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剛
〔摘要〕 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集中的問題指向,這體現在:全面深化改革集中體現了主體強烈的問題意識;全面深化改革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這一改革主題具有明確的問題屬性;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這一改革動力具有深層的問題邏輯,即改革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
〔關鍵詞〕 全面深化改革,問題指向,問題意識,問題屬性,問題邏輯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5)04-0046-05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論斷,全面深化改革成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深化改革蘊含著深刻的問題屬性和問題邏輯,貫穿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這集中體現在:全面深化改革集中體現了強烈的問題意識,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具有明確的問題屬性,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力具有深層的問題邏輯。全面深化改革所蘊含的問題指向,展現出中國共產黨人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規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發展,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一、全面深化改革集中體現了主體強烈的問題意識
改革主體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對改革效果產生直接影響,而問題意識是改革主體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改革的主體必須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師”,習近平不僅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還同時要求黨員領導干部也要具備問題意識,善于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并在不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深化改革。
問題意識是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基本思維和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重要特征。問題意識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在具體工作中的體現,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在實際工作中的體現。習近平強調:只有立足于時代去解決特定的時代問題,才能推動這個時代的社會進步;只有立足于時代去傾聽這些特定的時代聲音,才能吹響促進社會和諧的時代號角。以直面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敢于啃骨頭,勇于涉險灘,這是習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突出特征。正如劉云山所指出的: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國家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貫穿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問題導向,體現了共產黨人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習近平在治國理政中,特別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系列思想和決策都是圍繞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問題而展開,以發現和解決問題為己任,蘊含著強烈的問題意識。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具備問題意識,這是對全體黨員和人民群眾的共同要求。習近平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將全面深化改革的對象視為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和問題域,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一基本矛盾的具體化解,就是對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的有效解決。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一方面,要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正視問題,將問題作為改革的突破口。2013年7月23日,習近平在湖北省武漢市主持召開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會上指出,加強對改革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決策的科學性。2013年9月17日,習近平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指出,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斷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另一方面,要有敢于觸及矛盾、解決問題的責任擔當,在深入分析問題中抓住關鍵問題,以問題為導向推動改革,在解決問題中深化改革。習近平指出:無論搞革命、搞建設、搞改革,道路問題都是最根本的問題,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不僅抓住了改革的關鍵問題,也蘊含著改革要避免產生顛覆性錯誤的根本要求。同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還要善于解決問題,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對改革進程中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困難要一個一個克服,問題要一個一個解決,既敢于出招又善于應招,做到“蹄疾而步穩”。問題是時代的必然,改革是時代的呼喚。全面深化改革決不能遮蔽問題、回避問題,而應積極面對和化解在前進中遇到的問題,在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激發改革動力和活力,以問題意識推動改革朝著全面和深化的方向發展。
此外,習近平還對黨員領導干部提出特別要求,必須不斷培養和樹立問題意識,不斷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問題意識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事業。中國共產黨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主體,引領著改革的方向,把握著改革的大局,能否發現并提出改革中遇到的主要矛盾和關鍵問題,能否準確分析和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水平,也直接關系著黨領導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終效果。因此,習近平特別要求領導干部要具備問題意識,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論是新問題還是老問題,不論是長期存在的老問題還是改變了表現形式的老問題,要認識好、解決好,唯一的途徑就是增強我們自己的本領。增強本領就要加強學習,既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又在實踐中增長解決問題的新本領。領導干部只有不斷學習和形成發現問題的敏銳、正視問題的清醒和解決問題的自覺,才能把新形勢下的全面深化改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二、全面深化改革集中體現了主題明確的問題屬性
改革是在社會基本制度不變的前提下對舊的社會體制的變革,社會主義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鞏固、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因此,社會主義改革總是圍繞著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完善和發展這一核心主題而展開。正如恩格斯所言:“我認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 〔1 〕 (P693 )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進步的有效途徑和手段。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主題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深化改革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道路。2013年1月6日,習近平在新進中央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鄧小平同志為它確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這篇大文章上都寫下了精彩的篇章。現在,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繼續把這篇大文章寫下去。” 