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12日,從建國第二天就投入戰爭的以色列和埃及開始停戰談判,宣告第一次中東戰爭的結束。以色列占領了巴勒斯坦大部地區,取得戰爭勝利,但這片土地卻沒有獲得應有的和平。
何處是中東 政治意義復雜
中東這個稱謂和歐洲那些殖民者不可謂關系不密切。大概在16至17世紀的那段時間里,歐洲的殖民者在向東進行殖民擴張時,以自己為起點按地理位置的遠近將目標版圖劃分成了近東、中東和遠東。
嚴格來說,“中東”不屬于正式的地理稱謂,其究竟包括哪些國家和地區,國內外尚無定論。只能說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約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爾、沙特、敘利亞、阿聯酋和也門,巴勒斯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蘇丹、毛里塔尼亞和索馬里,由于其歷史、文化的因素,一般認為它們都屬于中東國家,而土耳其和塞浦路斯盡管在地理上屬于中東地區的一部分,但是他們自身卻認為屬于歐洲;北邊的阿富汗在政治意義上則一般被看作是中東國家之一。
“中東”還是一種政治概念。最直接的,中東問題就是指阿拉伯國家(包括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的沖突問題,也被稱為阿以沖突。這里所指的中東問題是歷史的產物,是大半個世紀以來列強在中東爭奪遺留下來的禍患,其核心則是巴勒斯坦問題。
縱觀整個中東的歷史軌跡,姑且不妨以“一個祖先,多種民族,三次流散,頻繁戰亂”概而言之。
源于共同祖先的血統而繁衍生息了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加之歷史上東西方文化在中東這里融合交匯,多種民族便于此匯集同居。盡管各自有各自的信仰,但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的教徒心目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圣城:耶路撒冷。擁有一個獨立的猶太國家是所有猶太人內心深處的渴望,于是在他們心中很早就有了重建國家的設想,后來又興起了猶太復國主義,這樣直接導致了后來中東最大的紛爭:故國圣地之爭。
先勝后?。喊⒗J栽求和
1948年5月14日下午4時,猶太人多少年的“復國夢”,在本·古里安(被喻為:“以色列國”文)的一段獨立宣言后終于實現了。以色列,在希伯來語中意為“與神角力者”,而以色列這個國家得以成立也是猶太人與命運之神不懈角力得來的。
1947年11月30日,猶太人的欣喜若狂和阿拉伯人的絕望憤怒都再也按捺不住,暴力沖突的導火索已然點燃,“非正式的戰爭狀態”已經觸發。猶太人在擴軍備戰,雄心勃勃,而巴勒斯坦阿拉伯方面也沒有坐以待斃。
猶太人以為巴勒斯坦會成為他們的夢家園,但事實上那里沒有祥和的和平鴿,有的只是憤怒的子彈。就在以色列重生的第二天,阿拉伯國家聯盟的埃及、外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的軍隊,正式向剛成立的以色列國吹起了進攻的號角,第一次中東戰爭——巴勒斯坦戰爭爆發了。
盡管之前與阿拉伯國家的交鋒已經持續了半年多,但那畢竟只是“非正式”的過招,當真正的戰爭鋪天蓋地而來時,猶太人還是慌了神。戰爭伊始,阿拉伯五國聯軍在數量上就比以色列部隊占優勢。面對4萬多人的強大陣容,以色列方面僅有3.4萬人的武裝,嚴格來說那也就是一支沒有統一指揮的游擊隊。在軍備上,以色列也遜色很多。無論怎么看,以色列就算在大戰開始前的零星戰役中占了便宜,也改變不了現時所處的劣勢。果不其然,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以軍節節敗退,新生的以色列面臨崩潰的邊緣。
為扭轉戰局,以色列開始在聯合國尋求“?;稹睅椭?。在開戰后的第三天,美國向以色列伸出了援手,其代表向聯合國安理會建議“戰爭雙方在36小時內?;稹?。蘇聯也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指責阿拉伯國家的進攻行為,并要求它們立即?;?。英國在最初的時候反對美國的建議,但不久就變卦了,它先是撤走了“阿拉伯軍團”的英國軍官,爾后即停止向埃及、伊拉克、外約旦提供武器。終于,在6月11日,阿以雙方同意?;鹚闹埽屠账固箲馉幰矔焊嬉欢温洌谝浑A段結束。
