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強 吳潔明
摘 要: 針對數字作品經多級授權后無法有效證明授權的合法性問題,研究了數字作品基本授權信息的類型,分析了數字作品權利轉移的邏輯關系,通過構建權利鏈基本模型、組合形態模型,設計構建算法記錄數字作品多級授權信息,以解決合法授權的問題。
關鍵詞: 數字作品; 版權保護; 授權鏈; 構建算法; 授權模型; 權利驗證
中圖分類號:TP3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5)04-09-04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digital works by multi-level authorization cannot effectively prove the legitimacy of authoriz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ypes of digital works' basic authorization information and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of digital works' right transfer. By building the basic rights chain model and the combination configuration model, a construction algorithm to record the digital works' multilevel authorization information is designed,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 for the legal authorization.
Key words: digital works; copyright protection; right chain; construction algorithm; authorization mode
0 引言
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數字作品(例如:手機游戲、軟件、數字音樂、電子書等)的迅速傳播奠定了基礎。優秀的數字作品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中重要的消費品。人們可以在任何有網絡的地方,方便地使用、復制這些數字作品,但是在方便使用的同時,也出現了大量的侵權現象(即未經數字作品權利擁有者授權的情況下用于商業目的的使用),嚴重損害了作品權利擁有者的利益,阻礙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對數字作品權利進行認定、能夠有效理清數字作品授權關系的方法。
本文對現有數字作品授權方式和授權信息進行研究,針對多級授權的數字作品,構建授權權利鏈,采用權利鏈跟蹤的方式證明授權的合法性。研究數字作品權利鏈構建過程,抽象出權利鏈的基本模型和組合形態模型,構建多條件并行檢測、安全鏈接、專有回溯遍歷和專有安全范圍等算法,安全高效地構建授權權利鏈。
1 數字作品授權信息
所謂數字作品,即以二進制數字編碼形式表達的各種作品,它不僅包括文字、美術、攝影、音響、動畫、電影電視等傳統作品的數字表達形式,還包括從其被創作之時就是用二進制數字編碼形式表達的計算機軟件、數據庫和多媒體作品等新型數字作品[1]。
數字作品的授權(轉讓)是指數字作品權利的擁有者將其擁有的作品權利許可(轉讓)給另一方使用。通過記錄數據作品的授權信息,形成數字作品授權權利鏈的元數據,解決數字作品經多次授權后權屬不清的問題。
1.1 授權類型
數字作品授權類型包含專有許可、非專有許可和轉讓三種。授權類型決定數字作品的授權方式,專有許可授權是指著作權人授予合同另一方享有的以某種特定方式專有使用其作品的權利,被授權方對作品享有獨占、排他的使用權,授權人不得再授權第三者;非專有許可是指著作權人將其作品以非專有的方式授權給他人使用;轉讓是將數字作品的權利轉讓給另一方,數字作品轉讓后,原轉讓者不再擁有該項權利。
1.2 授權信息
對于數字作品來說無論是轉讓還是許可,只要使用他人作品都應當同權利擁有者簽訂相應的合同。通常許可使用合同的主要內容有:①許可使用的權利種類,即許可使用的權利是專有使用權還是非專有使用權;②許可使用的地域范圍、時間[2]。為此應將數據作品的授權信息概括為權利種類、授權的時間范圍、授權地域范圍和許可方/被許可方的基本信息。對于數字作品的權利擁有者只能將屬于自己的權利,例如復制權、發行權、改編權、表演權、廣播權等,授予他方,條件是在有效時間和地域范圍之內。被許可方擁有作品的相應權利也包含上述三個方面,并且其范圍應該是許可方相應范圍的子集。
