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外交政策一向非常務實。中英關系進入“黃金時代”,是中英兩國利益攸關的體現,也是宏大時代的現實抉擇。
“美國對英國向中國哈腰態度嚴厲”,英國《金融時報》10月20日以此為題稱,近來美國與英國雙雙為中國領導人舉行盛大儀式和國宴款待,但華盛頓的中國問題專家表示,兩個大西洋盟國對待崛起的太平洋大國在其他方面幾乎完全不同。美國在努力建設建設性關系的同時,試圖在人權、網絡間諜和南海問題上批評中國,英國則被指責為了促進貿易和吸引中國投資放棄批評。
對于這種挑撥,英國著名學者、全球暢銷書《當中國統治世界》作者馬丁·雅克的文章可以說是最好的駁斥。雅克19日在《衛報》撰寫的題為“美國正在衰落,中國正在崛起,英國不能無視這一現實”的文章說,三年前誰能想到,卡梅倫政府會成為書寫英國二戰后最勇敢外交變革的團隊?卡梅倫做出這樣的決定并非曇花一現。2005年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英之時,英國經濟規模還略大于中國,而今天中國的GDP三倍于英國。相形之下,我們正迅速變成一條小魚。到203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將兩倍于美國,英國或任何國家能無視這一點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在某種程度上轉向中國,正如他們在美國全盛時轉向美國那樣。
“英國想成為中國強有力的盟友”
“我們想成為中國強有力的盟友,因為中國的經濟在增長,而中國正日漸崛起成為世界強國。”作為用“黃金時代”一詞形容中英關系的開創者,英國首相大衛·卡梅倫日前在接受中國中央電視臺采訪時如此表態。
就在央視對卡梅倫的采訪在10月18日播出之際,英國路透社報道了對習近平的書面專訪,習近平贊揚英國與中國加強經濟貿易往來是“具有遠見和戰略眼光的選擇”。
就中文而言,“盟友”一詞具有十分強烈的含義。今年1月,法國總理瓦爾斯訪華時,在一場面對中法企業家的演講稿中前所未有將中法關系形容為“忠實的盟友”,但在正式演講中他還是回避了這一字眼,這一做法也引發關注。而此前,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訪華時稱要做“中國在西方最好的伙伴”,就引發英國國內的爭議。
卡梅倫就任首相以來,曾多次鼓勵中國公司到英國投資。如今,英國已成為中國投資者最熱衷的投資目的地之一。
談到近幾年來中國投資給英國社會和經濟帶來的變化,卡梅倫說:“這種變化是讓中英兩國都受益的。我們鼓勵世界各地的投資者來英國投資,而來英國投資的中國投資者,比去歐洲任何一個國家的都要多。我們所看到的變化,在基礎設施投資領域,中國公司到來后雇傭了很多人,為我們創造了就業機會和財富。我們認為中國也由此受益,因為英國是歐盟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與世界各國有很多聯系并承擔相應角色。”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所以毋庸置疑,中國的貨幣以及其國際化進程是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發展。英國愿在此過程中發揮作用。”
“我們是在中國本土外第一個發行人民幣主權債券的國家,就在倫敦發行。這是一個重要的機會,中國由此受益,因為中國的貨幣可以在國際貿易中進行交易;英國也由此受益,因為英國的金融城有能力有條件幫助中國實現這個進程。”
采訪結束前,央視記者請卡梅倫用一個詞概括中英關系。創造“黃金時代”一詞,令卡梅倫頗感驕傲,不過,他并沒有選用自己“創造”的熱詞,而是選了“機遇”一詞作為概括。“這是中國投資者進入英國的機遇,對中英兩國而言是互惠互利,也有利于英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和壯大;同時,這也是中英兩國學生一起進入大學學習的機遇,他們可以相互學習,這對他們而言,也是巨大的機遇。所以我愿意用‘機遇這個詞來概括形容。一個更強大的雙邊關系,即將到來。”
英國對華政策的實用主義轉身
