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恬



【摘要】戴熙(1801-1860)是清代道光、咸豐年間著名的畫家。戴熙為官北京期間,與京城的同僚文人、書畫鑒藏家往來頗多。他與京城文人圈中的友人詩歌倡和、贈畫鑒畫,對繪畫的鑒賞力有很大的提高。這個文人圈中一位重要人物就是祁寯藻,他與祁寯藻時常在一起討論六法并奉贈自己的繪畫作品,同時他們還交流所藏的古書畫作品。本文從浙江省圖書館藏戴熙《習苦齋畫絮》編年抄本出發(fā),結合戴熙相關作品考證出戴熙與祁寯藻的交游情況,包括戴熙贈祁寯藻的繪畫和在祁寯藻處看古畫的經歷。
【關鍵詞】戴熙;祁寯藻;贈畫
戴熙(1801-1860)是清代道光、咸豐年間著名的畫家。他于1832年考中進土,入南書房行走,詞臣供奉朝廷,之后十幾年間,除了兩次典學廣東和丁父憂、丁母憂回鄉(xiāng)外,都在京城活動,直到1849年解組掛冠回鄉(xiāng)。在北京期間,他與京城的同僚文人、鑒藏家往來頗多,與京城文人圈中友人詩歌倡和、贈畫鑒畫,對繪畫的鑒賞力有很大的提高。這個文人圈中一位重要人物就是祁寯藻。
祁寯藻(春圃)(1793-1866),山西壽陽人,嘉慶十九年(1814年)進士,歷官至軍機大臣,左都御史,兵、戶、工、禮諸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太保。祁寯藻是道光、咸豐、同治三代帝師,又是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四朝文臣,地位很高。祁寯藻也喜書畫,與戴熙有共同的愛好。戴熙在京城期間與祁寯藻往來頗密,繪有幾幅精品相贈,并也在祁寯藻處觀摩他的收藏。
據(jù)邵懿辰所撰《戴文節(jié)公行狀》記載,戴熙的祖上以鹽策起家,家境殷實,居城東,筑有園亭池沼。從安徽遷杭的家族還有金氏、汪氏、方氏,皆饒于資,多豪縱奢侈,日以歌舞酣燕為樂;而成長于類似家庭環(huán)境中的戴熙則喜歡沉思默坐,他如寒土一般,被服茹素,誦讀詩書。戴熙的一方印“習苦”就是戴熙性格的寫照?!傲暱唷敝诖魑?,似有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之樂。戴熙后來將自己近20年的繪畫題跋抄錄下來,匯集成冊,命名為《習苦齋畫絮》也與此相關。清末民初的胡思敬諳熟清末掌故,他的《九朝新語》記錄了戴熙“習苦齋”的由來,這一掌故所言還與祁寯藻有一段淵源:
祁文瑞與戴文節(jié)同居澄懷園近光樓下,相約各訾所短。文瑞戒文節(jié)宜儉約,因言吾鄉(xiāng)人相毆,勸者輒言彼吃米人,吾儕安能與爭。其實所謂彼者,亦未能吃米也。祁氏兩世仕宦,家風不改,仍食蕎麥面,蓋如裱家面糊而稍黑,尊貴者上糝芝麻數(shù)粒而已。故鄉(xiāng)人之登公車者,每詡日“此去當?shù)贸悦兹??!蔽墓?jié)嘗念其語,因自名所居之室日習苦齋。胡思敬比戴熙晚生七十載,他出生之日距戴熙殉難已有十年,他所記錄的戴熙“習苦齋之由來”的掌故,也許只是聽聞,“習苦齋”的此番來歷真實與否尚不可考。但是祁寯藻與戴熙的這段軼事在他筆下奕奕生動,也側面反映出戴熙與祁寯藻之交往?,F(xiàn)根據(jù)浙江省圖書館藏戴熙《習苦齋畫絮》編年抄本,可知戴熙贈祁寯藻幾幅作品有:
