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業務司就聯系著人口、教育、文化、衛生、廣播影視、民政、政法、旅游等多個職能部委,可以說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大政方針的直接“二傳手”。權力越大,誘惑越多,一些經不起考驗的領導干部,就成了某些人“圍獵”的對象。
10月19日上午,中紀委消息稱,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司長王威、副司長任偉、生活質量處調研員周和宇涉嫌嚴重違紀,正接受調查。據不完全統計,包括上述三人在內,國家發改委已至少有17名官員落馬。在國務院的組成機構中,素有“小國務院”之稱的國家發改委官員為何會“批量”落馬?
被查已達17人
2013年5月,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劉鐵男接受組織調查。此后,國家發改委就像被撕開了一條口子,接連有官員落馬。
兩個月后,有媒體曝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熊必琳已于2013年6月下旬被相關部門帶走調查。熊必琳曾任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巡視員、工業司副司長,2010年9月退休后出任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其任工業司副司長期間,劉鐵男任司長,兩人關系較為密切。
劉鐵男被查一年后,國家能源局“窩案”爆發,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許永盛、核電司原司長郝衛平、煤炭司原副司長魏鵬遠、電力司原副司長梁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原司長王駿、規劃司原司長俞燕山等6人相繼被查。
其后,被稱為“天下第一司”的價格司再爆“窩案”。
2014年8月,退休3個月的價格司原司長曹長慶被帶走調查。2014年9月,接替曹長慶擔任價格司司長的劉振秋及價格司兩位副司長周望軍、李才華,以及價格司原副巡視員郭劍英均被調查。
2015年10月,社會發展司司長、副司長在內,又有3名官員被查。
此外,還有就業和收入分配司原司長張東生。2014年8月22日,檢察機關以涉嫌受賄犯罪,對張東生采取強制措施。
至此,十八大后國家發改委被查的官員已有17人,1名副部級(劉鐵男);8名正司級;7名副司級;1名處級。
權大,誘惑多
國家發改委的案例表明,雖然大家都是正部級單位,但不同單位的司長處長,權力大小并不相同。
與其它部委不太一樣,發改委官員一出事,往往是一個司局多個人一起“進去”,上至司長、處長下至科級干部往往“一鍋端”。
這與發改委的獨特地位有關,它素來被視作“小國務院”,即國務院組成部門要管的事情它幾乎都要管,并且從發改委出來的文件級別更高,經常是國務院文件,這比各部委發的文件含金量高。而其他各部委做的,更多是政策細化與配套工作。
一位領導從發改委調來,他感慨說,“在發改委,平時的文件看起來沒什么重要性,可每一件都能擴展出一系列政策,隨便拿一件都是機密。”
這位領導的話,說出了行內人判斷某個機關權力大小的門道,手里的秘密越多,文件的級別越高,往往意味著更加接近權力的中樞。
在當前政治架構下,我國的戰略性、方向性的政策幾乎都是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它直接主導著這些領域的政策導向和資源分配。
就拿這次出事的社會發展司來說,一個業務司就聯系著人口、教育、文化、衛生、廣播影視、民政、政法、旅游等多個職能部委,可以說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大政方針的直接“二傳手”。權力越大,誘惑越多,一些經不起考驗的領導干部,包括發改委的司長,就成了某些人“圍獵”的對象。
國務院的司長權力有多大?這要分類討論。國家發改委的案例表明,雖然大家都是正部級單位,但不同單位的司長處長,權力大小并不相同。
在中央和國家機關部級層面,往往是綜合性的部門權力更大。不管哪個行業,做事情總要靠錢靠人靠政策,而掌管這些權力的財政部、人社部、發改委等自然更受人“關注”。
舉一個例子,某個部委要想搞個全國性的事業,必須盡量跟財政部會簽(即聯合發文時,由各發文機關的領導共同簽署文件),否則文件發到地方,地方對應的廳局是拿不到財政廳的配套資金的,工作自然也就不能推進。因此,中央某部委的一位司長去財政部向處長尋求支持,這種高姿態已是司空見慣,反之,若是派個同級別的處長去協調工作,反而像是怠慢了對方。
這種情況是在部級層面。等到了國務院各部委內部,綜合部門顯得沒有那么重要,這些部門的司長往往低調地說,“我們是做服務的”。
當然,不能說這些部門沒有權力,但是人財物等制度都是上面定好的,部委內部只能小修小補,還要面臨越來越嚴格的督導和審計,干起活來往往小心謹慎。
因此,在國務各部委內,掌握實權的往往是那些“業務司局”。一個小小的處,往往就掌管了全國某些事項的審批,特別是那些能決定資源分配準入和各類評比表彰的部門,它影響力不是冷門司局可比的。
其實這些領導干部原來大都是專家型官員,也知道巨貪的嚴重后果。但是當他們掌握了權力以后,任何提醒、任何警示教育都不起作用了。被查處的這些人,大多既是宏觀政策的制定者,又是各類具體發展改革項目的審批者,可以為“關聯”企業設計牟利。他們是企業和地方政府眼中的“紅人”和想方設法“擺平”的對象,因此在國家發改委收錢辦事的“潛規則”十分盛行,窩案串案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
迷局該如何破解
據國家發改委官網介紹,國家發改委下屬有28個“職能機構”,還管理國家能源局、國家糧食局兩個副部級單位。由此,對國家發改委進行機構改革,也一直是各界共同的觀點和聲音,尤其是在每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總會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改革國家發改委。
因腐敗被判刑的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的反腐建議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他結合其親身體會,提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審批權應當大量下放到市場,從源頭上解決政府不該管的一些事。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一語破的:“國家發改委反腐的核心就是審批權改革,解決放權的事。”誠然,要防止國家發改委繼續發生集中腐敗案件,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繼續加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
在推進改革的同時,加大外部監督的力度,也是防止“前腐后繼”的重要方面。8月21日,國家發改委官網發布消息,任建華出任國家發改委紀檢組長,分管紀檢組監察局。當時,發改委官網未公布任建華的簡歷。因此,有媒體報道說,王岐山派出“神秘人物”監督國家發改委。從公開報道來看,上任以來,任建華很低調。此次社會發展司3人被查,被普遍認為是任建華的首次亮劍。
(《決策》、《上海觀察》2015.10.20尹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