2 數字作品權利鏈的構建邏輯
當數字作品權利擁有者以合同方式將其合法權利授予他方時,就在權利鏈上形成一個授權節點。一次合法授權的前提條件是:①要確定許可方擁有的權利是否合法;②要確定本次授權過程是否合法[3]。這兩點都確定合法才能構建本次授權節點,進而保證在此基礎上建立的授權鏈是完整的、合法的。同時,構建起來的權利鏈又可以為下次授權提供脈絡清晰的授權依據,保證下次授權的合法性。
2.1 對許可方權利獲得合法性的判斷
許可方的權利獲得方式,包括原始獲得、繼承、承受和其他[4]。
若是原始獲得或者繼承,需要驗證許可方的權利保證書。
若是承受獲得,則需要根據許可方的上級授權合同(即許可方作為被許可方獲取權利的合同)對許可方權利的合法性進行判斷。
⑴ 對作品范圍的判定:需要核實是否本次授權的作品均在上級授權合同中出現。
⑵ 對權利范圍的判定:需要核實本次授權中許可方授予被許可方的權利是否為其在上級授權合同中獲得權利的子集。
⑶ 對合同期限的判定:該合同的有效日期是否為其上級授權合同有效日期的子集。
⑷ 對地域范圍的判定:該合同的地域范圍是否為上級授權合同的地域范圍的子集。
如果上述判斷均符合要求,證明本次授權許可方的權利合法,并有權將其授予本次授權的被許可方。
2.2 通過授權類型對授權合法性的判斷
許可方將權利授權給被許可方的權利分為三種類型,轉讓、專有許可授權和非專有許可授權。授權時需要查看許可方上級授權的授權類型,來確定本次授權的合法性[5]。
轉讓:許可方將作品的權利轉讓給被許可方后,轉讓的權利為被許可方所擁有,許可方自己也將不再擁有該作品的相應權利。因此構建的權利鏈的節點時需要判斷其許可方是否已將權利轉讓給其他被許可方。如果存在此種現象則該授權不合法。
專有許可授權:許可方將作品權利專有授權給被許可方后,則該授權權利為被許可方擁有,而許可方也擁有該權利,但不能再授權給另一方。因此在構建權利鏈時需要判斷許可方是否曾經將授權權利以專有許可的方式授權給另一方,如果存在此種現象則本次授權不合法。
非專有許可合同:許可方將作品權利非專有授權給被許可方后,則該授權權利為被許可方擁有,而許可方也擁有該權利,并且可以授權給另一方。
2.3 對授權基本信息合法性的判斷
⑴ 對合同權利范圍的判斷
對于數字作品的權利種類必須包括信息網絡傳播權[6]。
⑵ 對合同有效期的判斷
起始日期必須小于截止日期,并且截止日期不能晚于當前備案的日期。
⑶ 對許可方和被許可方的身份判斷
根據證件類型判斷其備案的證件號格式是否正確。
3 數字作品權利鏈建模
通過對權利鏈構建邏輯的研究,抽象出數字作品權利鏈的基本模型和組合形態模型。在構建權利鏈時,根據授權類型、獲得方式等信息套用模型即可有效的判斷授權的合法性,進而安全高效地生成新的權利鏈。
3.1 基本模型的建立
以數字作品權利獲得方式為分類依據,可確定四種基本模型,分別是:原始節點模型(原始獲得)、繼承模型、承受(非專有授權)模型及專有許可模型。
原始節點模型是對作品的原創者或最初權利擁有者的權利信息描述,其主體是作品基本信息,屬性包含時間期限、地域范圍、權利范圍等。
繼承模型是對繼承方式授權過程的描述,對其授權節點有相應的權利,被授權節點通過繼承的方式獲得授權節點的各項權利。
承受(非專有授權)則是對一般授權的描述。
專有許可授權的特殊性就在于,授權方將權利只轉讓給一方,經專有許可后其無權將權利再轉移給第三方。
3.1.1 原始節點模型
該模型為權利鏈原始節點,需要針對節點建立對象,屬性包括權利范圍、時間范圍、地域范圍、原創聲明和相關證件登記信息。原始節點是數字作品授權鏈的首節點,是對作品原始獲得者權利的描述,當權利擁有者聲明該作品為其原始獲得時,適用于該節點。節點結構如圖1所示。
3.1.2 繼承模型
如圖2所示,該模型描述的是許可方獲取權利的過程。通過繼承方式獲取數字作品的權利,當權利的繼承方繼承權利時就形成了一個新的繼承節點(圖2中的第二個節點),將繼承權利的相關信息注入到模型當中,將兩個節點對象建立關聯關系,完成繼承鏈接過程。將兩個節點的屬性進行對比(繼承節點的權利屬性應為原始節點的全部或子集),以確認該繼承過程的合法性。繼承方和被繼承方需要有繼承聲明和原創聲明。
3.1.3 承受(非專有授權)模型
承受模型為非專有授權模型,當被許可方承受權利時就在權利鏈尾部增加一個新的節點,該節點的授權類型是非專有授權。該節點承受上一節點的權利,經合同確認,被許可方獲取的權利屬性(權利范圍、時間范圍及地域范圍等)應該為上一節點的子集。在構建非專有授權的節點時使用本模型與上一節點的權利屬性進行比對,建立兩個節點的鏈接關系。
3.1.4 專有許可授權模型
專有許可授權模型是指數字作品權利擁有者將權利專有授權給對方使用,在權利鏈尾部增加一個節點,該節點承受上一節點的權利,該節點的授權類型是專有授權。根據該模型構建權利鏈時,因為專有許可授權具有排他性,因此除了要與上一節點的權利屬性進行比對外,還需要回溯檢查前一節點是否將相同權利在重疊的時間期限、地域范圍內授予了其他節點,(即如果有其他分支節點)則本次授權不合法。
3.2 權利鏈組合形態模型的建立
