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鵬?包純
在糧倉溫度控制中,做好糧倉本身自有的隔熱是整個糧倉溫度控制的關鍵,針對此問題,本文提出在糧倉建設和改造中,建設倉頂隔熱層,使用雙層墻,在墻體間使用隔熱材料,這些方法具備成本低,保溫效果好的特點,不僅適用于新倉建設,同時也適用于舊倉改造,具有較大的研究探討意義。
引言
糧食儲備中,蟲害和溫度導致糧食的發霉變質是造成糧食儲存損失的重要原因。當下的膜下環流熏蒸技術能夠有效的解決糧食蟲害問題,而儲糧中溫度問題厄待解決。控制好糧倉內溫度,能夠有效的降低糧食的損耗率,有較大的經濟效益。
在南方,夏季溫度高,日照強烈,日輻射熱量大,糧倉內溫度也隨著氣溫的上升而升高。有些糧倉使用谷物冷風機來降低倉內溫度,但谷物冷風機能耗過高,成本較大,性價比低。結合實際,針對糧倉內溫度控制,提出以下幾種解決方法:
1.倉頂隔熱層
在民用建筑中,隔熱層的使用也日益廣泛,一般是在樓頂設置隔熱層,在夏天可以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起到間接隔熱的作用。參照民用建筑,在糧倉倉頂上設置隔熱層。近年來修建的糧倉多為高大的平房倉,屋頂中部平坦,頂面兩側的傾斜角度都在25。-30。。而糧倉內引起糧堆溫度變化的主要來源是倉頂傳熱,部分老舊糧倉為彩鋼頂,傳熱系數更高,向倉內傳導的熱量也就更多。在糧倉規范手冊中明確規定,采用鋼頂的糧倉必須加設隔熱層,用以降低來自頂面的熱傳導。在建筑中,倉頂從結構上進行封閉,在儲存糧食過程中,起到隔離,防水,避免陽光直射的作用,也能起到一定的隔熱的作用,但由于傳導性能較高,隔熱效果不佳。加設倉頂隔熱層能夠避免陽光對屋頂的直射,降低由屋面對倉內熱傳導的能量,同時能夠加強頂層的防水的作用,組成雙重的防水,防滲防線。目前,高大平房倉力學結構為承重墻結構,在倉頂是加設隔熱層具有實際可行性。參照民用建筑經驗,倉頂隔熱層在0.5m-1.0m之間最佳。
未加設倉頂隔熱層的糧倉溫度傳遞,在夏季,陽光的直接照射通過日照輻射將熱量傳遞到糧倉建筑物頂層,頂層通過樓板的熱傳導效應將熱量傳遞給倉內空氣,造成倉內溫度升高,倉內空間通過與糧堆的上層對流換熱作用將熱量傳遞給糧堆,從而造成糧堆溫度升高。有條件的糧倉通過谷物冷卻機向倉內通入一定量濕度,低溫的空氣,通過熱交換作用,降低倉內溫度,進而保持艙內溫度可控,但是由于耗能較大,提高了糧食的儲藏成本。相比未加設倉頂隔熱層的糧倉,加設隔熱層的糧倉在夏季,太陽直射到隔熱層,可以避免了頂層的日照輻射。由于隔熱層與倉頂的間距較大,自然風可以在隔熱層和糧倉的頂層間流動,將大部分的熱量帶走,降低了由于空氣流動對流換熱傳遞給頂層的熱。通過轉變熱傳導途徑,減少傳熱源,達到目的。
2.糧倉墻體采用雙層外墻
糧倉內糧堆溫度凸顯“熱皮冷心”效應,既糧堆上部與倉內空氣進行熱傳遞傳熱能量多,糧堆表層溫度最高;其次就是糧堆四周于墻面接觸層,由于墻體的熱傳導效應,糧堆四周的溫度僅次于糧堆表層溫度;大地的熱傳導性能較差,糧堆底部溫度較低;糧食為傳熱不良導體,糧倉中心部分溫度最低。糧食的自呼吸作用引起的溫度變化很弱,同外界傳熱相比,一般做忽略不計處理。
我國大部分地區處于北半球,南方地區夏季的大陽輻射大。基于此考慮,一部分位于南方的糧倉坐南朝北,便于儲存糧食。雙層外墻的好處在于改變了熱傳導途徑,避免了陽光輻射傳熱。同時,由于兩層外墻間間距較大,建議間距在0.3m-0.5m之間,可以考慮在雙層墻間加入風機。陽光輻射使外層墻溫度升高,由于輻射傳熱和對流換熱,雙層墻間空氣溫度也會上升,隨之熱量又傳遞給內墻,最后導致糧堆溫度上升。加入風機的好處可以及時帶走雙層墻間的熱量,由于雙層間墻體空間有限,并在雙層墻間溫度上升到一定溫度時開啟風機,節約能源。同樣環境下,將糧堆溫度控制在同一范圍內,使用雙層墻的糧倉與使用谷物冷卻機的糧倉相比,能節省了大部分能耗。
3.墻體使用保溫材料
墻體保溫材料,又稱無機活性墻體保溫隔熱材料,其廣泛使用在建筑中,分墻體內保溫和外墻體保溫,外墻體夾心保溫。使用墻體內保溫材料,難免會造成熱橋效應,會造成保溫材料結露、發潮,損壞墻體,在糧倉保溫中謹慎使用。結合上文所述雙層外墻保溫,可以考慮雙層墻中外墻內側使用保溫材料,即使在內外溫度差較大的情況下,在雙層墻間強制對流通風,帶走多余溫度,控制內外差,達到避免結露、發潮現象。在施工中,墻體夾層間使用保溫材料技術成熟,保溫材料對外墻體技術要求低,成本相對較低,性價比高。
總結:總體來看,隔熱技術發展迅速,在大型辦公樓中應用也較為廣泛,并且通過能耗對比,發現使用隔熱技術的建筑物能耗有較為明顯的較低。但隔熱技術主要還是使用在民用建筑上,在工業中卻鮮有使用。隔熱技術不僅能夠有效的降低能耗成本,而且投入少,效果明顯,在各個領域都可有所應用,值得廣泛探究。
(作者單位:河南工業大學土建學院)
作者簡介:許鵬(1992-),男,河南工業大學土建學院在讀研究生;
包純(1990-),女 ,河南工業大學土建學院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