〔2 〕關于如何繼續寫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習近平認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繼續充分釋放全社會創造活力,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3 〕改革不僅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且也是進一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向前發展的道路和動力。全面深化改革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主題。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核心主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具有明確的問題屬性。“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 〔4 〕 (P289-290 )問題中蘊含著時代的精神,體現著時代的主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新時期,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和主題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它同時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重大問題論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問題的發現、提出和解答過程,就是我國改革經由提出、推進和不斷深化的過程。“問題本身無非就是某種包含早已判明的事實、關于有可能解決所提出問題的思想以及問題提法本身的不同知識的體系。這種體系乃是判斷的總和,而其核心為有問題判斷。這種有問題判斷正好反映了未被認識到的東西必然轉化為已被認識到的東西。” 〔5 〕 (P207 )所謂問題,就是人們提出的需要解決但由于某些原因而尚未解決的任務,它總是由問題的給定前提、問題解決的障礙和問題的預期目標三個基本結構要素構成。作為當代中國的時代問題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明確的問題屬性。
作為全面深化改革主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明確的問題給定前提,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前提標志著問題的科學性和合理性。1987年,鄧小平指出:“我們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 〔6 〕 (P252 )黨的十三大系統闡述了關于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使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更加自覺和清醒。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始狀態,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它直接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其未來走向和歷史命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對我國國情的科學判斷,也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出發點。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給定前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現實基礎,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于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
作為全面深化改革主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明確的問題解決障礙,即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這一障礙標志著問題的真實性和困難度。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一次結合”,實現了中國革命的成功。現在,中國的建設和改革事業依然需要我們繼續思考和探索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的問題。這一問題,早在1956年毛澤東就發現和提出來了,但總的說來,這個障礙和困難一直以來都在不斷探索和解決之中。1956年,毛澤東在“以蘇為鑒”的基礎上指出,蘇共二十大給我們的最大教益就是要“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民主革命時期我們在吃了大虧之后才成功地實現了這種結合,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這個問題我幾年前就開始考慮。” 〔7 〕 (P9-10 )因此,能否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總障礙,也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必須要克服的困難和障礙。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人民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實現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新結合。30多年的改革開放,其成功的首要經驗就是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這不僅開啟和推動了社會主義改革實踐,也開創和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當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我們依然面臨著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的問題,必須不斷探索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是怎樣和在什么條件下結合起來的”。〔8 〕 (P279 )能否實現及在多大程度上實現這種“結合”,對于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
作為全面深化改革主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明確的問題預期目標,即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目標標志著問題的確定性和指向性。習近平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指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著力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9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方向和主題,并在長期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不斷得到堅持、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黨的旗幟,也是中國的方向和人民的理想,其實現途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行動指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根本保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問題的預期目標總是與問題的給定前提緊密相連,預期目標就是在給定前提的基礎上通過克服、化解一系列障礙和困難而達到的應然狀態。作為當代中國時代問題的“應然狀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實就是這一問題的給定前提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更高階段上的復歸,它同時也是在這一問題的具體解決過程中所形成和積累的一切成果的最高概括和最終歸宿。
對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問題屬性的分析,就是要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給定前提、解決障礙和預期目標視為一個問題的整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時代問題的給定前提,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有清醒認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時代問題的解決障礙,即“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及其相關障礙因素有動態掌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時代問題的預期目標,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有堅定信心。在科學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給定前提、解決障礙和預期目標之間關系中將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三、全面深化改革集中體現出動力上深層的問題邏輯
改革是為了鞏固完善社會制度并推動促進社會發展而在社會各領域采取的革新舉措,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動力。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然而,改革總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因此,全面深化改革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動力,具有深層的問題邏輯,即發展中的現實問題,特別是思想觀念的束縛和利益固化的藩籬構成全面深化改革的直接依據,對這些現實問題的解決需求構成全面深化改革的直接動力,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
