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眉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句描寫梨花盛放的經典詩句,在仁壽縣曹家鎮梨園村有了真實的映照。3000多畝梨樹密植在高低起伏的淺丘間,密密匝匝的白花如雪壓枝,映襯著田野間繁盛的油菜花,織成一派鮮活誘人的春色。
3月11日,曹家鎮梨花節正式開幕,同時也是四川省第六屆鄉村文化旅游節暨仁壽縣首屆鄉村文化旅游節。作為主會場的梨園村,從事農家樂的村民一大早就忙得不可開交。“我今天接到20多桌的預訂了,看來按30桌準備都不夠,要趕緊去街上多買點菜。”農家樂老板李毅正在為節會做最后的準備工作。遠處蜿蜒的觀景步道上,游人徜徉在花海之中。
高漲的人氣、熱鬧的節會、歡樂的歌舞表演……梨園村的鄉村美景和民俗文化感染著每一個游客。當農村“空心化”問題正引發社會關注與探討時,熱鬧的梨園村給出了自己的“答卷”。
可是誰又能知道,2010年之前,梨園村是個名副其實的“空心村”,因為干群關系緊張、村級基礎薄弱,村民大多靠外出務工來尋求出路。那時,梨園村是沉寂、蕭條的。
能人回鄉當支書
2008年對于陳學良來說是個分水嶺,在那之前,他和村里的青年人一樣在外打工,不同的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去了江浙一帶,而他帶著10多個鄉鄰去了我省阿壩州黑水縣搞水電站建設,效益好的時候一年能有20多萬的收入。
汶川地震之后,陳學良想著家鄉要搞重建,建筑市場應該很紅火,可是回鄉后,市場并沒有他想的那么好,反倒是國家對農業一年勝過一年的扶持讓他回到農民的本源——與土地打交道。陳學良承包了170畝魚塘,又搞起了10多畝梨樹,成為村里名副其實的產業大戶。
此時,村里卻出了大事,原村支書因為虛報重建戶數、套取重建資金被判刑。村民們因此反響強烈,對村干部的信任度降到了最低,連帶著對鎮干部也持不信任態度,“那時候鎮干部到村里宣傳惠民政策和項目,村民都不接受,對干部的抵觸情緒很大。”曹家鎮黨委副書記陳麗梅說。沒有支書怎么辦?村民說,“選一個我們相信的、沒有當過村干部的”。回鄉創業的陳學良成為村民最認可的人選。
2010年,陳學良高票當選為梨園村支書。班子理不順,村子搞不好。陳學良與“兩委”班子成員凝聚了共識,從村民反映最強烈的地方改起。還清村里10多萬元欠款,交給村民一本明白賬;強推基礎設施建設,5年時間修了近15公里路,農房改造200多戶,水利、能源等配套設施跟進建設,為產業發展打好了基礎。
產業將“空心”做“實”
40歲正是農村外出務工的主力年齡,可萬德剛卻和妻子辭了在成都新津縣的工作,回鄉種梨。2012年,夫妻二人回村種了30多畝梨樹和葡萄,一年收入有20多萬元,比在外打工豐厚多了。
曾經的梨園村雖以有幾百年的老梨樹而出名,但是品種老舊的梨樹并沒有讓村民鼓起錢袋子,幾角錢一斤的價格如同雞肋。守著梨樹資源,村民卻依然以傳統農作物種植為主。那時的梨園村可謂產業空白村。
陳學良和村“兩委”成員出去考察過,也請教了農業專家,了解到梨園村的土質適宜種果樹,應該“嫁接”百年老梨樹的名頭,大力發展梨樹種植,形成規模效應。為了發展產業,村里的黨員干部沒少想辦法。為了動員村民種植梨樹,村“兩委”發放種樹補貼,栽活一株樹苗補貼4元錢,很快村里就新增5000多株梨樹;為了幫村民更換品種,村里組織了黨員干部義工隊,免費為村民砍樹300畝,獲得的收入如數返還村民……
在村“兩委”的主導下,梨園村的梨樹種植面積發展到3000多畝,并進行了品種改良,同時輻射帶動周邊村落種植梨樹,形成了萬畝梨園的產業規模效應。
梨園村成立了白雞灣水果專業合作社,并注冊了“白雞灣”商標,入社會員可參加四時果樹管護培訓,按最高價格收購水果,年終還能有分紅。有了專合社的推動,梨子每斤的收購價3元,比周邊散戶的銷售價格高了整整1元,進入盛產期的梨樹每畝收入可達1萬多元。陳學良說,村里沒有外來的業主,大戶都是本村的,其余的農戶少則一兩畝多則十來畝,原來田邊砌起的堡坎也被村民推平,種上了梨樹。
去年,梨樹給梨園村人帶來了1800多萬元的收益,村民年純收入1.1萬元,坐了全鎮的“頭把交椅”。通過發展產業,將“空心”的村子做“實”了。
“這兩三年,村里回鄉搞果樹的人在增加。就算是打工也不愿意走太遠了,賣梨子的時候好回來幫忙。”村民萬柏松說。他在不到50歲的時候回到村里,種了七八畝梨樹和葡萄,一年輕輕松松收入七八萬元,“比在外面打工松活多了”。
回家的“誘惑”
47歲的向秋云看上去很顯年輕,穿著印花的套衫和修身褲,頭發染成了時髦的酒紅色,從外表來看她與人們印象中的農婦形象大相徑庭。大女兒已經成家,在成都安家創業,向秋云和老公帶著讀高中的小兒子住在村里兩層的大新房里。她的老公算得上是農村經紀人,主要在周邊搞水果銷售和運輸,她一個人種了五六畝梨樹,“梨樹的管護不復雜,勞動強度不高,我一個人應付得下來。”她每年能存個七八萬元,生活挺滿足的。向秋云說,自己每天最大的休閑就是晚飯后到村里的廣場和鄉鄰們聊聊天,有時候也去鎮上的文化廣場跳壩壩舞。
梨園村的文藝隊可是聲名遠播。為了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兩委”動員村里的文藝愛好者成立了文藝隊,由村里出資添置了設備,組織了一支20多人的村級文藝隊伍。70多歲的郭秀英是文藝隊里年齡最大的隊員,卻也是最積極的文藝活動參與者和最熱心的政策精神宣講員。去年,縣文體局搞文藝匯演比賽,梨園村代表曹家鎮參賽,村民自排自演的歌頌家鄉美景和幸福生活的節目《梨鄉頌》一舉拿下了第一名,讓村里著實沸騰了好一陣子。
“我們村不比城里差”,這是梨園村人的共識。萬柏松說,“我們村家家戶戶都蓋了新房,已經沒有舊房子了。村里有4個保潔員,環境衛生很干凈,不比城里差。”“主要是這幾年村里修了不少路,路修好了,搞什么都方便。村里有不少人家都買了小車,就連上學的娃娃每天都有校車到村里來接送。”向秋云說。
在年初村“兩委”的承諾中,梨園村要重點打通旅游環線,建好休閑文化廣場,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的升級。“梨園村目前的農家樂數量比較少,星級也比較低,發展星級農家樂是我們村產業發展的重點。”陳學良認為,產業發展了,農村更美了,文化生活更豐富了,自然會吸引外出的人們回鄉發展。
“其實,村民富了以后,有不少人在縣上,甚至市上買房子,這是一個大趨勢。但是我們把農村建設好了,自然會吸引一些落葉歸根、喜歡鄉土生活的人回來。”陳學良自信地說。而事實上,梨園村40-50歲年齡段的村民越來越多地踏上了歸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