一、《雙橋精舍圖》橫卷,根據(jù)抄本前后年代順序,此畫作于1845年,是戴熙丁父憂年滿三年服闕返京后所作,題日“倦游厭山水,筆墨矜不濫,雙橋偶經過,不畫有遺憾。我來值初春,凍泉流澹澹,仰見太行峰,無目若俯瞰。瞰此稻田村,花柳別明暗,大隱據(jù)其間,曲徑再而三。地曠人益閑,氣郁境轉淡,歸摹愧百一,聊以發(fā)吾憨。”(《習苦齋畫絮》抄本卷二)吳慶坻的《蕉廊脞錄》記載了戴熙為祁寯藻繪這幅《雙橋精舍圖》的經過,當時祁寯藻在海淀東邊、離圓明園很近的一個叫雙橋的地方租賃了僧舍數(shù)楹,他為自己居所題榜“雙橋精舍”,并請戴熙為他畫《雙橋精舍圖》。吳慶坻記錄此畫的時間是“道光乙巳正月”,正與抄本著錄時間相符。
二、《憶松圖》橫卷,根據(jù)畫絮抄本,此畫作于丁未早春(1847年),是戴熙第二次典學廣東結束之后,剛回到京城所作。題曰“春浦祁大前輩籍隸壽陽,自號(谷+曼)(谷+九)亭長。地近方山,山有龍池、云洞諸勝,多松,漫溪彌谷,曠望無際。嘗月夜行萬松眾,遇要氏兄弟,結茅讀書其下,賦詩贈答,慨然有卜鄰之志。后來京師,每值風和月霽,輒追憶之。囑寫《憶松圖》,落落五稔,未有以應,丁未早春,僑寓都下,頗憶故山松徑,遂假酒杯一澆壘瑰云?!保ā读暱帻S畫絮》抄本卷三)
《憶松圖》這幅畫是戴熙為祁寯藻精耕細作的作品,縝密俊逸,山石樹木幾乎布滿全紙,然而疏密有致,一點兒都不顯擁塞。他用濃重墨色的松樹群以醒目,用蜿蜒的山路和淙淙溪流以留白,皴法細密,濃淡相宜。畫中的山麓左右回環(huán)合抱,山道呈顯于左右山麓之間,一直延伸至遠方,山麓和山路蜿蜒回合,使整幅畫面極有動勢。墨法濃淡和整體的“勢”完美地結合,讓這幅繪畫無擁塞之感,沉著凝重中帶有一種內在的輕盈流動之感。
祁寯藻顯然深深嘆服戴熙的繪畫,他在此畫后一題再題。丁巳年(1857年),距離戴熙畫此幅已10年之際,題寫二跋,一方面慨嘆自己離鄉(xiāng)50年,鄉(xiāng)愁縈繞,以畫為寄;一方面又勝贊戴熙的筆墨,直呼戴熙為“謫仙才”。吳慶坻的《蕉廊脞錄》也記錄了這幅畫,他說“此卷余亦假觀,雄深蒼古,大似麓臺,蓋文節(jié)生平最經意之作?!逼顚斣逶诹硪环魑鯙榭桌C山畫的《韓齋雅集圖》后有跋,聯(lián)系自己所藏的《憶松圖》,認為《憶松圖》與《韓齋雅集圖》在風格上很像“獨有憶松圖(為吾鄉(xiāng)方山作),雄秀爭絕(山+獻) 。此圖酷相肖,陡筆無一偃(自題云密林陡嶂)?!?/p>
三、1847年為祁寯藻畫三便面(《習苦齋畫絮》抄本卷三)
湖山煙雨,仿麓臺盛年筆。(便面春浦前輩屬作單款,下二同)
月融珠氣活,霧幛驪聲空。(水仙)
清風亮節(jié)。(竹)
四、1847年為祁寯藻畫竹圖,題日“寄舫階下竹百余竿,挺然立風雪中,予胸中之竹遂欲出而與角真,不知量哉?!保ㄆ畲靖Υ筠r屬留三晉館)《習苦齋畫絮》抄本卷四)
五、1856年畫溪山圖,題日“歸來人事日參差,木石于今作我?guī)煟墓式粫患垼缧暮我晕肯嘀?。臥聞舊仆自都還,千里詩來叩掩關,卷后重開生百感,無言沁筆畫云山。壽陽相國予告后,命舊仆李元寄詩見,懷中有孔賓,歸去如相憶,更寫天涯數(shù)點山之句,勉寫溪山數(shù)尺,兼和二詩寄陳左右,熙奉別后,宿恙沈綿,衰頹遂甚,詩畫苦澀,即其人,可知矣。(卷為祁)”(《習苦齋畫絮》抄本卷七)祁寯藻《(谷+曼)(谷+九)亭后集》記載了他讓李元捎給戴熙的那首詩“一別雙橋久未還,萬松深處有柴關(君嘗為佘作雙橋精舍、憶松兩圖),孔賓歸去如相憶,更寫天涯數(shù)點山?!?/p>