“世界史本身,除了通過提出新問題來解答和處理老問題之外,沒有別的方法。” 〔4 〕 (P289-290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通過不斷提出、分析和解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問題而推進社會主義的社會發展和制度完善。習近平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指出:“35年來,我們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同時,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制度總是需要不斷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 〔9 〕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改革作為發展動力的問題邏輯,即問題的客觀性和發展性決定著改革的必然性和長期性,改革總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中國改革發端于對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如到底應該以什么來判斷和檢驗真理、中國的社會主義到底處于什么階段、社會主義到底能不能搞市場經濟等;中國的改革也深化于對新形勢新條件下所面臨的新矛盾和新問題的思考和解決之中,如私營經濟究竟是禍水還是活水、中國改革何去何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到底起什么作用,等等。
問題是人類思想和活動實現變革的出場路徑,改革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動力作用主要表現為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社會問題、破解社會矛盾,改變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上層建筑,進而促進生產發展,推動社會進步。任何改革,都產生于對時代問題的自覺。任何時代問題總是根源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即當生產關系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時,當上層建筑不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時,就需要通過改革來解除障礙,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因此,“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變革。” 〔6 〕 (P13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形成的,這一問題集中表現為計劃經濟體制對生產力發展的嚴重阻礙。鄧小平以此為突破口,提出改革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社會主義是計劃經濟,資本主義是市場經濟”似乎是不容置疑的觀念。但是,面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鄧小平于1979年對此提出質疑:“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 〔10 〕 (P236 )鄧小平根據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情況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問題指出,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可以而且必須搞市場經濟,創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的大幕。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鄧小平后來指出:“這次經濟體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釋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有些是我們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有些新話。我看講清楚了。過去我們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件,沒有前幾年的實踐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件。寫出來,也很不容易通過,會被看作‘異端。” 〔6 〕 (P91 )可見,善于發現、提出和解決發展中的問題,這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事業不僅是可貴的,也是艱難的。
改革涉及多領域,包括經濟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十分復雜。當前,我國進入發展關鍵期、改革攻堅期和矛盾凸顯期,社會各領域的許多問題相互交織、疊加呈現,這些現實問題和矛盾構成全面深化改革的直接依據。這些現實問題和矛盾集中表現為思想觀念的束縛和利益固化的藩籬,具體表現為新形勢下我國發展所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以及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問題,即“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依然粗放,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部分群眾生活困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突出,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等等。” 〔9 〕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對這些問題進行逐一分析、研究和解決,逐步解放思想觀念上的束縛,攻克體制機制上的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凝聚社會創造力,推動社會發展。因此,發展中的錯綜復雜的問題構成全面社會化改革的直接依據,全面深化改革由這些現實問題“倒逼”而形成。
改革在解決問題中深化,對解決現實問題的要求和需求是改革的直接推動力。改革的問題邏輯,還表現在面對問題時的精神狀態和解決問題的勇氣、智慧和能力。這種狀態就是,既要敢于正視問題,而不能在問題面前畏首畏尾;又要善于解決問題,而不能面對問題束手無策。習近平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指出:“面對未來,要破解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和挑戰,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除了深化改革開放,別無他途。” 〔9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不同時期,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必然會表現出不同的矛盾狀態。這樣,改革就面臨著不同的問題和矛盾,為解決這些問題和矛盾而制定的改革舉措也會大不一樣。隨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矛盾不斷加深,改革所面臨問題也日益激烈,改革過程就必然表現為不斷深化的過程。實踐發展永無止境,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尖銳,改革的難度就會越來越大,改革的力度必然越來越大,改革的程度也必然越來越深化。改革永無止境并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深化,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在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新矛盾和新問題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面對著前所未有的矛盾風險挑戰,肩負著前所未有的改革發展穩定重任,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十分繁重。一方面,經濟社會發展中那些易改的、好改的問題都在30多年的改革中基本解決了,留下的都是些難啃的硬骨頭,而在啃這些硬骨頭中必然會涉及到一些重大利益關系的調整,這大大加劇了改革的難度;另一方面,深化改革面臨的問題都是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軍隊以及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的綜合性問題,深化改革必然要涉及到牽動全局的敏感問題和關系每個人的直接利益問題,改革變得更復雜、更棘手。〔11 〕 在這場涉及面廣、受眾多、程度深、難度大、持續時間長的全面深化改革中,黨和政府必須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在解決這些復雜而突出的問題中全面深化改革,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實踐中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N〕.人民日報,2013-01-06.
〔3〕中共中央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N〕.人民日報,2013-11-14.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柯普寧.作為認識論和邏輯的辯證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
〔6〕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吳冷西.憶毛主席〔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3-11-16.
〔10〕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王政堂.圍繞全面深化改革做好群眾工作〔J〕.理論探索,2014(2).
責任編輯 陳 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