建筑的利用,在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便用自己高超的能力向我們展示了如何將羅馬時期的浴場改造為當時的教堂,而現代意義上的改造浪潮大約興起于二戰之后。
在評估可否再利用之后,首要問題就是改造方向的選擇。我們可將以往“如何吸引人流”的思維方式改變為“因需求而來”的思維導向。將商業與公益結合的建筑物使其在設計提出時便加入公眾的需求。例如可以在現有建筑群中設立一些對外的公共停車位、公眾圖書館、綠化小公園或者休假日大眾集會的小廣場和劇場等,削弱建筑群體的圍合感、距離感,使人們能走近并走進老舊建筑群,在使用改建后建筑中部分功能時帶動建筑群體中其它部分功能的發展。
以“公益思維”來改造現有落后建筑設施,使其重生之后能服務周邊;并以發散的設計理念開辟建筑群體新功能;結合當地實際,輔助解決周邊區域的城市功能性問題。才能為舊工業廠區注入生命力,在之后重新投入使用時更好的融入周邊環境,發揮社會價值。
提升周邊生態品質
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一直是社會生產建設的重中之重,面對老舊工廠設施,環保問題更是核心主題。一直以來工業時代給人的印象都是灰蒙蒙的煙塵、格式化的廠房、冰冷的機器、人們戴著口罩器械化的重復著生產。正是因為這些已然不符合新時代的形象與功能需求,舊工廠才逐漸關停,因此更應改變其冷漠的氣質以友好型建筑回歸社會。
使過時的工業建筑“變廢為寶”,即重新發揮其社會功效不僅僅是提供一個可能成功的改造項目,而要在其建設改造中融入必定會發揮有利效用的方案,如日本大崎索尼城提出的“植物樣”建筑,在不討論其建筑本體的功能運行如何,單就在環保方面,它為周邊的環境貢獻便足以使它向成功邁出了一大步。建筑群體往往有著不小的體量,對周邊將產生一定環境影響。可對建筑表面及建筑群體間的空隙借助生態材料和植物綠化設計成優化自身和周邊的建筑間小生態。
改造需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對于可用的廢舊材料與建筑結構應最大限度的加以利用。例如受到原有破敗屋頂自然漏光的啟發,工廠頂部多處地方可直接設計成天光的自然引進,一方面增強了室內外空間的連接,另一方面也為在此工作的人員提供更優質的光源和自由的靈性空間。
對于改造應當秉承提升舊工廠建筑群功能下限的思維,抬升其功能性價比,將公共建筑的“利己性”擴展為“利他性”,從而更好的融入周邊區域,和周圍居民在心理生理上需求上達成一致性,減少建設阻礙。
留存城市歸屬感
舊工業廠區承載的是過去時代的記憶,對老建筑的保留是城市人的情感需求,也是一種心靈上尋根的需求。站在歷史的角度,如若一味只是廢棄重建,是對于過去的一種抹殺,在沒有一絲回憶的城市,迷失感將會隨之而來。
人們習慣以自己的意志理解身外之物,寄情于景托物言志都是如此。正如日本和室對于空間劃分的自由性給空間使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建筑群體中的活動空間也可以效仿這樣的思路,將設計者的意志抽離,把主動權交回使用者,不僅能衍生出更多的功能,更使業主成為置身其間的參與者,提高他們的歸屬感。
站在歷史的角度,我們當今對廢舊工廠的改造也將會在歷史中留下一抹印記,修舊如舊不如依照新需求運用新技術對建筑做一番改良,亦可在建筑功能完全用作他用的情況下留下一部分作為博物館,講述此處曾經的功為,留存城市人的記憶點、表明每個城市的不同個性。
結語
追尋建筑的生命力,正如古希臘建筑只需在明凈天空的襯托下便能使神廟輪廓更為突出醒目,建筑主體與周邊環境相互襯托、相得益彰。為使老舊建筑適應將來的社會文化的變化,在改造時需要簡化不必要的“視覺沖擊”性質的裝飾,建筑并不需要繁復華麗的形式,而在于一個使人們能夠一眼明了的格局。最大限度的展現原本的建筑格局在不同年代對于不適應當下的局部空間進行改造。結合當地實情、以人為本、環保為綱,建筑才能在時間長河中保持生命力,順應自然的留存下來并存活下去。
(作者單位:吉林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楊亞竹,女,藝術學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