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推進農村產權確權頒證成果的運用”,“將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技術應用于農業”……在全國兩會上,來自四川的代表委員們論改革、談發展、話民生,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向改革要活力,以改革促發展,尋求發展潛力,紛紛提出意見建議。
農村改革 ?探索更多“四川經驗”
“審慎開展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等改革試點。”政府工作報告釋放出新一輪農村改革的強烈信號。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四川是全國首批三個整體推進試點的省之一。
“確權頒證具有定地、定權、定心的作用,能讓農民吃上放心丸。”全國人大代表、省農業廳廳長任永昌說,確權頒證是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他描繪了我省完成確權頒證的時間表:2015年頒證75%以上,2016年底完成90%以上,比全國提前一年完成任務。
“要加快推進農村產權確權頒證成果的運用,不能讓成果‘沉睡。”全國政協委員、省統計局副局長梁偉華認為,打消農民對產權流轉的顧慮,必須用法律的形式將農戶的承包經營權長期固定下來;要還權于民,賦予農村產權完整權能,破除流轉的法律阻礙。他“建議設立流轉經營保證金制度,確保兌現流轉費用;優化利益聯結機制,建立二次分配制度,不斷提升農戶流轉收益。”
農民的股權能否流動?任永昌說,四川正通過試點落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集體資產股份的占有權和收益權,并選擇有條件的村(組)集體經濟組織探索成員對集體資產股份的有償退出權和繼承權,實現成員帶股進城創業。
“互聯網+” 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
兩會期間,“互聯網+”備受關注。代表委員認為,“四川是農業大省,將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技術應用于農業,提升農業的發展質量也同樣迫切。”全國人大代表、省商務廳廳長謝開華認為,要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加快培育本土的平臺企業以及跨境電商。
“四川地域遼闊,地形和氣候多樣,孕育了富饒的物產,特別是有各類特優農產品。”來自省農科院的劉建軍委員說,通過農業電子商務,藏在深閨中的一些農產品,可以通過信息網絡和現代物流的方式,從田間地頭、家庭農場、合作社、加工企業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減少了流通環節,大幅降低了流通成本,將給農產品流通帶來革命性變化。
四川農產品多是分戶生產和經營,造成了品牌化程度低。來自涼山州的阿什老軌委員認為,農業合作社等模式給品牌打造提供了組織基礎,電商平臺也應加強對農產品的推廣和品牌塑造。涼山州今年就將推動淘寶特色中國涼山館上線,做大做強“大涼山”特色產品。
“做強電商,政府不僅要打造和引進平臺,人才也很重要。”劉建軍委員建議,應對農業電商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同時鼓勵家庭農場主、合作社聘用具備相關素質的網絡營銷人員盡快拓展市場。
養老產業 ?打造攀西康養試驗區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健康、養老等服務業,多名政協委員建議,攀西地區康養資源得天獨厚,應該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打造健康養老產業試驗區。
“每年約有3萬余名成渝地區的老年人自發到攀枝花過冬。”來自攀鋼的孫朝暉委員說,攀枝花是資源型工業城市,但資源終有枯竭之日,必須未雨綢繆,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探索一條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涼山州目前正在規劃建設安寧河谷康養產業帶。阿什老軌委員認為,攀西地區面對相似的條件、共同的市場,關鍵是樹立“一盤棋”的思想,相互通氣,相互協作,做好以攀西為中心的康養產業規劃,把勁擰在一起,提升攀西康養品牌的知曉度和美譽度。
委員們認為,打造攀西康養基地,要鼓勵成都的知名大醫院到攀西地區設立面向老年病人為主的分院,出臺政策扶持建設“醫養結合”的護理型養老機構,培養康養產業從業人員。委員們希望國家能設立陽光康養產業發展專項試點基金,用于支持康養產業示范性重點項目、重點企業的貼息或補助等,賦予試驗區康養產業發展的土地、稅收、金融、保險等社會配套改革先行先試的支持政策。
基層治理 ?牽動百姓神經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礎在基層,工作重點在基層。“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核心是人。”代表委員認為,基層工作經驗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百姓直接面對的是村(社區)、鄉鎮的工作人員,他們是否具備一定的基層工作經驗,直接影響到服務群眾的質量。
“社區是個筐,啥都往里裝,承擔了政府部門延伸下來的大量工作,但資金和人員不能夠同步匹配,事情越來越多,任務越來越重,人手越來越緊。”全國人大代表、仁壽縣文林鎮文林路社區黨總支書記唐群容說,目前基層社會治理既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局面,還存在行政化的趨向。
唐群容建議,應進一步明確社區的定位,理順政府部門和社區的關系。社區隊伍人員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同樣值得關注,特別是在具體工作中還沒有建立社工人才進出機制,人員素質難以適應現在社會治理的新要求,缺乏專業性的社區人才成為普遍現象。國家要進一步加大對社區的投入,制定完善的社區人才培養政策,提高社區工作人員待遇,吸引一批年輕的知識化、專業化人才充實到社區隊伍中來。
扶貧攻堅 ?主攻方向是精準扶貧
“今年全國要脫貧1000萬人以上,四川的脫貧任務很重,占到了全國的十分之一。”在四川代表團第四次全體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對四川保民生、促脫貧提出殷切希望。
代表委員認為,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在扶貧攻堅,責任重大,要以非常之策、非常之力,打贏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
全國人大代表、達州市市長包惠認為,要在扶貧方式上再創新,在規劃制定上要注重當前脫貧與長遠發展相結合,在分類施策上要注重財力扶持與智能培育相結合,在扶貧方式上要注重推進精準扶貧與區域整體開發相結合,推動“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
任永昌代表認為,要減少農村貧困人口,必須“兩手抓”,“一是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比如農田水利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另一方面要重點發展農業產業,前者是后者的基礎,而后者的推進才有可能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
“扶貧攻堅靠單項措施、常規手段很難奏效。”代表委員認為,根本還是靠改革破難題,主攻方向就是精準扶貧,變“大水漫灌”為“精確滴灌”,精準找窮因,精準挖窮根,精準甩窮帽。
(本刊綜合)
責任編輯: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