此畫據(jù)《中國古代書畫圖目》載,存于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祁寯藻的《(谷+曼)(谷+九)亭后集》卷九中提到過這幅畫,“招隱曾憐祁孔賓(去年寄我溪山尺幅)”,跋中說的“溪山尺幅”即是此畫。在他為《韓齋雅集圖》作的跋文中亦提到此畫“戴畫吾有三,山水多平遠。西山(雙橋精舍,淀園作)與西湖(去年自錢塘寄小幅),兩地情繾綣。”
另外,戴熙還在祁寯藻處看祁寯藻收藏的繪畫,1847年末,戴熙看到祁寯藻收藏的王原祁八巨幀?!靶乱娖钍纤厥瘞煱司薹?,吐納靈怪,軀役鬼神,真勁敵也。當與酣戰(zhàn)三晝夜。(直幅為劉寬夫)”《習苦齋畫絮》抄本卷五記錄一條題跋,似與祁寯藻收藏的八巨幀有關,這是戴熙1851年回鄉(xiāng)后所作,題曰:“積而能散,舉重若輕,子久前驅,繼者茂京。曩見麓臺少農仿宋元八幅,分題畫意各系十六字其上,以發(fā)其蘊。偶臨少農便面,因擬其體題之。南齊舊史志于吉祥止止室。(自作)戴熙之前見到的王原祁仿宋元8幅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說看到的8幅,每幅上都有16個字題跋,且是王原祁仿宋元之作。在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王原祁精品集》中,筆者找到了王原祁的這套作品(如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圖7、圖8),這8頁題跋分別為第一幀,畫面左上角署款“擬宋元八家,分題畫意。甲申長至日。原祁?!碑嬅嬗疑辖穷}日“純綿裹鐵,云林入神,效顰點染,借色顯真?!钡诙?,題日“峰巒渾厚,草木華滋,天真平淡,大癡吾師?!钡谌龓?,題日“董巨樸漱,義精仁熟,大海回瀾,總匯百瀆。”第四幀,題日“松雪風標,濃中帶逸,軼宋追唐,丹青入室?!钡谖鍘?,題日“叔明似舅,無出其右,變化騰那,絲絲入彀?!钡诹鶐?,題日“宋法精嚴,荊關旗鼓,步法止齊,筆墨繩武。”第七幀,題日“縱橫筆墨,無踰仲圭,明季石田,仿佛徑畦。”第八幀,題曰:“米家之后,繼起房山,煙巒出沒,氣厚神閑?!贝_實每頁16個字,所擬宋元八家分別是倪瓚、黃公望、趙孟、王蒙、吳鎮(zhèn)、米芾,還有兩幀題跋中未明指是哪家,但從文字中知一幀為董巨風格,一幀為荊關風格。這套冊頁現(xiàn)在藏于上海博物館。《王原祁精品集》著錄此套作品每幅的大小為長67厘米寬42厘米,相對于一般冊頁來說,尺幅確實巨大,聯(lián)系戴熙所記載他1847年在祁寯藻處見到的“石師八巨幅”,極有可能就是此套作品。祁寯藻將珍藏的王原祁精品拿給戴熙觀賞,也足見兩人之友誼。童書業(yè)認為“戴熙的畫法,據(jù)說是學石谷的,其實就筆墨技法說學麓臺一派的成分要多些(主要的筆墨技法出自麓臺)?!贝魑踉谄顚斣逄幙吹搅送踉钫孥E,他對這套作品思之不置,在5年后又感慨一番,用此8幀畫意來作畫。可見大師真跡對畫家的影響不只當下一時,而是極為深遠的。戴熙于友人處見到了不少前代大師真跡,大大提高了眼力,祁寯藻是戴熙友人中的一個,另外還有李恩慶、李佐賢、心泉、潘世恩等,北京的文人鑒藏圈為戴熙提供了很多看畫學習的機會,在交流繪畫和收藏的過程中,戴熙的藝術趨向成熟并形成自己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