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春銘
【摘要】黃格勝數十年持之以恒地深入家門口奇峰秀水寫生,并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他投入真摯情感用畫筆記錄家園山水的變遷,繪畫出一幅幅動人的畫卷。
【關鍵詞】家園;山水;筆墨
對于中國畫的創作來講,需要畫家潛沉下來,創作出更精、更好的作品來反映生活。黃格勝的創作狀態就是能數十年持之以恒地深入生活寫生的畫家,并且善于利用自己既有的條件,把滿腔熱情投入到表現家門口的奇峰秀水和民族風光。“在此蹉跎三十年,暌違又是三十年。夢繞魂牽,山與水,人生幾個三十年?”這道出了黃格勝山水家園的家鄉情懷,也是黃格勝山水家園的精神本質。
由于社會環境的變化,人們生活條件改善的需要,一些有價值的歷史建筑和有民族特點的民居慢慢地被“現代文明”代替,破壞了民族特色。急功見利的超速發展以至于自然被無止境的開采,其結果不僅僅破壞了人類的生活空間,也深深地傷害了自然的元氣,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黃格勝通過藝術創作的方式向人們傳達人與自然共存,愛自然就是愛家園,珍惜自然,建設美好家園。
寫生是黃格勝藝術創作的主要手段,他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徜徉于桂北的麗山秀水之間從事寫生,運用自創的“黃氏”山水筆墨語言符號來表現田園風光、壯鄉山寨,表達內心深處對往事的懷念,對壯鄉山寨的癡迷,對童年生活的深情回憶,使得他的作品更富于世俗人情味。元寶山小桑村,一個黃格勝畫了幾十年、去了上百次的純樸山澗苗寨,那里的糧倉、樓舍、大石、曬臺、一草一木他都了如指掌,他與當地農民稱兄道弟,跟他們打成一片,深入他們的生活,用真情關愛他們,每次去都有新的收獲。黃格勝常說“愛國的具體體現就是愛家鄉。”這些苗寨鄉村的風土人情和自然天成,是黃格勝抒發愛國情懷的載體,也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作畫莫無情,無情莫作畫”,這種真實的感情在黃格勝的作品里能真正體會到。
黃格勝熱愛生他、養他的地方,熱愛他生活的一切,不管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小橋流水的野趣,漓水漁舟的靜雅,還是山溪小鳥的閑情,都蘊涵著黃格勝對生活平常的癡迷。他的畫常常從最打動人的地方開始入畫布局,中、側鋒大筆涂抹,沙筆勾畫,線條鏗鏘有力,趁濕側鋒濃墨皴擦產生的斑駁蒼茫、虛實相成的關系,把元寶山苗寨、桂北山村、秀美漓江等轉化為具有新審美意義的視覺形象,顯得樸實、真切、實在、自然,同時也達到強化形象內在意味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抒發了內在的體驗和情感。顯然,黃格勝找到了一種只屬于他自己的藝術語言,他的筆墨語言、山水符號具有滄桑、老辣、重拙、遲澀并透著瀟灑的特點。
作品《奇峰奇水木樓美》《石上人家》《遠眺圖騰聽蘆笙》等系列,可以感受苗寨濃郁的民族特色,精致的吊腳樓屋檐,孤寂的圖騰,干枯的老樹,厚壯的巨石與婉約的石階,靈動、深邃的印象使觀者有了似曾相識的感覺。而黃格勝深層的表現內涵則是體現中華民族博大的精神力量,以及對自然的敬畏、對人性的反思與關注,體現了人文關懷和對淳樸、善良、真誠的人性謳歌與贊美,同時也是自己對健康、明快、爽朗、清新、飽滿情緒的一種表達。
這種表達是黃格勝在寫生創作中用特有的造型符號和精湛的水墨技巧來處理他對自然的感受與認識,把大自然的豐富性歸納、概括、提煉為極其精致、簡約的藝術符號。運用干濕、濃淡、破墨、潑墨、虛實對比來表現濃郁的氣氛,用老辣、重拙穿插運動的粗、細線來表現厚壯的巨石、滄桑的鼓樓、蒼勁的老樹,透過墨色的律動和水分的交融,體現出濃郁的抒情,典雅的懷舊,淳樸的鄉愁,寧靜的心境。如《家在山中住》等系列作品,畫面生活氣息濃厚,一座老房子前倚著一兩棵老樹或江畔倚著幾只小船,幾塊巨石上有草堆、雜樹、籬笆、老房、晾衣架……站在畫前,可聞到漓江水的清香,一覽春風撲面的田園景色,體味農家質樸的生活情趣。黃格勝筆下的山寨和桂林山水在時間之河上交匯出詩性的光暈,他用水墨的語言,在畫面上進行水的流淌、色的交融、墨的靈動、筆的跳躍,他以奔流、周轉的筆墨耕耘著這片磁石般的土地。看黃格勝的家園山水畫作,深深體會到他那份真誠、執著和勇氣,他不愿墨守任何清規戒律,只鐘情于追求一種濃烈的意趣,一種特有的形式美,一種精妙的藝術境界。
“把小路走大,把彎路走直。”黃格勝在他架構的山水家園中踽踽行進著,用取自于壯鄉大地與漓江河山的每一塊墨、每一條線架構著他豐富的畫面、迷人的境界。他的畫作遠離了荒蕪、蕭條、孤獨與絕望,具有民俗氣息而雅俗共賞,以積極向上的繪畫語言,升騰著胸中的文化內涵和人格魅力。