本來,在雙方?;鹎?,阿拉伯聯軍的旗幟已經插在了巴勒斯坦三分之二的領土上。?;鹪诎⒗撥娍磥聿贿^是自己勝利的象征,讓阿拉伯聯軍沒有想到的是,?;鸾o了以色列重整旗鼓的機會,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四周的停火時間,為爾后的戰爭積聚力量。
以色列開始“全民皆兵”,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紛紛來到以色列加入其中。另外,第一階段的交手讓以色列深深體會到不具備硬實力——武器優勢的痛苦。于是,它開始從美、英、法等國購買大量軍事武器,以色列的海陸空三軍也迅速形成一定規模。軍事改組也是以色列?;鸷笠k的一件事。經過一系列的調整,以色列軍隊面貌煥然一新。
1948年7月9日,有了充分準備的以軍自信滿滿,向阿拉伯聯軍發起了攻擊,巴勒斯坦戰爭的第二階段全面展開?!笆爝M攻”,是以色列為這次進攻所起的名字??梢娨陨惺呛蔚鹊臍鈩?,它是要在短短的十天之內打敗對手,扳回敗局。果然,以軍勢不可擋,這次輪到阿拉伯聯軍節節敗退了。正當以軍越戰越勇之時,聯合國安理會的一紙“?;鹆睢鳖C了下來,戰事再次中止。
十天的戰斗讓以色列奪取了阿拉伯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戰爭形勢已被扭轉。在這一次的?;鹌陂g,以色列較之前更加積極推行移民計劃,不斷擴充軍隊,補充武器裝備。到第三階段的戰爭開始前,以軍的總人數已經有9萬人之多,軍備更是阿拉伯聯軍所不能相比的。而阿拉伯聯軍方面,在喪失第一階段的優勢后,在第二次?;鹌陂g原本由來已久的內部矛盾進一步激化,敗勢盡顯。
1948年10月15日,以色列單方面撕毀“?;鹆睢?,命令國防軍向阿拉伯軍隊發起進攻,巴勒斯坦戰爭進入到最后的決戰期。戰事又如火如荼地進行了將近半年的時間,阿方始終無法逆轉不利的局面,形勢更是日益惡劣。反觀以軍,“約夫”戰役、“希拉姆”戰役、“霍雷夫”戰役接連打下來,以色列勝局已定。猶太民族的愿望最終還是得到了實現,可這也意味著阿拉伯人由當地的主人淪為了連生存都艱難的難民,而阿以之間則更是開始了永無寧日的對抗。
以色列糾結選擇保護傘
以色列在巴勒斯坦戰爭中艱難獲勝,為了保全自己的生存空間,讓自己在中東好好立足,當務之急就是選擇好自己的保護傘。
以色列政府中親美勢力龐大,美國也很在意自己在以色列舉足輕重的地位,兩國要建立親如弟兄的關系倒不是什么難事。在當時的國際格局中,蘇聯的勢力也是非同一般,以色列權衡利弊之后,覺得萬萬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畢竟多一個大國支持自己,自己就多一份保障。因此,以色列試圖左右逢源,奉行“均衡外交”的政策,游走在美蘇兩國之間。
在冷戰格局還沒有完全形成之前,以色列的“均衡外交”政策還是適應時勢的。以當時來說,在美蘇冷戰伊始,話他們對抗的主戰場還不是中東,這樣一來,以色列的“均衡外交”還是適合大環境的。
開始的時候蘇聯和東歐各國政府對巴勒斯坦分治是支持的,在以色列建國后也給過一系列的幫助,這些都讓以色列感激涕零,于情于理它是不能放棄這些大有實力的支持者的。20世紀50年代,美蘇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左右逢源的策略越來越不太好用了。以色列再也無法自如游走于兩國間。咄咄逼人的國際形勢,第一次讓以色列感到了選擇的不易。
就在以色列猶豫不決的時候,美、英、法三國及時發表了《三國宣言》,向以色列拋出了橄欖枝,示意它可以參加一個地區性的聯盟。以色列如獲至寶,登時不顧蘇聯的威脅,牢牢抓住了這救命稻草。
從1950年開始,以色列和蘇聯的關系呈明顯惡化趨勢,蘇聯對以色列一邊倒地支持美國的立場非常不滿意。在1952年和1953年,蘇聯國內接連發生了兩起猶太人被捕事件,這也讓本已脆弱不堪的兩國關系更加交惡。1953年2月,蘇聯駐以色列使館遇襲,蘇聯政府盛怒之下宣布與以色列斷交,這也將以色列完全推進了西方國家的懷抱。
(《中東黑血:中東的戰爭與和平》文天堯/文,鳳凰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