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暉

核心提示
我省實施的新農村建設五大行動,建設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俗特點、鄉村情趣的新農村,讓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真正把農村建設成為幸福美麗的家園。從這期起,本刊陸續推出“五大行動”重點示范縣的報道,為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借鑒。
“第四屆陽光漢源花卉節”——進入漢源的地界,碩大的廣告牌十分醒目。
支撐這塊牌子的,是全縣產值超過7.38億元、總面積達到31.25萬畝的果園。
眾所周知,漢源縣是省定貧困縣、革命老區縣、少數民族待遇縣,但在示范片內,去年農民純收入達1.2萬元以上,農村產業發展呈現良好的勢頭。
整合資金投入,實現全域立體化農業
“全域立體化農業。”3月7日,參加完花卉節開幕式的漢源縣委書記楊興品給出了答案。
“漢源農業要跟上市場的步伐,必須打破過去小農經濟模式,走規模化、產業化的路子。”楊興品說,“只有充分利用好海拔、氣候、土壤等優勢資源,選對品種、建好基地、形成品牌,對市場和商家形成聚合效應,才能在日趨激烈的市場上搶占先機。”
自漢源縣2012年被確定為第二輪省級新農村建設成片推進示范縣以來,已經建成了優質金花梨、白鳳桃、甜櫻桃、晚熟黃果柑、精品花椒、蒜薹、紅富士蘋果、中藥材、高山蔬菜等10個萬畝以上規模的優勢產業。
距離縣城95公里的永利彝族鄉,海拔高度在540-3650米之間,山高坡陡,氣候惡劣,過去是有名的貧困鄉。如今,全鄉形成了以海拔2000米為分界線的不同產業發展帶:海拔2000米以上種植高山延時蔬菜、山木藥材、植樹造林,飼養豬、雞、牛、羊;海拔2000米以下,種植玉米、豆類等,飼養豬、雞,經濟林木以蘋果、核桃為主。
竹坪村一組的蔬菜大戶歐俊林早已安排好了今年的生產,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年3月種蓮花白,6月底賣,7月再栽一季,10月賣。一年兩季,畝產上萬斤。去年的收購價是每斤0.4-0.5元,每畝投入不過千把元,最少能賺8000元。“2013年最紅火,每斤收購價0.8元,我承包了50畝地,收入很可觀。”歐俊林興奮地說。
“以點帶面、連線成片、產村相融。”一路同行的漢源縣農工辦副主任熊偉這樣表述全縣的工作思路,“荒山荒坡基本實現應栽盡栽、應種盡種。”
應種盡種的背后,是修路引水、技術培訓的新農村建設真實投入。僅2014年,全縣累計整合中央、市、縣各級財政支農資金就達9.51億元,并且利用財政專項資金的杠桿原理作用成功撬動6933萬元的社會資金用于新農村建設。“這實現了資源整合、力量聚合。”熊偉說,政府、企業、農民三方聯動,既明確分工,又相互配合,形成以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的模式發展現代農業。
漢源品牌蔬果,48小時就到城里人的餐桌上
皇木鎮松坪村三組的謝學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精品蔬菜。“去年9月,我試種了冰草,種子1斤1萬元,我只買了半斤試種。冰草的收購價每斤40元,如果成功了,馬上推廣。”謝學華是漢源縣轎頂山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頭人,他帶領合作社成員試種豌豆尖、豆類等蔬菜800余畝,通過一體化的產業經營模式,將“豌豆尖、紅生菜、紅花”等特色蔬菜遠銷廣東、上海、北京、重慶等地。“就拿豌豆尖來說吧,收購價每斤10元,經過包裝空運到大城市的超市,就是每斤50-60元。算下來一年每畝的利潤可以達到8000元。”
小菜豌豆尖為什么利潤這么高?“因為我們不施化肥、不打藥、只施農家糞,而且通過了有機產品的認證。”謝學華笑著說,目前合作社直接帶動100多戶275人增收致富,“合作社不斷在擴張,永利鄉的部分村民也加入了合作社。現在公司化運作,48小時內我們的有機菜就能到大城市人的餐桌上。”
“我們縣的合作社致富帶頭人、大戶都是響當當的‘土專家、‘田秀才,能夠就地指導群眾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熊偉說,目前全縣形成了以核心產品為支撐的區域品牌發展框架,深度培育打造了“漢源甜櫻桃”、“漢源花椒”、“大渡河牦牛肉”和“瀑布溝農產品”等公共品牌,其中,“漢源花椒油”、“漢源白梨”和“漢源櫻桃”3個地標產品已通過相關評審,已有10個農產品取得有機農產品證書。
品質不斷提高,品牌不斷提升,漢源農業進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形成了量價齊升的良好局面。
“一個產業就是一個田園景觀”
滿樹的黃果柑,在藍天的襯托下一片黃燦燦,主產區安樂鄉迎來黃果柑大批上市。漢源黃果柑是當地特有的品種,每年2月至5月黃果柑成熟時,正好填補了節日鮮果市場的空白,素有“迎春第一果”之稱。“只能說產業還在發展中,今后要在精細化管理上下功夫。你看,果樹上的果子結得太多了,老百姓舍不得疏果,大小也不均勻,這樣會影響銷售價格,下一步我們還要做好技術培訓,指導老百姓科學管理,提高收入。”安樂鄉黨委書記代萬琴指著枝頭上的黃果柑說。
“用石灰和硫黃熬制的農藥用于防治果樹蟲害,每年這個時候打一次就行了。”清溪鎮雙坪村村支書駱銀永正忙著給大櫻桃樹打生態農藥。漢源縣是全省大櫻桃種植面積和產量最大的縣,而且品種多達30多個。2014年,雙坪村380戶農戶中,銷售大櫻桃收入在30萬元以上的農戶達到3%,10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的達到44%,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達30%,成為名副其實的小康村。“我們村50%的家庭都有三輛車:用于生產的摩托車、農用車,還有用于生活的小轎車、越野車都很普及。”駱銀永說。
截至2014年底,全縣蔬菜、水果對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達3705元。
農業規模化發展也促進了漢源大農業景觀的形成,“百里花果長廊”產業環線應運而生。環線串連著大田、九襄、雙溪等7個鄉鎮,沿線種植甜櫻桃、金花梨等特色水果2.6萬畝,形成花海景觀、鮮果采摘、農家體驗、山水鑒賞于一體的特色鄉村旅游模式,帶動當地20余萬群眾受惠。
今年春節期間,一位來自成都的游客住在申溝村四組汪國華家的農家樂,對他三層900平方米的小樓房嘖嘖贊嘆,說要是在成都三環路都能值上億元。這座小樓地下車庫能停12輛車,30個床位作接待。“去年除去開支,我還了10萬元貸款,今年準備把剩下的20萬元貸款也還了。”汪國華坦言,“心頭還是感恩,村上做啥事我現在都支持。”
2014年,全縣共接待國內游客230萬人次,同比增長63%,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4.8億元,同比增長86%。
“按照‘農業景觀化、景觀生態化、生態效益化的思路,漢源實現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單一農業向高效農業發展的新型大農業,以旅興農、農旅一體互動發展。”雅安市委副書記青理東告訴記者。
“上周我來漢源調研,走了一大片,印象最深的是家家有果園,戶戶住新居,處處是景觀,村村奔小康。”省委農工委新農村處處長董進智感慨地說。
責任編輯:黃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