英國外交政策一向非常務實。從經濟上說,英國正在從歐債危機中復蘇,十分期待搭上中國這個最具活力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便車”。從政治上來講,英國和歷史上相比大國地位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削弱,而且和歐盟的關系十分微妙,加強對華關系有利于提升自身的國際聲望和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就在3年多前,中英關系曾因卡梅倫首相會見達賴而遇冷。在那之后,英國認識到中國在原則問題上的堅定立場,主動做了不少促使兩國關系回暖的努力。
英國對華外交如此大幅度的轉身,讓人有些眼花繚亂。連英國國內也有很多人對政府突然將人權話題擱在一邊,而與中國進行如此深度的經貿合作感到不解。但其實,一國外交政策“突變”的背后,有其內在的邏輯性和必然性。
在英國內部,有關外交政策的辯論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在過去十多年中,無論是在政府內部,還是英國學界,對英國的外交政策多有批評之聲,指責其缺乏“戰略思維”,沒有以英國自身的國家利益為核心。
經濟及財政上的壓力和國內的質疑聲,使得卡梅倫政府開始對外交政策進行調整。因為英國對華外交的實用主義,與英國當前比較嚴峻的政治和經濟現實有關。
首先,多年的國際干涉和前幾年的金融危機,使英國政府債臺高筑,政府債務與GDP的比率今年達到高峰,國內一些急需的基礎設施建設也缺乏資金支持。而中國的資金正好可以解決卡梅倫政府的燃眉之急。
其次,目前,英國16個核電站中的15個,到2023年前都需要報廢,而重新修建核電站又是一件極其費錢的事。中國此次參與建設的欣克利角核電站項目,此前由于資金不到位而處于停頓狀態。同樣,英國北部地區也極需大量的基建投入,這次中英正在談判的連接倫敦與北部的高鐵項目,無疑有利于英國北部地區的發展。因此,盡管國內有聲音認為,將高鐵、核電站這樣一些涉及一國安全的項目交由中國來投資,可能會危及英國的國家安全,但卡梅倫政府仍然將中國列入了主要的投資來源國。
握手中國是宏大時代的現實抉擇
的確,在歐洲,英國是另類。因為不屬于歐元區,英國有了阻隔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侵襲的防火墻。這讓包括卡梅倫首相在內的很多英國人相信,和歐洲維持一定距離,甚至脫離歐盟,能維持英國的獨立性。所謂獨立性不是孤懸于歐洲大陸之外,而是維持英國在大西洋兩岸的協調者角色,即在歐洲大陸和美國維持獨特關系,彰顯英國的大國地位。
英國的國家主體性,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也讓中英兩個大國有了更深層次和更高水準的戰略合作。對于中國資本和產能專案,英國比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顯得更為開放。對于中國主導的亞投行,英國更是第一個撕開西方國家抵制中國的默契,使歐洲各國放下負擔,促成了亞投行從區域性金融治理機構,升華為全球金融治理機構,擁抱中國資本,擴大對華合作。英國為何握手中國?其實也很簡單,對華合作能夠強化英國的戰略實力,增強其在歐洲和全球格局的大國地位。
由于人民幣已經成為超越日圓的全球第四支付貨幣,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攬子儲備貨幣的可能性正在增加。若中國能在英國發行短期債券,倫敦將成為歐洲更加重要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借力中國和人民幣之力,強化倫敦全球金融中心地位。
中英關系進入“黃金時代”,是因為兩國存在戰略利益上的互補。英國是一個善于利用強國關系實現本國價值的大國,英國戰后在大西洋兩岸長袖善舞,讓大英帝國的余暉夕照了多年。現在,英國找到了和中國深化戰略關系,以延續英國全球大國地位的新機遇。因而,促使中英關系進入“黃金時代”,是中英兩國利益攸關的體現,也是宏大時代的現實抉擇。
(人民網2015.10.23、中國網2015.10.22 王菊芳/文、新浪網2015.10.2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