組合形態模型反映的是常見的權利鏈形態,包括:單鏈式、分支式和含有專有許可的權利鏈等形態。研究權利鏈的形態模型,用不同的方法處理不同形態的權利鏈,有利于對權利鏈上各個節點權利擁有者的合法性進行認定,更好地對作品權利轉移進行跟蹤。
3.2.1 單鏈式權利鏈模型
單鏈式權利鏈由3.1節中的基本模型串聯而成,如圖3所示。由原始節點發起,每個節點均為單承受,既每個父節點只有一個子節點。每增加一個節點均需要回溯上一節點,驗證授權范圍。這種權利鏈形態最為簡單、普遍,只需按照鏈表的鏈接關系從尾到頭逐個比對權利范圍即可高效的追蹤權利轉移的過程。
3.2.2 分支式權利鏈
分支式權利鏈為在授權過程中父節點可以將權利授權給多個子節點的現象,一旦出現此種現象,鏈表就出現了分支鏈。這種權利鏈形態比較復雜,在此種形態權利鏈的構建時,除了需要對上級節點權利屬性進行比對之外,還需要比對是否會與同級分支節點的授權產生沖突。此種模型中不包含專有許可授權類型,適用于非專有許可權利鏈的構建過程。
分支式權利鏈模型如圖4所示。
3.2.3 含專有許可的權利鏈
含有專有許可的權利鏈模型為權利鏈構建過程中,存在專有許可授權的現象,需要回溯到父節點,確認父節點是否有授權同等權利的子節點。這種權利鏈形態比較特殊,因為專有許可的權利使其不能擁有相同權利的同級兄弟節點,如果存在相同權利的同級兄弟節點則構建失敗,否則構建成功。此種模型適用于含有專有許可授權的權利鏈的構建過程。
含專有轉讓的權利鏈模型如圖5所示。
4 構建算法
4.1 多條件并行檢測法
采用多條件并行檢測算法對數字作品權利鏈上的授權屬性進行逐級比較,驗證其授權鏈上是否存在不合法授權。
將各個節點的時間期限、地域范圍、權利范圍分別進行串聯,形成鏈接表,當需要進行權利鏈的檢測時,使用三個線程同時對三個鏈從首節點開始進行處理,當遇到分支節點時,原線程選擇一個分支繼續計算,分別為每個分支開辟新線程,進行范圍計算處理。當查找到某節點的條件范圍超出其上一節點的條件范圍時,記錄該節點,并停止計算。若每個線程均走到尾節點,說明該權利鏈上節點均為合法授權。
4.2 安全鏈接法
每當構建新的節點時,應根據授權方式和獲取方式按照基本模型形成權利鏈,再根據形態模型進行驗證,實現權利鏈的安全構建。
在每個節點構建時,首先檢測其上一節點是否已有專有許可分支節點,若有節點判定范圍是否重疊,若有則建立節點失敗,若無則根據建立的節點關聯屬性,對上一節點的授權進行比對處理。即分別比對本節點的時間期限、地域范圍、權利范圍是否為上一節點的子集,若發現有超出范圍的屬性,則節點建立失敗,否則進行指針關聯,節點構建成功。
4.3 專有回溯遍歷法
當需要驗證某個專有許可授權節點是否合法時,可采用專有許可權利鏈形態模型,自底向上逐級查找,完成對該節點授權合法性的驗證。
從專有許可節點出發,開辟一個空間,存儲該節點的相關屬性范圍,查找其上一節點是否有分支節點,若有分別判斷其屬性范圍,并將該節點入棧。處理完各個節點后,出棧查找其上一節點的分支節點,并將該節點入棧。若沒有發現屬性重疊,則不存在將相同權利在相同時間、地域范圍內重復授權的現象,該專有授權權利鏈構建成功。專有許可回溯如圖6所示。
4.4 專有安全范圍法
根據專有形態模型可知,專有授權會造成同級兄弟節點授權不合法,而按照回溯遍歷法驗證時間效率會相對較低,因此采用犧牲空間換取時間的方式,將作品的所有專有授權構建成一個隊列,便于對重疊授權的查找驗證。
首先在專有許可隊列中比對各個節點的屬性范圍,若沒有重疊,則該節點構建成功,若其為專有許可節點時,則將該節點存儲于隊列中。若有重疊,則根據重疊節點找到權利鏈中該節點位置并向下檢索,若其尾節點正是待構建節點的上一節點則該節點構建成功,否則構建失敗。
5 結論
本文通過對數字作品版權保護業務流程的梳理,總結出四種基本模型和三種形態模型,經過四萬條實際數據驗證,上述模型涵蓋了實際應用中的授權現象。在構建權利鏈時給出了四種構建算法,經一千條數據驗證,多條件并行算法在構建權利鏈時可以提高構建效率,安全構建法和專有安全范圍法可以避免不合法授權,專有回溯遍歷法可對已構成的權利鏈合法性進行檢查。
參考文獻:
[1] 張沙琦.數字作品知識產權保護的技術措施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2006.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2010.
[3] 郝振省,段桂鑒,辛廣偉,魏玉山,童之磊,郝捷,閻芳.我國數字版權保護[J].出版發行研究,2007.1.
[4] 郭佳佳.數字出版的版權問題探討[J].新聞世界,2012.3.
[5] 司端鋒,王益冬,潘愛民,葉志遠.多媒體數字版權保護系統的研究與實現[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5.
[6] 俞銀燕,湯幟.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究綜述[J].計算機學報,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