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異地,意味著比年輕人更高的難度,更高的適應成本,以及更漫長的適應過程。但判斷老人晚年幸福不幸福,重點并不在漂還是不漂、移居還是留守,而在于醫療、福利有沒有保障,退休金是否足夠過上體面的生活,精神生活是否充實。
有這么一群老年人,本應在家鄉安享晚年,卻要離開生活已久的故土,來到陌生的城市落腳。他們操持著不同的口音,來往于家和幼兒園之間;他們每天帶著孩子,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談論著家長里短;他們生活的重心就是一家人的衣食住行……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有一個共同的稱呼:“老年漂”。
這是一個數量龐大卻容易被忽略的群體。2015年初,網絡熱帖《父母有義務帶孫子嗎》引發熱議。
一項調查顯示,雖然大多數年輕人(65%)認為父母沒義務帶孫子,但近七成年輕人(68%)仍將孩子托付給父母帶。以上海為例,根據上海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上海“老年漂”人口已近16萬人。
孩子在外拼明天,父母跟著漂余年
在城鄉二元格局尚未打破的今天,作為一個特殊的人群,“老年漂”的境況讓人感慨良多。親情難棄、故土難離,當兩者無法兩全,所謂“取舍”總歸艱難。可以預見,隨著城市化的深入,隨著人口流動的頻繁,“老年漂”群體勢必會不斷壯大。只是,在陌生的環境里,他們過得好嗎?
與年輕人主動漂在異鄉追尋夢想與未來不同,老漂族告別生活了半輩子的熟悉環境,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他們漂在異鄉多少帶著點無奈與被動。老漂族中的許多人,為了減輕子女的壓力,寧可委屈自己,默默忍受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和孤獨的思鄉之情。
此前,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一項調查就顯示,在300名50歲以上從外地來武漢市投奔兒女的“老漂族”中,79.2%的老人感覺很孤獨。此外,64.7%的老人“在家獨處”打發閑余時間;在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后,49.7%的老人選擇了憋在心里不說。正是因此,“老漂族”也成為精神疾病的高發人群。
平心而論,父母能漂的,大部分屬于經濟條件還不錯的家庭——大城市生活,小兩口尚且不易,假如老人前往同住,生活成本不降反增,一來子女承擔不起,二來恐怕大部分父母自己也不忍心。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因為“老年漂”的反義詞就是“空巢老人”,盡管“空巢”的原因不盡相同,但跟“漂”一樣,有的出于自愿,有的是不得已而為之。
其實,媒體用“漂”和“空巢”這樣的詞來形容當代部分老年人的現狀時,已經帶上了強烈的感情色彩和道德判斷,并且混淆了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父母的狀況,也把出于自愿的獨立生活,與不得已而為之的長幼相處混為一談。大家之所以對“空巢老人”和“老年漂”的現象心懷愧疚,因為大部分的中國人都承受著“父母在,不遠游”的良心壓力。
不只是寂寞,醫保、社保也是問題
楊訓玲的家在江蘇興化,這是個僅有100多萬人口的縣級市。
十年前,女兒小靜從南京師范大學畢業,抱著“為愛走天涯”的信念,跟隨男友來到寧波工作。
在此之前,楊訓玲從未到過寧波,為了孩子,她和丈夫陳鳴第一次坐上了開往寧波的汽車。
和很多父母一樣,為了不影響孩子們的工作,夫婦倆主動擔下了找房子的任務。
楊訓玲清楚地記得,在炎熱的午后,她和丈夫坐著公交車,從汪弄社區到二號橋市場,為孩子們的出租房購置碗筷等家居用品。
“當時,孩子們都在海曙區上班,我們就在附近的汪弄社區租了間房,總共40多平方米,房間小得只能放下一張鋼絲床,我和老伴就擠著睡,怕掉下去,還特地用椅子拼著床。”
那年,楊訓玲剛退休,本該過上了清閑安逸的老年生活,卻不得不重新體味年輕人的艱難拼搏。
后來,有了外孫女,楊訓玲夫婦又在海曙區買了學區房,負責外孫女的接送。
為了盡快熟悉這座城市,陳鳴和楊訓玲常常會坐著公交車到處轉,被女兒夸獎“比寧波人還寧波人”。
可是,直到現在,仍有些事在提醒他們,離“寧波人”還有段距離。
“社保不在這,醫保不在這,每次看個病、配個藥,都要自己掏錢,很心疼的。”為此,楊訓玲總是很注意,生怕自己生病,要孩子們花錢,“去年,不幸生病住院了,花了七八千,我又趕緊回到興化,把醫藥費給報了,你說折騰不折騰。”
中國有句古話:“父母在,不遠游”,意思是,父母在世,子女不出遠門。
而隨著社會的變遷發展,很多子女選擇了為生計、為夢想去“遠游”,并帶上了父母一起“遠游”。
這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年輕人追逐美好生活的想法,然而,對他們的父母而言,這并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程”。
“故土難離”、“落葉歸根”,讓老年人離開自己生活了一輩子的家鄉,離開自己熟悉的親朋好友,去面對未知的生活,這是多么大的挑戰,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年輕人工作忙,能幫一把就幫一把。”
“沒辦法啊,小孩子總得有人看啊。”
這樣的感嘆背后,是對兒女無私的愛,也是深深的無奈。
當“漂”成為無可奈何的選擇,我們只是希望,他們至少能“漂”得安穩些、踏實些。決意發揮余熱的“老年漂”,當然有理由獲得更多的善待。
可是,我們的公共服務,卻未就此做好準備。比如,醫療保險的關系轉移和異地結算,還很不方便……諸如此類,涉老公共服務的“地域區隔”,嚴重影響了“老年漂”的切身利益。不知有多少人,會因此平添煩惱?
特殊群體養老難倒逼保障制度改革
“老年漂”是時代與社會發展的必然,而且這一群體只會越來越大。城市如何接納他們、善待他們、服務好他們,讓異鄉成為故鄉,就成了社會與政府共同需要面對的問題。
在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已覆蓋95%以上的城鄉居民。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基本醫療保險市級統籌基本實現,大多數省份建立了省內異地就醫結算平臺并開展了直接結算,一些地區還進行了“點對點”跨省結算的嘗試。但異地就醫結算手續依然比較復雜,異地醫療服務監管尚不到位。
部分受訪老人認為,“老漂族”面臨的問題需要配套的社會政策進行疏導和保障,有關部門應為老年人的流動創造客觀條件。諸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要盡快實現全國聯網,給老年人提供跨區域結算的便利。
與此同時,隨著“老年漂”群體的不斷擴大,城市在軟硬件設施上能否滿足他們的需求,也值得追問。比如作為看病場所的醫院,比如作為鍛煉場所的公園,比如作為養老場所的養老機構等。
另外,給予漂泊老人市民身份,在權益與自由層面享有戶籍人口同城待遇,這才是解決“老年漂”問題的根本路徑。雖然目前戶籍制度還未有深層調整,但細節的服務應不算奢望。比如在衣食住行上給“老年漂”同等優惠,發揮社區的組織協調功能,關愛他們的晚年生活,引導子女在奔波之余關注進城老人的精神需求……凡此種種,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只要解決以上問題,至于新的朋友、新的生活……相信經歷無數人生艱險的父母們,有能力開啟人生新的一頁,并無必要把遷徙想得那么悲情。
(《燕趙都市報》2015.10.22、《南方都市報》2015.10.21、中國經濟網 2015.10.2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